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研究课题库 第3卷 法治政府建设论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研究课题库 第3卷 法治政府建设论集](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3484752.jpg)
- 陈洪波主编;李汉生,杨良顺,费德平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5730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湖北省-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研究课题库 第3卷 法治政府建设论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陈洪波 李恒1
一、政治文明释义2
(一)文明的含义及其与政治的关系2
(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内涵5
(三)政治文明与相关概念辨析11
二、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15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15
(二)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16
(三)依法行政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价值追求18
(四)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19
三、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切入点23
(一)依法行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突破口23
(二)依法行政有利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24
(三)依法行政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27
(四)依法行政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8
四、依法行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30
(一)切实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政治理念文明的保障30
(二)规范抽象行政行为——政治制度文明的保障32
(三)规范行政执法与行政权力的行使——政治行为文明的保障38
结论42
加强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研究&徐劲 吴飞飞46
一、责任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46
(一)法治政府建设必须以责任为核心47
(二)建设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的意义48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50
(一)责任政府建设的起步阶段(1978—1989年)51
(二)责任政府建设的发展阶段(1989—2002年)51
(三)责任政府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2002年至今)51
三、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52
(一)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52
(二)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53
四、大力加强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54
(一)完善政府责任立法 明确设定政府职责54
(二)提升政府执行力 加强政府责任履行效能56
(三)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化 进一步健全行政问责制57
服务型政府研究&陈洪波 戢浩飞61
引言61
一、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论62
(一)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62
(二)服务型政府的兴起背景63
(三)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64
(四)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的关系65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契机66
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模式67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69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构想71
湖北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现状调查——从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谈起&陈洪波 李汉生 陆宜峰74
一、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总体情况74
(一)创建目标明确74
(二)组织领导得力75
(三)工作特色鲜明76
(四)示范作用显现76
二、《纲要》颁布以来全省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成效77
(一)领导体制机制逐步建立77
(二)科学民主决策渐成常态79
(三)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80
(四)行政执法水平稳步提高81
(五)行政监督力度不断加大83
(六)化解矛盾能力有效提升84
三、《纲要》颁布以来全省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86
(一)对依法行政工作的定位不够准确86
(二)对依法行政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够恰当87
(三)行政执法机关及其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不够到位87
(四)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88
四、未来全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路径选择88
(一)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工作规划》89
(二)要出台《湖北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从制度上提升依法行政工作的地位89
(三)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90
(四)切实加强监督,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91
政府法制机构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研究——以武汉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工作现状为视角&倪子林 胡太荣 章建育 朱云仙 武芳 韩慧芳 周凯92
引言92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的必要性93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情况93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法制保障94
(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对政府法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96
(四)有效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功能是做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各项政府法制工作的关键96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政府法制机构的工作现状99
(一)武汉市政府法制办在全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的任务99
(二)武汉市政府法制办近年来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所做的工作101
三、政府法制机构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定位108
(一)武汉市政府法制办的发展沿革109
(二)武汉市政府法制办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111
(三)政府法制机构是政府在加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制保障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112
四、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需处理好的几个重要问题113
(一)地域分割与法制统一113
(二)先行先试与合法性115
(三)制度建设与政府法制工作创新116
五、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功能的若干对策118
(一)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做好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规范执法行为、行政复议和政府法制理论研究等涉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各项政府法制工作,切实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积极的法制保障118
(二)政府法制机构应加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地方立法工作119
(三)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涉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积极提供法律支持119
(四)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注重政府法制工作的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法制在引导、推进、保障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120
(五)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加强自身的机构建设,切实改变其自身建设存在自上而下,越到基层越薄弱的发展现状120
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肖笛123
一、依法行政需要组织者吗123
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124
三、组织者应当具备哪些基本功能126
四、谁来充当组织者127
五、结语129
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方鄂生 肖登辉 李丛山 王蓓 刘刚130
引言130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理论131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涵义131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132
二、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与协调134
(一)问题的提出134
(二)冲突的原因135
(三)协调的原则138
三、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143
(一)遵循的原则143
(二)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配置145
地方政府法律风险分析与防范&杨爱东 李建军 王玲147
一、地方政府法律风险的界定147
(一)地方政府法律风险的涵义147
(二)地方政府法律风险的特征147
二、行政决策中的法律风险148
(一)因法律意识不强带来的法律风险148
(二)因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责不清而带来的法律风险148
(三)因决策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带来的法律风险149
三、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风险149
(一)执法依据不明确带来的执法冲突或监管缺位149
(二)法律规定的条件、标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而导致执法不到位150
(三)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而带来的法律风险150
(四)行政执法中处置群体性事件不当而带来的法律风险151
四、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的法律风险151
(一)政府违法提供担保151
(二)政府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参与经济行为152
(三)合同权利义务失衡152
(四)投资商提出的不符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153
五、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法律风险的对策153
(一)以政府法制机构为依托,完善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153
(二)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防范民事经济法律风险154
(三)完善规范性文件起草审查制度154
(四)建立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审查备案制度155
(五)建立政府法律事务管理与协作制度155
以法治建设推动信访工作&刘剑 顿德爱 谷元桂 黄光英 谭艳军 胡晓薇156
一、信访的功能定位156
二、信访工作法治化157
三、目前信访存在的问题159
(一)信访内容庞杂,无法设置一个统一的机构来解决当事人提出的问题159
(二)信访制度的运行和结果威胁和冲击法治建设目标,特别是消解司法权威159
(三)群众依法信访观念淡薄,不能通过合法程序进行依法信访159
(四)救济渠道堵塞,矛盾积累160
(五)信访功能定位不清,效率不高160
四、关于信访制度法治化建设的对策160
(一)要完善信访部门机构的设置160
(二)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信访人的法律意识160
(三)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源头防范上取得突破161
(四)强化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制度,完善调解、仲裁等纠纷解决机制161
(五)建立完善的信访复查复核、信访终结制度162
(六)引入法律援助,引导依法维权162
关于推进政府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思考&徐劲163
一、政府立法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内涵163
二、政府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意义165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165
(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前提166
三、我国政府立法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不足166
(一)政府立法科学化的不足167
(二)政府立法民主化的不足168
四、推进政府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思考169
(一)更新政府立法理念169
(二)改进政府立法的内容170
(三)健全政府立法专家论证制度171
(四)建立政府立法回避制度172
(五)完善政府立法信息公开制度172
(六)完善政府立法公众参与制度173
五、结语175
后危机时代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思考&孙晋176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176
二、武汉城市圈优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77
(一)武汉城市圈优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177
(二)武汉城市圈优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179
三、后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对法律的挑战及其低碳经济法律的定位180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使命180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法律提出的挑战181
(三)对低碳经济法律的基本定位182
四、法律促进和保障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路径184
(一)加大财政投入,建设低碳经济城市圈184
(二)改革完善税收制度,规范城市圈低碳业税收187
(三)金融制度创新,引导低碳产业发展189
五、结语190
我国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现实问题与制度构建&饶常林 陆宜峰192
一、现实问题:我国的地方政府立法及其碎片化193
(一)我国的地方政府立法193
(二)地方政府立法碎片化及其弊端193
(三)两种解决方案194
二、路径分析:地方政府立法协作及其必要性和合法性195
(一)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的内涵195
(二)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的必要性198
(三)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的合法性199
三、理论方案: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的实现方式分析200
(一)拘束型模式201
(二)契约型模式202
四、实践探索: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机制及评析203
(一)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的背景203
(二)《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解读204
(三)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评析205
五、经验借鉴:美国州际立法协作及启示207
(一)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和建议性州立法委员会207
(二)州际协定209
(三)成功经验211
六、制度构建:我国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的原则与机制212
(一)地方政府立法协作的基本原则212
(二)我国地方政府立法协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214
湖北省地方政府立法项目研究&徐劲 陈娟 叶飞 傅立 张新兵 吴飞飞 张彪218
一、地方政府规章概述218
(一)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218
(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范围219
(三)地方政府规章的相关界限221
二、湖北省级地方政府规章立法项目状况分析(1979—2010年)222
(一)湖北省地方政府规章立法项目的分析222
(二)湖北省级政府规章立法工作评析224
三、湖北省级地方政府规章未来五年的立法内容与项目预测225
(一)指导思想225
(二)具体要求226
(三)立法规划227
四、加快建立地方政府立法项目筛选机制230
(一)建立立法项目筛选机制的必要性230
(二)地方政府立法参与主体分析232
(三)立法项目筛选机制构成236
湖北财政立法问题研究&程用文 冯浩 贺茂清 郭宏伟 王行知 吴理荣239
一、湖北地方财政立法的成就240
(一)地方性财政法规立法成就240
(二)省级政府财政规章立法成就240
二、湖北财政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42
(一)财政法规体系尚不健全242
(二)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43
(三)立法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244
(四)立法有待进一步统一244
(五)立法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245
三、做好湖北财政立法工作的几点建议246
(一)加快湖北财政立法步伐246
(二)突出湖北省地方特色,提高地方财政立法质量247
(三)妥善处理地方财政立法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248
(四)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性250
(五)及时做好地方财政法规清理、废止、修订和完善工作251
(六)地方财政立法要符合WTO协定和我国入世承诺,确保不与相关国际规则冲突252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探析&陈洪波 薛利群 向绍红254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缘起、依据和意义254
(一)缘起和依据254
(二)重要意义256
二、湖北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做法和成效256
(一)城市管理领域257
(二)其他领域259
三、当前湖北省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60
(一)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261
(二)对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主体定位不明261
(三)其他一些困难和问题262
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发展走势264
房屋拆迁制度研究&秦前红 涂四益 任丽莉 周伟267
一、拆迁与征收的基本理论267
(一)对拆迁含义的界定267
(二)征收制度的基本原理271
二、对现行拆迁(征收)制度的分析277
(一)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征收)的现行规定277
(二)对现有拆迁制度的法理分析280
三、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分析285
(一)对五位学者上书意见的评述286
(二)对征求意见稿的具体分析290
四、如何重建房屋征收(拆迁)制度297
(一)关于征收决定的程序设计297
(二)关于征收补偿的程序设计298
关于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思考&王升玉 毛可万300
一、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状及主要特点300
二、乡镇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301
三、加强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对策302
城市房屋安全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熊美喜 李静 王焰 贾守辉305
引言305
一、城市房屋安全管理的概念及范围305
二、城市房屋安全管理的现状306
(一)存在的问题306
(二)原因分析308
三、完善城市房屋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309
(一)建章立制,制定统一、全面的城市房屋安全管理法律体系309
(二)科学定位,合理配置城市房屋安全管理主体执法权310
(三)规范管理,建立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311
(四)强化监督,健全房屋安全管理行政处罚权的监督机制314
结语314
国有土地租赁问题研究&范黎 王军316
一、我国土地使用权租赁制度的发展及现状316
二、推广国有土地租赁供地方式的意义及分析318
(一)有利于减轻企业资金压力318
(二)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积累319
(三)有利于土地保值增值319
(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319
(五)有利于优化用地结构320
三、国有土地租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20
(一)加强国有土地租赁制度建设320
(二)建立科学的地价、地租体系320
(三)切实增强土地使用者的国有土地资产意识321
(四)加大新增建设用地租赁制力度321
粮食市场监管联合执法的实践与思考&沈桥梁 刘海涛 龚伟 陈时明322
一、开展粮食市场监管联合执法的必要性322
(一)实行联合执法,是适应粮食产业化发展趋势和粮食流通管理特点的必然选择,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和法理依据322
(二)实行联合执法,有利于提高粮食市场监管的社会认知度,营造依法管粮的良好氛围323
(三)实行联合执法,有利于各执法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切实提高粮食市场监管效力323
(四)实行联合执法,有利于各执法部门相互学习和监督,全面提升粮食市场监管的整体水平324
二、粮食市场监管联合执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24
(一)粮食市场监管联合执法的现状32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326
三、推行粮食市场监管联合执法的基本思路327
(一)领会联合执法的基本含义327
(二)消除联合执法的观念误区327
(三)建立务实、灵活、高效的联合执法机制328
对行政复议制度功能定位的思考&杨良顺330
一、现行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330
(一)行政复议工作取得的成就330
(二)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问题333
二、从化解社会矛盾的总体上,设计我国的公众利益诉求处理制度体系334
三、重新构建行政复议制度的设想336
我国行政复议组织研究——兼论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完善&胡弘弘 余晖 杨婧 吕文林338
引言338
一、行政复议基本原理340
(一)行政复议概述340
(二)我国现行行政复议制度的运作346
(三)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问题349
二、我国行政复议组织发展简述352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状况352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状况353
(三)我国行政复议组织改革的特点358
三、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方案考察359
(一)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方案综述359
(二)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证成364
(三)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制约因素372
四、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完善377
(一)行政文化的塑造377
(二)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的法律保障378
(三)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设置379
(四)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组成382
(五)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运行385
行政复议实行委员会体制的利与弊&黄发斌 张显中391
一、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设立背景和特点391
二、行政复议实行委员会体制的比较优势392
(一)从实现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来看,委员会体制有利于行政复议价值实现392
(二)从实现行政复议的独立性来看,委员会体制有利于行政复议实现程序公正393
(三)从实现行政复议的统一性来看,委员会体制有利于复议资源优化配置393
(四)从实现行政复议专业化角度来看,委员会体制有利于提高案件办理水平394
三、行政复议实行委员会体制的现有缺陷394
(一)从现有客观条件来看,全面启动委员会体制存在现实困局395
(二)从复议机构对行政首长的依附性来看,委员会体制不利于复议工作的组织领导395
(三)从实现行政复议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来看,委员会体制缺少机制支撑396
(四)从畅通案件审理运行程序来看,委员会体制案件审理权责脱节396
四、对完善现行行政复议委员会体制的几点建议396
(一)完善行政复议委员会设置模式396
(二)扩大行政复议受理范围397
(三)完善行政复议审理程序397
(四)加快立法调整与制度保障398
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研究&王焱华 万建新 李清丽 兰山 谢先全 杨曼丽399
一、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开展概况399
二、行政复议委员会设立、工作开展的有关法律论证400
(一)独立性400
(二)中立性401
(三)专业性401
三、黄石市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402
(一)黄石市行政复议委员会成立概况402
(二)黄石市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运行情况403
(三)黄石市行政复议委员会案件决定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04
(四)行政复议委员会案件决定方式的利弊分析404
四、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建议405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吸收外部力量参与行政复议案件审理405
(二)加强行政复议机构队伍建设,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406
(三)完善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保障406
五、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406
(一)加快《行政复议法》修改进程406
(二)提高各部门对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权的认识406
(三)严格履行职责,完善规章制度406
(四)准确把握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407
(五)加强人员和经费保障407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立法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立法研究课题组408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介绍409
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概况412
(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自然地理概况412
(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414
(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状况415
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成因416
(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416
(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22
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立法的现状与问题426
(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立法的现状426
(二)现行立法不能满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的需求429
五、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立法建议432
(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立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32
(二)建立健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体制435
(三)建立水源区保护生态补偿机制437
(四)完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的基本制度438
(五)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的保障措施440
后记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