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
  • 侯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887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高等学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1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4

(一)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概况4

(二)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6

三 研究思路和观点8

(一)研究思路8

(二)研究方法11

(三)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12

上篇 宏观视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历史进程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贡献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思想17

一 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作用18

二 形成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理论20

第二节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23

一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23

二 创立马克思理论教育的“灌输论”24

第二章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历史轨迹2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基本形成时期27

一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27

二 党的创建至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初步形成29

(一)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三大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及其传播活动30

(二)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32

(三)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形成3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丰富和成熟时期41

一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正式形成41

(一)瓦窑堡会议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途径指明了方向43

(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44

(三)延安整风运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正式形成45

(四)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七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成熟49

二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1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3

一 建国后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探索54

(一)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运动54

(二)建国初期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55

(三)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59

(四)党的八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理论贡献62

(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64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67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纲领性文献67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曲折73

(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七千人”大会:恢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良作风76

(四)“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全国兴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77

(五)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79

(六)“文化大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严重挫折82

第三章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历史轨迹87

第一节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88

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国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88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导思想的重新确立90

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继承92

(一)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92

(二)充分肯定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基本思想93

第二节 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95

一 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发展95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99

三 邓小平“南方谈话”: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性飞跃102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103

(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03

(三)关于改革开放理论104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05

第四章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历史轨迹110

第一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和发展110

一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推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10

(一)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112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要以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112

(三)加强理论队伍的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113

(四)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宣传113

二 “以德治国”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113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和发展11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11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18

第二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与升华120

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基础122

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任务123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作用124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环境的共同演化及演进规律12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环境共同演进特征分析127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环境共同演进的互动性128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环境共同演化中的平衡性13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环境共同演进驱动因素分析133

一 环境中微观与宏观层次的多项因果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133

二 传播路径依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134

第三节 生态学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演进过程136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性136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致性138

第四节 互动协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141

一 旨趣契合: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的可能性141

二 互动协同: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模式143

中篇 微观聚焦: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之个案分析第六章 探索与开拓:从农村调查活动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151

第一节 调查研究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实践途径151

一 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重要手段152

二 解决土地问题是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中心问题153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线156

一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建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156

二 正确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线161

第七章 反思与超越:从方法论转变看邓小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创新16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继承和创新165

一 重新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导思想166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16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171

一 造福群众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力171

二 党的基本路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173

第八章 继承与发展:从文化使命的定位看江泽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创新176

第一节 文化使命的定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77

一 先进文化建设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80

二 先进文化建设基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81

第二节 继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方针182

一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82

二 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推进文化创新184

第九章 推进与升华:从以人为本的理念看胡锦涛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创新187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187

一 以人为本: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本质特征189

二 求真务实: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要求191

第二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2

一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192

二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194

第十章 探索与贡献:其他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197

第一节 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贡献197

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原则198

二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方法199

第二节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贡献201

一 “求同存异”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202

二 坚持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方向204

第三节 朱德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贡献205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205

二 坚持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207

第四节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贡献209

一 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修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209

二 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基础210

第五节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贡献211

一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211

二 宣传鼓动工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214

下篇 比较分析: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之比较第十一章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之异同2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地位219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实践目标219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224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231

第二节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之同234

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34

二 坚持群众路线原则236

三 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原则241

四 坚持区分层次进行教育原则245

第三节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之异252

一 在革命和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52

(一)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253

(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254

(三)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基本途径255

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56

(一)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257

(二)造福群众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力258

(三)人民群众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体259

三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59

(一)江泽民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阐述260

(二)胡锦涛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阐述262

四 在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265

结语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发展经验与规律269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历史过程270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历史过程270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和各种思潮激荡碰撞的历史过程271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273

第二节 必须在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275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275

二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相结合276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277

参考文献279

后记2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