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人格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人格发展
  • DAVID R. SHAFFER著;陈淑敏译 著
  • 出版社: 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86746461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175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人格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一节 宇宙养育机:一个假想的实验3

第二节 社会人格发展的历史演变4

一、历史上的儿童期4

二、儿童是研究对象:婴儿传记4

三、儿童心理学的诞生5

四、理论在科学研究所扮演的角色6

第三节 人类发展的问题与争议7

一、人类本性的早期哲学观点7

二、本性对教养8

三、主动对被动8

四、连续对不连续9

五、发展是普遍的还是个殊的?10

第四节 研究方法10

一、科学方法10

二、蒐集资料:寻找事实的基本策略11

第五节 发现关系:相关和实验设计16

一、相关设计17

二、实验设计17

三、自然(或准)实验19

第六节 发展研究的设计20

一、横断设计20

二、纵贯设计21

三、系列设计22

四、微发生设计23

第七节 跨文化的比较24

第八节 结语:成为发展研究的聪明消费者26

第2章 社会人格发展的古典理论27

第一节 心理分析论28

一、佛洛依德的性心理论28

二、佛洛依德理论的评价30

三、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31

四、艾瑞克森理论的评价33

五、现代心理分析论33

第二节 行为主义或社会学习论33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33

二、史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激进的行为主义)34

三、班都拉的认知社会学习论35

四、社会学习的相互决定论38

五、社会学习论的评价39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40

一、皮亚杰的智力与智能发展观点40

二、四个认知发展阶段42

三、皮亚杰理论的评价52

第3章 社会人格发展的近期观点53

第一节 现代进化论54

一、古典动物行为学的基本假定54

二、动物行为学与人类发展55

三、现代进化论56

四、进化观点的评价57

第二节 行为遗传学:个别差异的生物基础58

一、评量遗传影响的方法59

二、评量遗传与环境的贡献60

三、遗传对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贡献62

四、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发展的历程66

五、行为遗传学的评价6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环境观点71

一、布朗分布连纳的发展系络71

二、生态系统论的评价73

第四节 现代认知观点74

一、维高斯基的社会文化论74

二、社会文化观点的评价76

三、社会讯息处理(归因)观点77

四、社会讯息处理论的评价79

第五节 理论及世界观80

第4章 情绪发展与气质83

第一节 情绪与情绪发展概观84

一、情绪与情绪发展理论84

第二节 情绪表现之发展86

一、第一年各种情绪出现的顺序87

二、正面情绪的发展:快乐87

三、负面情绪的发展88

四、自觉情绪的发展91

五、情绪表达的后期发展93

第三节 辨识及了解他人情绪93

一、早期对情绪的辨识及了解94

二、辨识他人情绪之后期发展95

三、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95

第四节 情绪调整的学习97

一、早期情绪的社会化及情绪自我调整98

二、调整情绪的认知策略之浮现99

三、情绪表现规则的遵守99

第五节 情绪能力、社会能力与个人适应101

第六节 气质与发展103

一、气质是什么及如何测量?104

二、遗传与环境对气质的影响105

三、气质的稳定性106

四、早期气质型态与后期发展106

第5章 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对后来发展的意义109

第一节 情绪依附是什么?111

一、依附是相互的关系111

二、同步互动与依附112

第二节 婴儿如何与照顾者形成依附关系?113

一、基本依附的成长113

二、依附理论114

第三节 依附品质的个别差异118

一、安全依附的评量118

二、依附类型的文化差异121

第四节 影响依附安全性的因素122

一、照顾的品质122

二、婴儿气质124

第五节 父亲是依附对象126

一、父亲是照顾者127

二、父亲对情绪安全性与其他社会能力的贡献128

第六节 依附与日后发展129

一、安全与不安全依附长期的相关因素129

二、依附品质为何能预测后来的发展?130

三、依附经历是天生注定的吗?132

第七节 没有依附的婴儿132

一、婴儿期与儿童期社会剥夺的相关结果132

二、为什么早期剥夺会有伤害?133

三、儿童能否从早期的剥夺经验复原?134

第八节 母亲就业、托育与早期的情绪发展135

一、托育品质135

二、教养方式与父母对工作的态度136

三、如何帮助职业父母?137

第6章 自我与社会认知发展139

第一节 自我概念的发展141

一、自我的浮现:区分与自我认识141

二、我是谁:学前幼儿的反应145

三、儿童的心智论与私下我的浮现146

四、儿童中期与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149

第二节 自尊:自我评价的成分153

一、自尊的起源153

二、儿童期整体自尊的成分153

三、青少年的自尊155

四、自尊是稳定的吗?155

五、父母与同侪对自尊的影响156

六、文化、种族与自尊158

第三节 我将变成怎样的人?统合的形成158

一、统合形成的发展趋向159

二、统合的形成究竟有多痛苦?160

三、影响统合形成的个人、社会与文化因素161

四、少数民族青年的统合形成162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另一面:认识他人163

一、人际知觉的年龄趋势163

二、社会认知发展理论167

第7章 成就173

第一节 成就动机175

一、动机观点的成就175

二、行为观点的成就175

第二节 早期对个人成就的反应:从驾驭到自我评量176

第三节 成就动机理论与成就行为178

一、成就需求理论178

二、威纳的归因理论181

三、椎克的习得无助感理论185

四、成就理论的反思187

第四节 文化与次文化对成就的影响189

一、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189

二、成就的种族差异190

三、成就的社会阶级差异192

第五节 家庭与家庭生活对成就的影响196

一、依附与成就品质196

二、家庭环境196

三、儿童养育与成就197

第六节 创造力与特殊才能198

一、多元成分的观点:史坦柏格与卢巴特的投资理论199

二、促进教室中的创造力201

第8章 性别差异、性别角色发展与性203

第一节 区分男女:性别角色标准205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事实与假象206

一、男女心理的真正差异206

二、文化迷思210

三、文化迷思对能力(及就业机会)的性别差异有贡献吗?211

第三节 性别分化的发展趋势214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214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214

三、性别分化行为的发展217

四、性别分化的次文化差异219

第四节 性别分化理论与性别角色发展220

一、进化论221

二、曼尼与艾尔哈特的生物社会论222

三、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论227

四、社会学习论227

五、柯尔堡的认知发展论229

六、性别基模理论230

七、整合论232

第五节 心理学上的双性性格:21世纪的新趋势?233

一、真的有双性性格的人吗?234

二、双性性格比较有利吗?234

三、应用:改变性别角色的态度与行为235

第六节 性与性行为236

一、文化对性的影响237

二、青少年性态度与行为238

三、青少年性活动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240

四、美国青少年的性病传染241

五、年轻女孩怀孕241

六、处理青少年的性问题242

第9章 攻击与反社会行为245

第一节 攻击是什么?246

一、攻击是一种本能246

二、攻击的行为定义247

三、攻击是一种社会判断247

第二节 攻击理论248

一、本能论248

二、学习论251

三、道举的社会讯息处理论254

第三节 攻击的发展趋势257

一、早期冲突与攻击的起源257

二、攻击本质的年龄变化257

三、攻击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吗?261

第四节 攻击的性别差异262

一、生物学的观点263

二、社会学习观点263

三、互动(或生物社会)观点264

第五节 文化与次文化对攻击的影响264

一、次文化的差异266

第六节 家庭对攻击的影响267

一、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与儿童的攻击267

二、家庭气氛与儿童攻击267

第七节 控制攻击与反社会行为的方法273

一、发泄:值得怀疑的策略273

二、创造不具攻击性的环境273

三、消除攻击的酬赏274

四、社会认知介入274

五、应用:预防学校的攻击与暴力275

第10章 利他与道德发展277

第一节 利他与利社会行为是什么?278

第二节 利他理论与利社会发展279

一、生物论:我们是先天设定有利社会行为的吗?280

二、心理分析论:让良心指引你280

三、社会学习论:我能从中得到什么?280

四、利他的认知论:成熟是仲介281

第三节 利他的发展趋势282

一、利社会行为的起源282

二、利他的年龄变化283

第四节 促进利他的认知与情感因素284

一、角色取替与利他284

二、利社会道德推理285

三、同理心:促进利他的情感因素286

四、利他的自我概念288

第五节 社会与文化对利他的影响289

一、文化影响289

二、增强利他289

三、楷模的影响:实践与倡导利他290

四、谁能教养出利他儿童?292

第六节 道德是什么?293

一、发展学者的道德观点293

第七节 心理分析的道德发展论294

一、佛洛依德的恋父情结道德论294

第八节 认知发展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296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296

二、皮亚杰理论的评价298

三、柯尔堡的道德发展论300

四、对柯尔堡理论的支持303

五、对柯尔堡理论的批评306

第九节 道德是社会学习(及社会讯息处理)的产物310

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格有多一致?310

二、学习抗拒诱惑311

第十节 谁能养育道德成熟的儿童313

一、对霍夫曼管教观点的批评315

二、儿童眼中的管教315

第11章 家庭319

第一节 了解家庭320

一、家庭是一个社会系统321

二、直接与间接的影响321

三、家庭是发展性的系统323

四、家庭是社会系统之一环323

五、变迁世界中变动的家庭系统323

第二节 父母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325

一、父母教养的两个主要向度325

二、父母教养的四种类型326

三、行为控制对心理控制329

四、父母影响?还是儿童影响329

五、不同社会阶级与族群之儿童养育330

六、要求自主:青少年期父母与子女关系再协商335

第三节 手足影响与手足关系336

一、当新生儿降临时,家庭系统随之改变337

二、儿童期的手足关系337

三、手足关系的正面贡献338

四、独生子女之特性339

第四节 家庭生活之多样性340

一、收养家庭340

二、捐精受孕家庭341

三、同性恋家庭341

四、家庭冲突与离婚342

五、再婚与重组家庭345

六、对职业妇女与双薪家庭的挑战349

第五节 当父母教养变调时:虐待儿童的问题352

一、谁是施虐者?353

二、谁是受虐者?353

三、情境诱发:儿童受虐的生态环境353

四、虐待或忽视之后果354

第六节 家庭的省思356

第12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Ⅰ:电视、电脑与学校359

第一节 童年的窗口:电视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影响360

一、电视与儿童的生活方式360

二、电视阅读能力的发展361

三、电视暴力与儿童攻击362

四、如何对暴露於电视暴力作个结论?366

五、电视其他潜在的不良影响368

六、电视作为教育工具370

第二节 电脑化世代的儿童发展373

一、电脑化教学373

二、电脑的隐忧374

第三节 学校是社会化的代理人375

一、学校教育能否促进认知发展?376

二、决定学校效能的因素377

三、学校能否符合所有儿童的需求?381

第四节 教育成效的跨文化比较386

第13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Ⅱ:同侪是社会化的代理人389

第一节 何谓同侪?同侪有何功能?391

一、同侪互动的重要性391

二、同侪互动的频率392

三、同侪影响有多重要?392

第二节 同侪社交性的发展395

一、婴儿期与学步儿期的同侪社交性395

二、学前时期的社交性396

三、儿童中期与青少年期的同侪社交性399

四、父母对同侪社交性的影响401

第三节 同侪接受度与欢迎度404

一、评量儿童的同侪欢迎度404

二、为什么儿童会被同侪接受、忽略、或排斥?407

三、改进被排斥儿童的社会技巧412

第四节 儿童与朋友414

一、友谊的发展414

二、朋友之间与相识之间的社会互动415

三、朋友的益处是什么?416

第五节 父母与同侪都是有影响力的代理人419

一、同侪顺从的增加419

二、对立压力是问题吗?420

第14章 完整勾勒社会与人格发展423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人格发展的主题424

一、人类发展是整体的努力424

二、个体主动贡献自己的发展424

三、发展有连续性与不连续性425

四、人类发展有很大弹性425

五、本性与养育二分法的错误426

六、常模与个别发展都很重要426

七、个体在文化与历史环境中发展427

八、应从多元观点去看待发展427

九、父母教养类型(及成人引导)显然很重要428

十、很多社会因素共同塑造发展429

十一、我们已经走了长远的路…但前面的更为遥远4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