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1547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世界史:现代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1
第一节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1
欧洲列强瓜分世界1
欧洲的经济优势2
欧洲的军事优势3
第二节 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3
一、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3
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3
美西战争3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5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5
二、登上世界强国地位的日本7
日俄战争7
吞并朝鲜8
产业革命的完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9
第三节 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10
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10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1
1905—1907年革命12
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14
一、伊朗的立宪革命14
伊朗的民族觉醒14
第一届国会和宪法的颁布15
政变和第二届国会15
二、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16
寇松的孟加拉分治法令16
提拉克与自主自产运动16
国大党的分裂和孟买大罢工17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17
暴政时期17
青年土耳其党18
粉碎封建复辟势力18
四、中国的辛亥革命19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的中国社会19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19
辛亥革命——世界性的革命20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21
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21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1
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22
三国同盟22
三国协约22
三、军备竞赛22
四、巴尔干问题23
波斯尼亚危机24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24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24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25
一、战争的爆发25
二、战争的性质27
第三节 大战的进程28
一、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28
德国速决战的破产28
马恩河战役29
坦能堡战役29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1916年30
德军在东线的胜利30
保加利亚的参战30
意大利的参战30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30
勃鲁西洛夫的攻势31
日德兰海战31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32
战争的僵持32
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的参战32
四、战争的结束33
第四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35
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35
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35
三、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37
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38
五、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38
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40
第一节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40
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40
列宁的《四月提纲》和群众斗争的兴起41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党的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43
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被粉碎和革命形势的形成44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45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47
第二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48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48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50
国内战争的开始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51
粉碎白卫军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53
第三节 德国十一月革命55
革命形势的形成55
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艾伯特政府的建立56
德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柏林一月起义57
第四节 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59
奥匈帝国的解体和东欧民族国家的诞生59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62
外国武装干涉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63
第五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65
共产国际的建立65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67
共产国际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68
第四章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71
第一节 巴黎和会71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71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共识71
美国争霸世界的计划72
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英国73
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74
意大利与日本的目标74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75
巴黎和会的召开75
列强争论的主要问题75
《凡尔赛条约》76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78
《圣日尔曼条约》78
《纳伊条约》78
《特里亚农条约》78
《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78
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79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80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80
列强在亚太地区争霸的新格局80
英、美、日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81
大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82
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83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83
《四国条约》84
《五国海军条约》85
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与《九国公约》86
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87
第三节 国际联盟88
一、国际联盟的起源与成立88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89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92
第一节 战胜国英、法的困扰92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92
持续萧条的经济92
第一届工党政府93
1926年大罢工93
1926年帝国会议94
二、重建中的法国94
恢复经济94
寻求安全95
频繁更替的政府96
国民联合政府97
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97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和十一月革命的结束97
卡普暴动99
赔偿问题与鲁尔斗争99
1923年啤酒馆暴动101
兴登堡当选总统102
经济的复兴102
第三节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03
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形势103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104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06
第四节 美国的繁荣108
一、经济繁荣与社会状况108
经济繁荣及其原因108
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109
二、繁荣下的矛盾与隐患109
三、“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110
第五节 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111
经济危机与持续萧条111
政党内阁的出现112
协调外交113
田中内阁与“东方会议”114
血腥的“三·一五”和“四·一六”114
第六节 国际关系的调整115
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115
赔款问题与鲁尔危机115
“道威斯计划”117
“杨格计划”与胡佛的“延债宣言”118
二、欧洲安全问题与《洛迦诺公约》119
20年代的欧洲安全保证问题119
洛迦诺会议与《洛迦诺公约》120
三、集体安全与《非战公约》122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124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24
内战结束后的形势124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25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128
国民经济的恢复1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132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132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136
五年计划的实施141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143
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高度集中体制的确立143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144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政策的变化147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150
第一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150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150
多样性的统一150
领导力量的不同类型150
二、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152
中东的改革运动152
北非地区的改革运动152
三、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思潮153
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153
苏加诺的综合型民族主义153
南亚和中东北层的民族主义154
阿拉伯民族主义155
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潮155
第二节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56
一、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56
旧民主主义的结束156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56
北伐战争157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157
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57
西安事变与抗日运动的新高涨158
文化思想界的救亡运动159
第三节 印度的非暴力运动159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59
社会背景159
甘地和甘地主义160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预演160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61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62
世界经济危机与印度社会矛盾162
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发动与停止162
三、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63
解救“贱民”工作163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163
第四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164
一、凯末尔革命164
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164
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165
凯末尔革命的意义166
二、世俗化改革166
政治改革166
法制改革167
教育改革167
文化改革167
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168
经济改革168
第五节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169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169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169
柴鲁尔和华夫脱党170
埃及的三月起义170
二、1924—1937年的护宪运动171
1922年宪法171
第一届华夫脱党内阁172
埃及国王宣布宪法失效172
护宪运动的胜利173
第六节 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174
一、游击战争的序幕174
1926年的立宪战争174
奥古斯托·塞萨尔·桑地诺175
二、抗美游击战争的进程175
第一阶段175
第二阶段176
三、性质和意义177
谈判和桑地诺遇害177
简要评价178
第七节 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178
一、护宪运动178
1917年墨西哥宪法178
护宪运动的发展与叛乱的平息179
二、卡德纳斯改革180
卡德纳斯180
土地改革181
国有化运动181
教育改革182
卡德纳斯改革的历史地位182
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84
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4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表现184
二、危机的根源185
三、危机的后果186
第二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87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187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187
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188
二、共和国的危机与希特勒上台189
共和国的危机189
希特勒上台190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192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2
德国的扩军备战193
第三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5
一、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195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195
军需通货膨胀与“军财抱合”195
倾销政策196
“协调外交”的破产197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197
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197
法西斯势力的形成198
政党内阁时期的结束198
法西斯统治的确立199
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00
“九·一八”与“一·二八”200
“华北事变”201
广田内阁与1936年“国策基准”201
第四节英、法的衰落202
一、走向衰落的英国202
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202
国民政府的成立203
重整军备与绥靖外交204
二、内部斗争激烈的法国205
经济危机对法国的打击205
左翼联盟206
法西斯组织的出现和夺权活动206
人民阵线政府207
第五节 罗斯福新政208
一、“新政”的提出208
二、“新政”的两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209
“新政”第一阶段209
“新政”第二阶段211
三、“新政”的影响212
第九章 走向大战214
第一节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214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214
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214
英、法的纵容214
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216
战争的爆发216
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216
美国的中立法217
霍尔一赖伐尔协定217
埃塞俄比亚的陷落217
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218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218
卢沟桥事变和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218
英、美的对日绥靖220
苏联援华221
中国30年代抗日战争的国际贡献221
第三节 西班牙内战及意、德的武装干涉与英、法的“不干涉”政策222
一、从共和国的建立到内战的开始222
共和国的建立222
共和国的初步成就223
黑暗的两年224
人民阵线的组成及其胜利224
武装叛乱的开始225
二、保卫共和国的斗争 外国的干涉与“不干涉”225
意大利和德国的武装干涉225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226
苏联和国际纵队对共和国的支援228
马德里保卫战228
三、共和国的灭亡229
涅格林政府229
加泰罗尼亚的陷落229
卡萨多的军事政变229
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意义229
第四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230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230
1934年德国第一次夺取奥地利的失败230
1936年德奥协定231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最后决策231
意大利放弃奥地利231
英、法的绥靖政策232
武装吞并奥地利232
二、慕尼黑协定233
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233
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德斯堡会谈234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236
第五节 大战的迫近237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237
波兰危机与英国的对波保证237
英、法、苏三国谈判23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240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242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242
德国入侵波兰242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243
西线战争和法国崩溃244
不列颠之战246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德国入侵巴尔干与北非247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49
德国发动侵苏战争249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250
欧战爆发后的中国战场251
日本南进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52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54
第三节 战争的根本转折255
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战役255
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和意大利投降257
太平洋战局的变化259
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260
第四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61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261
苏军解放沦陷国土262
欧洲的抵抗运动263
雅尔塔会议265
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266
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266
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反攻267
亚洲各国人民的抗日斗争270
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272
日本投降27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272
第十一章20世纪前半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7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274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274
二、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275
三、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76
四、汽车、飞机与V-2火箭278
五、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和三大合成材料的问世280
六、生物学与医学的新成就282
七、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284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288
一、哲学289
逻辑实证主义289
存在主义289
二、心理学291
三、社会科学292
经济学292
历史学293
社会学295
四、文学艺术295
现代文学296
现代美术297
后记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