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渗氮和氮碳共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渗氮和氮碳共渗
  • (联邦德国)迦太基一菲舍(Chatterjee-fisher,R.)等编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专业学会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13506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渗氮和氮碳共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1.钢铁材料渗氮和氮碳共渗概论D.Li edtke1

1.1 概况1

1.2 渗氮、氮碳共渗的目的3

1.3 铁-氮交换作用4

1.4 渗氮工艺12

1.4.1 渗氮工艺特性值12

1.4.2 层的生长13

1.5 渗氮和氮碳共渗层的组织16

1.5.1 化合物层(vs)16

1.5.2 扩散层(Ds)22

1.6.1 渗层硬度26

1.6 渗氮和氮碳共渗层的硬度26

1.6.2 表面硬度32

1.7 渗氮、氮碳共渗对材料性能的影响36

1.7.1 强度特性36

1.7.1.1 静载下的强度特性36

1.7.1.2 疲劳强度特性37

1.7.2 磨损性能41

1.7.3 腐蚀性能43

1.7.4 变形行为45

1.8 实际应用的问题48

1.8.1 尺寸变化和形状变化行为48

1.8.2 表而粗糙度的变化50

1.9 高于590°C的氮碳共渗52

2.1.1 气体渗氮方法的发展54

H.Mallener54

2.1 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R.Hoffmann,54

2.渗氮和氮碳共渗54

2.1.2 反应过程56

2.1.3 渗氮参数的影响69

2.1.3.1 渗氮69

2.1.3.1.1 不带添加气的氨69

2.1.3.1.2 添加氮的氨气74

2.1.3.2 氧氮共渗78

2.1.3.3 氮碳共渗81

2.1.3.3.1 氨气加CO2添加气81

2.1.3.3.2 氨气加CO添加气82

2.1.3.3.3 氨气加富碳添加气85

2.1.3.4 硫氮共渗,硫氮碳共渗86

2.1.3.5 多段供气法88

2.1.3.6 对比分析90

2.1.4 工艺装备96

2.1.5 工艺指导100

2.1.5.1 渗氮介质的影响101

2.1.5.2 工艺参数的影响102

2.1.5.3尺寸和形状变化特点103

2.1.5.4表面粗糙度104

2.1.5.5 后渗氮104

2.1.5.6 表面强化105

2.2 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w.Rembges105

2.2.1 离子渗氮的历史105

2.2.2 离子渗氮时的反应过程107

2.2.2.1 辉光放电的基本知识107

2.2.2.2 与零件表面的反应108

2.2.3.1 渗氮温度的影响112

2.2.3 渗氮参数的影响112

2.2.3.2 渗氮时间的影响120

2.2.3.3 气体组分对渗氮层形成的影响121

2.2.3.4 等离子体参数的影响和局部离子渗氮129

2.2.4 材料及材料状态的影响131

2.2.4.1 非合金钢的离子氮碳共渗131

2.2.4.2 合金钢的离子渗氮(1~5%氮化物形成元素)132

2.2.4.3 高合金钢的离子渗氮(氮化物形成元素>5%)139

2.2.4.4 铸铁材料的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145

2.2.4.5 特殊材料的离子渗氮147

2.2.5 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的设备148

2.2.5.1 离子渗氮或氮碳共渗用的真空炉148

2.2.6 离子渗氮处理过程150

2.2.5.3 离子渗氮装置的真空系统和供气装置150

2.2.5.2 离子渗氮装置的电源和控制部分150

2.2.7 成本考察153

2.3 盐浴氮碳共渗F.w.Eysell154

2.3.1 处理方法在技术上的进展154

2.3.1.1 盐浴处理的历史154

2.3.1.2 无控的渗氮盐浴155

2.3.1.3 渗氮盐浴的化学控制155

2.3.1.4 熔盐的通风155

2.3.1.5 坩埚材料的影响156

2.3.1.6 无环境污染的盐浴氮碳共渗157

2.3.1.7 再生作用的化学控制159

2.3.1.8 在氰化物和氰酸盐发生氧化反应的特殊浴内冷却159

2.3.2 反应过程161

2.3.3.1 处理温度162

2.3.3 与方法有关的渗氮参数162

2.3.3.2 处理时间163

2.3.3.3 盐浴的成分166

2.3.4 材料、材料状态和应用范围168

2.3.4.1 非合金钢168

2.3.4.2 合金表面硬化钢及调质钢169

2.3.4.3 合金工具钢171

2.3.4.4 热加工钢172

2.3.4.5 高速钢175

2.3.4.6 耐热钢及不锈钢176

2.3.4.7 铸铁177

2.3.4.8 烧结材料177

2.3.5 设备178

2.3.5.2 氮碳共渗盐浴炉179

2.3.5.1 预热室179

2.3.5.3 冷却室180

2.3.5.4 清洗室180

2.3.5.5 输送系统181

2.3.6 操作过程的特殊问题181

2.3.6.1 盐浴性能181

2.3.6.2 操作与装料的评价182

2.3.6.3 盐浴监控182

2.3.6.4 盐的维护182

2.3.6.5 粗糙度183

2.3.6.6 氮碳共渗层的气孔183

2.3.6.7 环境问题183

2.3.6.8 由ABl冷却的特殊腐蚀防护184

2.3.6.10 成本考察188

2.3.6.9 复合处理188

2.3.7.1 硫氮碳共渗189

2.3.7.1.1 Sulf-Inuz法189

2.3.7 特殊方法189

2.3.7.1.2 Sur-Sulf法190

2.3.7.1.2.1 温度及含硫量的影响190

2.3.7.1.2.2 盐成分191

2.3.7.1.2.3 坩埚材料191

2.4 粉末氮碳共渗R.Chatterjee-Fischer192

2.4.1 引言192

2.4.2 在钙氮基体混合物中氮碳共渗192

2.4.3 Ford法氮碳共渗193

2.5.1.1 引言194

2.5.1.2 工艺194

2.5.1 在水溶液中渗氮194

2.5 特殊方法R.Chatterjee-Fischer194

2.5.2 在流态床设备中渗氮及氮碳共渗195

2.5.2.1 引言195

2.5.2.2 设备描述195

2.5.2.3 处理196

2.5.3 强化增氮的特殊措施196

2.5.4 离子注入法197

3. 前加工和后加工A.Schreiner198

3.1 前加工工序198

3.1.1 加热预处理198

3.1.1.4 淬火和回火199

3.1.1.3去应力退火199

3.1.1.1 正火199

3.1.1.2 再结晶退火199

3.1.1.5 预氧化处理201

3.1.2 表面去钝化处理203

3.1.3 表层脱碳对渗氮结果的影响203

3.1.4 机械加工对渗氮结果的影响208

3.1.4.1 表面粗糙度208

3.1.4.2 表层强化214

3.1.5 加工形成的残留物216

3.1.6 局部渗氮及氮碳共渗224

3.1.6.1 防渗氮涂料224

3.1.6.3 致密覆盖层226

3.1.6.4 局部渗氮或氮碳共渗时防护介质的选择226

3.1.6.2 电镀防渗层226

3.1.7 焊接或钎焊件渗氮和氮碳共渗227

3.2 后续处理228

3.2.1 渗氮和氮碳共渗零件的清洗228

3.2.2 零件渗氮和氮碳共渗后的再次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229

3.2.2.1 氮碳共渗零件的氧化229

3.2.3 零件在渗氮和氮碳共渗后的机械加工230

3.2.3 磨削230

3.2.3.2 珩磨230

3.2.3.3 研磨和抛光230

3.2.3.4 超精加工231

3.2.3.5 喷丸231

3.2.3.6 畸变231

3.2.3.6.1 矫直232

3.2.3.6.1.1 压力矫直232

3.2.3.6.3 卷边和弯曲233

3.2.3.6.2 精轧和滚压233

4.测量和检验G.welker235

4.1 渗氮结果的测量和检验236

4.1.1 渗氮层深度和组织结构236

4.1.1.1 宏观检验236

4.1.1.2 点滴试验236

4.1.1.3 涡流法237

4.1.1.4 裂纹检验237

4.1.1.5 断口检验238

4.1.1.6 金相检验239

4.1.2 渗氮层硬度241

4.1.2.1 硬度检验所采用的方法241

4.1.2.2 表面硬度检验242

4.1.2.3 渗氮硬化深度的测量243

4.1.3 渗氮层的化学成分244

4.1.3.1 分离法245

4.1.3.2 Kjeldahl法245

4.1.3.3 热萃取法245

4.1.3.4 固体质谱分析法246

4.1.3.5特殊化学分析法246

4.2 零件性能检测246

4.2.1 力学性能检测247

4.2.1.1 拉伸试验247

4.2.1.2 弯曲试验248

4.2.1.3 缺口冲击弯曲试验248

4.2.1.4 扭转试验249

4.2.1.5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249

4.2.1.7 内应力测量250

4.2.1.6 零件的疲劳试验250

4.2.2 抗蚀性能试验251

4.2.2.1 在潮湿气候中的试验252

4.2.2.2 喷盐雾试验252

4.2.2.3 酸雾试验252

4.2.2.4 实验室腐蚀试验253

4.2.3 耐磨性检验253

4.2.3.1 模拟磨损试验253

4.2.3.2 零件磨损试验254

4.2.3.3 产品磨损试验255

4.2.3.4 实际磨损试验255

4.3 检验渗层组织的特殊方法255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REM)256

4.3.2 电子束显微分析(EsMA)257

4.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58

4.3.4 x射线精细结构分析259

4.3.5 俄歇电子谱仪(AES)259

4.3.6 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259

4.3.7 化学分析电子波谱仪(ESCA)260

4.3.8 穆斯堡尔(M?ssbauer)谱仪260

4.4 提示262

4.4.1 金相腐蚀方法262

4.4.2 试样制备技术262

5.事故,安全与操作者A.schreiner264

6.文献志268

参考文献428

名词涵义438

索引4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