图书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4280721.jpg)
- 马克思等著;王正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2243·3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934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10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及其基本特征1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1
1.历史的发展象自然的发展一样,有它自己的内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
2.马克思把社会看做发展着的活的机体,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揭示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5
3.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普遍性和特殊性10
4.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的自觉活动15
(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15
(2)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不同,历史过程的内在规律性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21
(3)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一样,当我们认识到它们的规律以后,就可以依靠它们、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28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33
1.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注意的是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观,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3
2.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38
3.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时起,唯物主义哲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1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地说明历史的方法43
1.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地说明历史的方法43
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历史的指南,而不是剪裁历史的公式44
1.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47
(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党性的统一47
2.历史唯物主义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49
3.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马克思的学说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结合起来52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56
(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56
1.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新的历史观的创立准备了物质前提56
2.现代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必然引起历史观的决定性转变60
3.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辩证运动观,使揭示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成为可能66
1.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先进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他的学说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的最高发展70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70
2.法国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73
3.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及其从物质利益上揭露阶级对立的根源,促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79
4.空想社会主义者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为认识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88
5.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研究,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近代历史的动力和创立阶级斗争学说作了思想准备100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及其基本原理概述101
(一)马克思恩格斯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端101
1.马克思恩格斯最初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成员101
2.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期,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04
(1)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下,马克思恩格斯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104
(2)作为《莱茵报》的主编,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促使他研究经济问题,开始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106
1.道德的实质和特点108
(3)马克思维护被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阐明“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9
(4)马克思揭示现代国家是资产者私人利益的工具,指出研究国家要重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113
(1)对黑格尔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是对现代国家及其现实的批判,也是对德国政治意识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彻底否定117
3.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得出市民社会是国家和法的基础和前提的结论,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端117
(2)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首次提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和前提的唯物主义观点120
(1)马克思提出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指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124
4.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表明他已彻底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主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24
(2)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提出政治解放是专制权力所依靠的封建社会的解体,但其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人类解放是人类从金钱中获得解放127
(3)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初步得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结论,他认为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33
5.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接触和认识无产阶级,观察到经济事实是决定性的历史力量,是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135
(1)恩格斯分析英国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现经济事实、经济利益是形成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是政党形成和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135
(2)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接触和认识无产阶级,第一个说明无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正由于它所处的经济地位,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140
(3)恩格斯同当时英国工人运动的活动家发生联系,明确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力量145
(二)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事实,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性考察,为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迈出重要一步150
1.马克思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并通过费尔巴哈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150
(1)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理论方面体现了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对费尔巴哈作了过高评价150
(2)马克思恩格斯超出和发展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154
2.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的理论,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和劳动的阶级对立及其历史性质157
(1)国民经济学把私有制作为前提,它不能提供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157
(2)工人同劳动的关系产生出资本家和这个劳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又是劳动借以异化的手段162
(3)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要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私有财产在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171
3.马克思从分析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出发,进一步认识到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首次形成了劳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178
(1)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形式,共产主义要消灭工业的非人性质178
(2)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共产主义必须扬弃直接生产领域的异化182
(3)马克思用费尔巴哈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向人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历史之谜的解答183
4.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确证,人是社会存在物,接近了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189
(1)黑格尔把抽象的精神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189
(2)费尔巴哈突破黑格尔的体系,他用“人”本身来代替“无限的自我意识”,并使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193
(3)人在改造对象世界中,证明自己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接近了自己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基本思想196
5.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首次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的原理,接近了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观点204
(1)历史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204
(2)群众的思想是群众的利益的反映,实现群众的物质利益只有通过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09
(3)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解族包括全人类的解放212
(三)1845年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全面制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219
1.在1845年春天,马克思已经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219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21
3.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224
4.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交往式之间的对立是社会革命的基础228
5.市民社会是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国家和法是统治阶级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233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38
7.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普遍而高度发展的产物244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也是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过程252
1.从1842年到1845年德国思想界的全部斗争都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发生的;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过程也是清算黑格尔以后的哲学体系的过程252
2.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255
3.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261
4.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266
(五)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概述269
一、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285
(一)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285
1.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是劳动285
2.劳动作为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288
(二)物质生产是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291
1.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291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94
(三)人类自身的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98
1.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298
2.人口的增长和密度,对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它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305
3.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规律310
4.马尔萨斯的人口过剩理论是虚假的、片面的,它符合剥削阶级的利益;共产主义社会将对人的生产进行调节314
(四)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21
1.自然环境即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321
2.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是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影响着物质生产和社会的发展325
3.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331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334
(一)关于生产力334
二、物质生产、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两个方面334
1.生产力的含义334
(2)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各种用法337
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337
劳动生产力338
主观生产力与客观生产力,活劳动生产力与死的生产力、自然生产力340
一般生产力与直接生产力344
社会生产力、联合生产力与个人生产力345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劳动的社会生产力348
资本的生产力350
物化生产力、实际生产力、潜在生产力352
2.生产力的诸要素及其关系353
(1)生产力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即劳动力)353
(2)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57
(3)人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59
3.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366
(1)科学作为一般知识形式的生产力,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366
(2)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68
(3)科学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过程的因素372
4.协作、分工、机器与生产力的关系376
(1)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形式是:协作、分工和机器376
(2)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大规模的协作为前提;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382
(3)分工有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391
(4)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分工的发展程度上;分工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从而劳动产品的任何个人性质都消失了395
(5)由分工所引起的劳动工具的分化、专门化和简化,是机器发展的工艺的、物质的前提之一;机器的采用又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400
(6)应用机器的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404
(7)机器是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它使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变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408
(二)关于生产关系411
1.生产关系的含义411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由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411
(2)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著作中所说的交往、交往形式或交往关系就是指生产生关系414
(3)马克思恩格斯有时将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和分配关并列使用416
(1)生产关系是由多方面关系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418
2.生产关系的诸方面及其关系418
(2)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421
(3)生产关系包括: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③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426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428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基本问题435
3.所有制的其他用法438
(1)所有制是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关系和对他人劳动力或他人劳动的支配438
(2)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445
(3)关于对劳动者或劳动力的所有关系447
(4)关于劳动产品的所有权452
(5)关于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的区别和联系457
(三)关于生产方式468
1.生产、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的物质要素和生产的社会形式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系着的468
2.生产方式是人们用以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方式,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472
(1)生产方式如工厂生产方式、手工业生产方式等,指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劳动方式478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生产方式的其它用法478
(2)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指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489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相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503
(一)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力决定生关系503
1.社会生产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生产的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503
2.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一定的生产力就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506
3.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化和发展509
4.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是会落后于生产力并和生产力发生矛盾;但它们迟早必须发生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513
5.只有新的生产力比较充分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才能得到最后巩固518
1.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加速或者延缓它的发展;说生产关系的独立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在消失,是不对的519
(二)生产关系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19
2.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劳动形式、交换形式对生产本身的特殊方式是有决定作用的524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制约的527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冲突产生伟大的历史运动530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通过人们的自发活动到自觉的革命活动的过程而实现的534
1.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在旧制度内部自发地发生的;但这只是到一定的时候为止,从旧生产关系到新生产关系的过渡只有通过新兴阶级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534
2.变革生产关系,只有在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但是在某一个国家内完全没有必要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极端的地步540
3.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还取决于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具体条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级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544
4.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是进步的最高标准548
四、历史上五大类型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551
(一)原始公社制的生产方式551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主要的劳动工具是石器和弓箭,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金属工具,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551
2.原始公社制的生产关系555
(1)原始公社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555
(2)原始公社成员共同生产生活资料和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557
3.原始公社制生产关系的瓦解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559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出现和产品交换以及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出现了私有制559
(2)先要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并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奴隶制才能成为可能;要使奴隶劳动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还需要生产、贸易和财富积聚有更大的增长564
(二)奴隶制的生产方式568
1.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从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已经发生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568
2.奴隶制的生产关系571
(1)奴隶占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些生产工作者就是奴隶主可以把们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的奴隶;同时还存在着小私有者即平民,产品变为商品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571
(2)在奴隶制度下,监督劳动达到最大限度;奴隶被迫做的劳动,比以生活资料的形式还给他们的劳动要多得多575
3.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庄园经济,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小规模经营成为唯一有利的耕作形式,于是产生了隶农制--封建生产方式的萌芽576
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579
(三)封建制的生产方式584
1.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铁的冶炼和加工更进步一步的改善,铁犁和织布机的推广,农业、种菜业、酿酒业和榨油业的继续发展,除手工业作坊以外工场手工业企业的出现584
(1)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同时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以本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585
2.封建制的生产关系585
(2)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封建经济制度的条件,他们是作为农奴或依附农被束缚在土地上,必须以劳动或产品形式给地主进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587
(3)地城市中和这种封建的土地占有结构相适应的是行会所有制,即手工业的封建组织593
3.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595
4.在中世纪末期,资产阶级所代表的新的生产力起来反抗封建土地占有者和行会师傅所代表的生产秩序,打碎了封建桎梏,资本主义生产式愈来愈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598
(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604
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从手工业生产工具过渡到机器,从手工业、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工业604
2.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606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此外,还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以本身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606
(2)资本家是生产的指挥者和统治者,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受资本家奴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609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生产力发生了不可调和矛盾,它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615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615
(2)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引起的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社会生产力的状况619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623
(4)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631
(五)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638
1.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经济上成熟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它的初级阶段638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形成,但资本主义已造成了新制度的物质条件,同时也造成了新的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646
3.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大机器工业650
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分配原则是各尽能按劳动分配653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它们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655
6.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及其条件659
第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663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663
(一)关于社会经济基础、经济663
1.经济基础、经济是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的专门特点是在经济上为社会服务663
2.关于经济基础、经济的其他用法667
(1)经济基础、经济、经济关系有时指社会生产、生产方式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667
(2)经济基础、经济有时指物质基础、生产技术装备或一定的生产力水平671
(3)经济有时指国民经济、经济建设、经济工作、经济事业等等675
(二)关于上层建筑、政治677
1.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其专门特点是以政治、法律、美学等思想为社会服务,并且为社会创造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和其他的设施677
2.在阶级社会中和在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679
3.政治是集中了的经济。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机构,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683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主要的政治是经济方面的政治683
(2)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687
(3)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任何组织问题都有政治意义690
1.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也指一定历史发展阶级上的经济基础及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统一694
(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694
2.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702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705
1.经济是基础,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705
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705
2.任何经济基础都有同它相适应的自己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711
3.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去寻找;政治冲突、党派斗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各社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对立716
4.暴力的胜利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劫掠方式本身决定于生产方式;政治权力只是经济权力的产物721
5.历史过程是在一切因素交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因素727
(二)关于物质利益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33
1.物质利益的实质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决定作用733
(1)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首先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利益的内容和实现的形式、手段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733
(2)经济利益决定政治法律制度;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决定的736
(3)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道德、宗教、哲学、理论思想等都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740
(1)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人和人的利益是彼此背离的,个人的利益总是发展为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虚幻的“普遍”利益745
2.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彼此背离745
(2)在阶级社会中,作为历史动力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751
(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剥削关系。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756
3.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必须把革命理想和革命群众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757
(1)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高于工人个别部分或运动个别阶段的利益757
(2)如果不善于把革命理想与革命群众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762
4.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是一致的767
(1)社会主义只有在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在社会全体成员都过着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关心劳动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进展的主要前提767
(2)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共同讨论,专人负责。由于不会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一步都吃到苦头772
(3)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密切结合起来774
(三)批判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决定论”780
1.过去的历史观完全忽视了历史的现实基础,而把国家的政治行为看作是历史上决定性的东西780
2.政治状况不是经济情况的决定性的原因,而是相反地政治状况被迫适应经济情况及其不可避免的发展785
3.断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由社会领导机关所“创造”、“改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793
三、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797
(一)上层建筑、政治的相对独立性797
1.上层建筑、政治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反转来对经济基础、经济运动发生影响,形成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交互作用。上层建筑各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意义797
2.上层建筑,政治并不紧跟着经济基础、经济条件的变革而相应的变革,它会落后于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相矛盾803
3.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但是它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不是立刻,直接的,而是通过生产变化在基础变化中的折光来反映的808
(二)上层建筑、政治对经济基础、经济的反作用及其表现812
1.上层建筑、政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有两种,一种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方向起加速作用,一种是沿着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阻碍作用812
2.政治、理论等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的反作用,它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816
3.经济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是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积极帮助它形成和巩固,为消灭已经过时的旧经济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818
4.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破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革命是经济革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824
5.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832
6.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完成经济工作的保证,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839
7.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决定着国家命运的。党的总路线是照耀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了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841
(三)坚持历史辩证法,批判“政治冷淡主义”、“经济主义”和机械论844
1.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844
2.放弃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向工人鼓吹放弃政治就等于把他们推入资产阶级政治的怀抱846
3.经济派把政治以经济为基础的原理“了解”为经济斗争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说什么对每一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贵,是完全错误的856
4.不能把政治和经济分开,以削弱政治工作为代价来加强经济工作,或者以削弱经济工作为代价来加强政治工作,都一定要碰钉子。政治与经济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865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868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特点和形成的过程868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的特点868
(1)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使生产社会化,造成了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物质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代表这种物质条件的新的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868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无产阶级革命是在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没有具备或几乎没有具备时开始发生的872
(3)要完成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革命,无产阶级应当夺取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前提875
(1)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两种社会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的特点或特征,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878
2.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需要一个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878
(2)和经济上的过渡时期相适应的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上层建筑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882
(3)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上层建筑剥夺和改造剥削者,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尽快地发展生产力883
(4)无产阶级专政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而是通过示范和联合的道路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他们走向现代化和集体化。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888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895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895
(1)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同志互助合作的关系;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895
(2)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899
2.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901
(1)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使劳动者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它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901
(2)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保护社会主义济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906
(3)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向群众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巩固,从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909
3.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911
(1)社会主义社会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它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除了相适应以外,还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911
(2)人们意识的发展落后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913
(3)官僚主义束缚群众的活力、主动性和自动精神,埋没蕴藏在我们制度内部的巨大的后备力量,甚至会把我们毁掉916
(4)反对官僚主义是一个长时间的、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出与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实际措施921
(5)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须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政治制度928
(6)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借口新制度中的弊病而否定新制度是不会思索,信口胡说932
(1)我们的出点和前提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935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935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和基石935
第四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935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935
(2)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就在于它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938
(3)马克思的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的分析方法,同德国教授们把概念归并在一起的方法毫无共同之点945
2.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给一切唯心主义当头一棒,这个事实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946
3.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从社会存在、从社会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从而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953
(二)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意识的阶级性958
1.人们的社会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人们的生产关系,它是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958
2.人们的社会意识是指政治、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观点,它们是现实关系抽的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963
3.在阶级社会里,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是有阶级性的966
4.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970
1.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976
(一)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976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976
2.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和历史的基础。每一历史时代的观念和思想都应由这一基础表明986
3.人们的社会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993
4.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999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002
1.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落后于人们的经济地位;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留在人们的头脑里1002
2.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理论工作不仅必须赶上实际工作,而且要超过实际工作1006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007
4.社会意识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的各种形式之间又都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1013
5.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决不是同社会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018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1020
1.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之后,便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旧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新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前进1020
2.当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决定的作用1026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031
(一)政治法律思想1034
1.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和法律思想的特点和实质1034
(1)政治、国家是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它直接地实现阶级的统治1034
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1034
(2)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统治阶级通过维护法律为职责的权力机关即国家来维护它的统治1037
2.政治法律思想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1041
(1)政治是集中了的经济,政治的观点和学说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存在的反映1041
(2)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1048
(3)政治、法律思想随着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而改变1057
3.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1063
(1)政治、法律思想归根到底是为经济服务的,它可以保进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1063
(2)基于经济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观点,它们又都是互相影响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也是反映政治,并不能脱离政治的1068
4.对各种错误的政治、法律观点的批判1072
(二)道德1081
(1)道德是以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等原则来评价人们的行为和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1081
(2)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082
(3)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的评价。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人们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1086
2.人类历史领域内没有永恒的道德戒律,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090
3.原始社会的道德是纯朴的。剥削者的道德是伪善的1099
4.资产阶级道德是最后一种剥削阶级道德1104
(1)资产阶级道德的实质就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已、拜金主义1104
(2)只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继续存在,作为资产级道德范畴的“自由、平等、博爱”只能是一种“虚无飘缈的幻想”1113
(3)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他们享乐的方式和内容始终是由社会的整个制度决定的1116
(1)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是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它完全服从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1118
5.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道德1118
(2)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120
(3)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那时人们从事劳动都是由于觉悟到必须为共同利益而工作1126
(4)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烟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烟才合乎道德1132
(5)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1141
(6)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1146
(三)艺术1151
1.艺术的起源和本质1151
(1)艺术起源于劳动,分工促进了艺术的发展1151
(2)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154
(3)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列,更有集中性,更典形,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1163
(1)在阶级社会中,文学艺术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非阶级的文学和艺术只有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才有可能1171
2.艺术的倾向性和阶级性及其社会作用1171
(2)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1177
(3)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教育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1181
(4)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1184
3.艺术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1185
(1)要区别两种文化,两种遗产;内容是无产阶级的,形式是民族的,这就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全人类的文化1185
(2)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1189
(3)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1194
4.文艺工作者必须正确解决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工作和学习等问题1196
(1)革命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1196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变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也不能例外1200
(1)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1202
(四)科学1202
1.科学及其分类1202
(2)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对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概括1205
(3)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把社会学提到了科学的水平1210
(4)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应用新的规律或多或少是顺利的;在社会领域中,发现和应用那些触犯社会衰朽力量的利益的新规律, 却要遇到这些力量的级强烈的反抗1214
2.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1217
(1)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217
(2)新的社会关系大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向前发展,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和实践中,有过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蓬勃发展的事实,那时资本家表现为先进技术的旗手、生产技术方面的革命家1224
(3)旧的社会关系日益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障碍,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和实践中,也有过表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下技术停止发展的另一种事实,那时资本家表现为新技术发展方面的反动者1229
(4)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1233
(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科学摆脱资产阶级的桎梏,摆脱资本的奴役;才能从事充分而自由的科学创造1240
(1)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246
3.科学的作用1246
(2)科学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1259
(3)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多地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1259
4.建设共产主义,必须掌握科学1262
(1)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1262
(2)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用来建设社会主义1269
(3)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和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1273
(4)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1277
(五)哲学1281
1.哲学的特点是以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来反映世界1281
(1)哲学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281
(2)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282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最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1285
2.哲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和认识论根源1287
(1)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根源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1287
(2)实践的深入,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是唯物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1290
(3)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是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社会根源1296
(4)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1300
3.哲学同科学的关系1303
(1)自然科学的进步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1303
(2)自然科学自发地主张唯物主义认识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要改变自己的形式1315
(3)辩证法是今天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思维形式,自然科学要掌握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哲学,没有别的手段1317
(4)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那些侮辱哲学最厉害的恰好是最坏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1324
(5)战斗唯物主义要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自然科学家应当作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1330
(6)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1332
4.哲学的阶级性和党性。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1335
(1)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335
(2)哲学上的党派斗争,归根结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的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1341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1346
(六)宗教1350
1.宗教的本质1350
(1)宗教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颠倒的反映1350
(2)神不过由于人在自己不发达的意识的混乱材料中的反映创造出来的,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1355
2.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1360
(1)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要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1360
(2)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是当时狭隘的生产关系和低下的生产力的反映1363
(3)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对人类的压迫只不过是社会内部经部压迫的产物和反映,劳动群众受到社会的压抑,在时时刻刻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最可怕的灾难和折磨,他们似乎毫无办法,这就是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1366
(4)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是宗教存在的认识论根源1371
(5)一切宗教都是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一起生长;基督教随着世界秩序的每一个新阶段的到来而有所改变1377
3.宗教的社会作用1381
(1)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是麻醉人民的鸦片1381
(2)宗教是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的精神棍棒1383
(3)在中世纪,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中具有无上权威,科学只是教会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1389
(4)中世纪的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受宗教影响的群众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1391
4.宗教的消亡1395
(1)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现在的变革和过去不同,在于人们最终识破了这种变革过程和秘密,而抛弃一切宗教1395
(2)要使宗教消亡,首先必须消灭私有制,劳动者的统治将消灭任何民族、宗教或异性之间的任何压迫1396
(3)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将随着消失1400
(1)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但是应该把这一斗争同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应该使反宗教的斗争服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1401
5.无产阶级政党对宗教问题的态度和政策1401
(2)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实现既有信教的自由,又有不信教的自由1407
(3)就国家而言,我们要求宗教是私人的事情;但是就我们自己的党来说,思想斗争不私人的事情1412
四、社会意识领域的斗争及其发展规律1419
(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斗争1419
(二)新与旧、正确与错识之间的斗争永运不会完结;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1428
(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1435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1438
(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442
1.关于文明概念的含义1442
(1)历史分期上的文明时代,是指学会对天然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文明时代的基础上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1442
(2)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已经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1444
(1)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物质生产本身如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1446
2.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1446
(2)在“先进的”欧洲和文明的美国,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先进的阶级,而尚存的资产阶级,甘愿干一切野蛮、残暴和罪恶的勾当1447
(3)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现代文明的支柱。由于马克思列宁主在中国的胜利,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451
3.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1455
(1)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是足够发展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以及人们的共产主义教育。随着经济经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455
(2)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党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以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精神改造老一代和教育新一代1457
(3)所谓共产主义,严格说来就是无代价地为社会工作。要把自己的工作和能力都贡献给公共事业。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教育的实质1462
(4)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都要求有新的纪律。社会主义的纪律是同志式的纪律,是互相尊重的纪律,是在斗争中发挥独创性和主动性的纪律1465
(5)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468
(6)劳动者渴求知识,知识是他们争取解放的武器。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76
(7)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斗争,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1481
(一)阶级的起源发展1487
1.阶级产生的前提和可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剩余生产物;劳动者没有剩余时间,没有剩余劳动,就不可能有剥削阶级1487
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1487
第五章 阶级和阶级斗争1487
2.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和私有制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1492
3.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生产的两个阶级1501
(二)阶级的实质和特征1505
1.阶级是一些大的社会集团,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它们对生资料的关系1505
2.作为一个阶级,在经济基础上产生以后,还具有它的政治特征和思想特征,表现为一个独立阶级的全部面貌1509
3.阶级是在斗争和发展中形成的;从经济上形成阶级发展政治上形成阶级的过程,也就是从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的形成过程1513
4.阶级划分是政治派别划分的最根本的基础;作为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看他们的思想、理论实际上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1522
5.个人所以组成阶级只是因为他们必须进行共同斗争反对另一阶级;阶级对各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命运1525
6.等级是以社会划分为阶级为前提的,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1529
(三)各阶级社会的主要阶级1531
2.奴隶主占一切生产资料,还占有人;奴隶是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从事劳动并把动果实交给别人1533
1.阶级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1534
3.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农奴有自己的经济,处于依附地位,要交出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者服一定的劳役1535
4.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1538
(1)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有三种主要力量,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538
(2)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家阶级;资本家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1539
(3)资产阶经历过它的上升时代和衰落时代,即从进步的资产阶级变成反动的和最反动的财政资本的时代。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1546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有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它们所豢养的阶级,它们的利益同帝国主义的利益是不可分离的1555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具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1559
(6)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质生活的雇佣工人阶级1562
(7)无产者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奴隶;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1568
(8)无产者即一般所谓工人阶级,工人分成雇工、短工、帮工、工厂工人和流氓无产者等;工厂工人始终是工人运动的核心1575
(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579
(10)农民分为不同的部分,其中富农属于资产阶级,中农属于小资产阶级,贫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雇农是农业无产阶级1588
(11)按经济地位来说,小资产阶级是一些介于无产队级和资级之间的中间阶层1598
(12)小资级具有两重性、两面性,必然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动摇不定1601
(13)小资产阶级不能从事任何首创活动;坚持最极端的立场、谨小慎微、动摇不定、缺乏魄力和进取心、抱住旧传统不放等等是小资产的者特性1606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1610
(一)到现在为止的全部有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610
1.阶级社会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它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对抗中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