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近乡村 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走近乡村 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899757.jpg)
- 王先明编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307794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231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近乡村 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何以立国?世纪转折的新动向(1901—1920)4
第一章 何以立国——20世纪之初的关注(1901—1920)4
第一节 大变局:商本替代农本的时代背景4
第二节“农战时代——世纪之初的新思考18
第三节 本论之争:20年间乡村理论探讨的核心23
第四节《农业立国意见书》:20年代乡村理论的集成之作28
第二编 乡村重建热潮中的理论探讨(1921—1940)37
第二章“劣绅论”的形成与发展:国民革命与农村变动37
第一节 绅士:乡村封建势力论37
第二节 革命话语下的“绅士”阶级44
第三节 打倒绅士阶级:历史的选择48
第三章 乡村社会性质论:二三十年代乡村问题理论论争之一58
第一节 土地问题中心(生产关系)论:“中国农村派”的农村经济研究58
一、乡村社会经济研究方法59
二、经济结构与社会性质之争64
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65
四、土地问题中心论:农村经济与中国革命66
第二节 生产技术(生产力)论:“中国经济派”的农村经济研究70
一、农村经济研究方法70
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与农村社会性质73
第三节 农家经济论:学院派学者的乡村调查与研究74
一、乡村社会调查:乡村社会经济研究的起始75
二、农家经济:土地利用与田场经营80
三、农民生活程度研究85
第四节 土地、租佃、雇佣以及帝国主义因素——中国乡村经济研究中的论争86
一、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帝国主义因素86
二、小农经营模式89
三、租佃与雇佣关系:经营方式的讨论91
第四章 乡村社会发展道路论:二三十年代乡村问题理论论争之二95
第一节 共同诉求:从农村改造到农村复兴95
一、农村社会问题研究95
二、农村复兴:社会各界的共同诉求101
第二节 乡村建设模式:从梁漱溟到晏阳初104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04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理论113
三、对乡村建设理论的批评116
第三节 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乡村工业化——农村人口过密化逼迫的工业化126
一、乡村工业化论题的展开126
二、乡村建设:中国工业化的“第三条路”136
三、乡村工业化的不同型式148
第四节 乡村建设与统制经济理论153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组织:二三十年代乡村问题理论论争之三157
第一节 人口、家庭与家族研究157
一、人口过剩论157
二、家庭与宗族160
三、乡村社会组织162
第二节 自治与保甲:乡村社会控制模式的探索163
一、地方自治理念演进163
二、保甲与乡约制度研究168
第三编“立国之争”再趋热——走向纵深的理论探索(1941—1949)176
第六章 乡村工业化:再兴立国之争176
第一节 乡村工业与乡土复员论176
第二节 立国之争: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179
第三节 农业工业化论186
第七章 乡土中国: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思考192
第一节 乡村社会结构192
第二节 乡村社会阶层194
一、绅士阶层194
二、佃农阶层195
第三节 家族与人口197
一、家族制度研究197
二、人口问题研究200
第四节 富农阶层202
第八章 农业恐慌与乡村危机论209
第一节 农业恐慌之释义209
第二节 历史致因的讨论217
第三节 城乡背离化:乡村危机的推助力222
第九章 沉重的土地论题:地权问题与土地改革228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个案的理论意义228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经营方式229
第三节 地权形态研究230
一、关于“耕者有其田”的研究230
二、地权变动关系238
第四节 土地改革问题240
一、土地改革与阶级关系241
二、国共两党土地改革的对比研究241
三、土地改革与生产力关系研究242
第十章 乡村社会调查及其他问题245
第一节“新农村建设”问题245
第二节 合作运动与城乡关系249
第三节 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252
一、解放区农村社会调查的开展252
二、“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原始资料的价值252
三、学术研究组织的农村调查257
四、中国农村惯行调查258
第四编 革命后的中国乡村——发展道路的艰难选择(1950-1978)265
第十一章 农业合作化:聚焦于50年代的争论265
第一节 两种认识下的论争265
一、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间认识上的歧异265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不同认识269
三、对农民阶级和农村阶级分化认识的差异271
第二节 在速度掩盖下的论争274
一、农业合作化的前提条件274
二、农业合作社的性质和功能276
三、农业合作社的目标选择277
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280
五、农业合作化速度284
第三节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285
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85
二、对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影响289
三、农村社会阶层均衡化趋向290
四、农村权力结构的变化292
第十二章 农业现代化:六七十年代论争的基本主题303
第一节 宏伟目标下的选择——工业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303
第二节 共同主题下的多元分析——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关系309
一、农村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的关系309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310
三、农业技术改革内容313
四、农业机械化途径318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辩论——政治冲击及其关注问题的转移321
一、困惑:政治与学术321
二、失去话语权势的学术界327
第五编“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新世纪的新跨越(1979—2011)334
第十三章土地承包问题——新时期的新论争334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产物334
一、社会主义新认识——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334
二、自发改革与政策确认之间的差异336
三、对家庭承包制的新思考338
第二节 关于“主义”的争论339
一、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339
第三节 一个暂时搁置的问题——土地所有制366
一、学术界未能找到求解土地制度的最佳方案366
二、政府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370
第十四章“三农”问题:一个跨世纪的主题372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372
第二节 丰富而复杂的内容374
一、农村土地问题374
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381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384
四、农村宗族问题387
五、农村自治问题392
六、农业保护与产业化经营394
第三节 农民的组织化问题398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399
二、如何对待“两社”的问题400
第四节 乡村城市化问题400
一、对农村城市化的提法问题401
二、农村城市化道路401
三、城乡关系问题404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405
五、城乡协调发展问题406
第五节 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409
一、农业现代化问题409
二、“三农”问题——沉重而复杂的时代话题410
第十五章新农村建设:新世纪的新论题417
第一节 破解“三农”问题的选择417
一、“三农”问题探源417
二、单一改革路径及其局限性422
三、破解“三农”问题的目标选择424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新世纪、新热点427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重点和路径427
二、农民主体和政府责任433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问题436
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441
五、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447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452
第三节 无法回避的问题454
一、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454
二、新农村建设理论的不完善性455
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冲击458
第十六章 制度与困局——瓶颈何以破解?462
第一节 难题与困局:寻求突破的努力462
第二节 触及制度的争论:土地所有制465
第三节 超越现实的思考470
余论 言未尽,意亦未尽477
后记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