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武汉城市圈水污染防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武汉城市圈水污染防治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30309115.jpg)
- 李兆华,张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5934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水污染防治-研究-武汉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武汉城市圈水污染防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总论1
1.1 背景1
1.1.1 水生态特点1
1.1.2 项目的必要性2
1.2 研究依据3
1.3 指导思想4
1.4 工作范围与目标4
1.4.1 基准年限4
1.4.2 范围4
1.4.3 研究目标5
1.5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5
1.5.1 总体思路5
1.5.2 技术路线6
1.6 编制原则7
1.6.1 瞻前顾后、继往开来、循环渐进、持续发展7
1.6.2 水陆兼顾、河湖统筹、以人为本、和谐发展8
1.6.3 价值优先、综合考量、突出重点、合理安排8
1.6.4 积极引导、不断创新、信息公开、公众参与8
2 自然条件10
2.1 地理区位10
2.2 地质地貌11
2.2.1 地质条件与矿产资源11
2.2.2 地貌特征12
2.3 气象气候15
2.3.1 气象气候特点15
2.3.2 主要气候要素17
2.3.3 灾害性天气21
2.4 水文水系23
2.4.1 河流概貌23
2.4.2 水量平衡24
2.5 土地利用27
2.5.1 土地资源特点27
2.5.2 土地利用现状29
2.5.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31
2.5.4 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33
2.6 生态系统35
2.6.1 植被概况35
2.6.2 动物概况40
2.6.3 动植物的合理利用与保护41
2.7 结论46
3 社会经济条件48
3.1 人口分布48
3.1.1 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48
3.1.2 人口分布概论48
3.2 经济水平49
3.2.1 经济发展现状49
3.2.2 经济发展趋势50
4 水资源条件52
4.1 水资源总量52
4.1.1 水资源总量的定义52
4.1.2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概述52
4.2 河流53
4.2.1 河流概况53
4.2.2 重要河流简介55
4.3 湖泊63
4.3.1 湖泊概况63
4.3.2 五大湖群65
4.3.3 主要湖泊66
4.4 主要水库水资源81
4.4.1 主要水库81
4.4.2 水库概况82
4.5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87
4.6 水资源供需现状88
4.6.1 水资源总量88
4.6.2 供水现状91
4.6.3 用水现状93
4.6.4 用水消耗量96
4.7 水资源供需预测98
4.7.1 水资源供需预测的原则98
4.7.2 用水量预测99
4.8 结论103
5 水环境现状105
5.1 河流水质概况106
5.2 湖库水质概况107
5.2.1 城市内湖107
5.2.2 主要湖泊108
5.2.3 主要水库110
5.3 重点水体111
5.3.1 梁子湖111
5.3.2 大冶湖114
5.3.3 夏家寺水库(木兰湖)118
6 水污染源128
6.1 入河污废水排放量现状128
6.2 污染物入河量调查分析129
6.2.1 入河系数(比例)确定129
6.2.2 入河量估算与分配130
6.2.3 污染源汇总分析131
6.3 入河污废水排放量预测137
6.3.1 预测方法及系数确定137
6.3.2 污染源预测结果139
6.4 结论142
7 水环境容量144
7.1 目的和意义144
7.2 估算方法144
7.3 主要河流环境容量146
7.4 主要湖泊(水库)环境容量149
7.5 环境容量与纳污现状对比150
8 水环境功能区划155
8.1 功能区划分的依据155
8.2 功能区划分的原则155
8.3 功能区划分方案156
8.4 功能区划分情况157
8.5 水环境功能区的管理措施及建议161
9 “碧水工程”战略163
9.1 战略背景163
9.1.1 国际经验163
9.1.2 国内背景171
9.1.3 区域背景176
9.2 战略原则180
9.2.1 污染物质的分类控制原则180
9.2.2 污染控制的分区原则181
9.2.3 水质目标的分级原则181
9.2.4 污染防治的分期保护原则181
9.3 战略构想——“三步走战略”182
9.3.1 第一步:污染治理182
9.3.2 第二步:生态恢复184
9.3.3 第三步:水系贯通186
9.4 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发展方向193
9.4.1 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193
9.4.2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水资源配置194
9.4.3 加大水资源污染治理,控制水环境195
9.4.4 创新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型”社会195
9.4.5 构筑完备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196
9.4.6 发展高效节约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197
9.4.7 发展绿色环保的水产业197
10 “碧水工程”任务199
10.1 氮、磷总量控制199
10.1.1 目标199
10.1.2 行动200
10.1.3 行动效果预估203
10.2 COD总量控制204
10.2.1 目标204
10.2.2 行动204
10.2.3 行动效果预估204
10.3 重点湖库专项污染控制205
10.3.1 目标205
10.3.2 行动205
10.3.3 行动效果预估206
11 “碧水工程”保障措施207
11.1 政策保障207
11.1.1 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207
11.1.2 严格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法规208
11.1.3 提升监管能力,切实强化执法208
11.1.4 利用价格杠杆,完善收费制度209
11.2 资金保障209
11.3 科技保障212
11.3.1 水环境目标控制系统类213
11.3.2 水污染源控制类216
11.3.3 监控应急研究类223
11.3.4 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及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研究类226
11.4 管理保障229
11.4.1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229
11.4.2 加大法规建设的力度,严格水环境管理231
11.4.3 加强监督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制度233
11.5 信息保障237
11.6 区域合作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