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新论
  • 苗军芙主编;邢方,郑延亮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0902582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二、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9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4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17

一、社会心理学形成与发展的三大时期18

二、社会心理学的现状28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34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34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6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7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52

一、社会心理学的任务52

二、学习和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意义53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54

第一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54

一、社会交换理论54

二、符号互动理论56

三、社会角色理论58

四、参照群体理论59

第二节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59

一、精神分析理论59

二、社会学习理论62

三、群体动力学理论63

四、社会认知理论65

第三章 个体社会化67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概述67

一、社会化的概念67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69

三、社会化的种类71

四、社会化的任务75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76

一、社会教化76

二、个体内化78

第三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81

一、遗传素质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81

二、社会环境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性因素82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获得93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93

二、社会角色的学习94

三、角色期待96

四、角色冲突97

第五节 自我意识98

一、自我意识的一般含义98

二、自我意识的种类109

三、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112

四、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作用114

五、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16

第四章 社会认知119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119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119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120

三、社会认知的内容122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若干效应128

一、首因效应128

二、近因效应131

三、晕轮效应132

四、定势效应133

五、社会刻板印象134

六、核心品质效应136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38

一、认知者的因素138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142

三、认知情境的因素144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45

一、归因的概念145

二、西方主要的归因理论145

三、归因偏差149

第五章 社会动机152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152

一、动机的概念152

二、动机的特性与功能154

三、动机的种类156

四、动机挫折161

第二节 利他行为170

一、利他行为的一般概念171

二、利他行为的种类171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72

四、利他行为的促进和培养179

第三节 侵犯行为181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181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183

三、侵犯理论184

四、侵犯行为的消除与控制188

第六章 社会态度191

第一节 态度概述191

一、态度的概念191

二、态度的特征与功能194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99

第二节 态度理论202

一、态度的社会学习理论202

二、态度的诱因论203

三、态度的认知一致性理论204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208

一、态度的形成208

二、态度的改变210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220

一、态度量表法220

二、自由反应法222

三、行为观察法222

四、生理反应法223

第七章 人际沟通224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224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及特点224

二、人际沟通的障碍226

三、人际沟通的功能228

四、人际沟通的过程分析230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类型232

一、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233

二、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234

三、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36

四、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237

五、假相倚沟通、非对称相倚沟通、反应性相倚沟通、彼此相倚沟通238

六、正式沟通网络与非正式沟通网络239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242

一、语言242

二、非语言243

第八章 人际相互作用与影响252

第一节 人际相互作用252

一、竞争与合作252

二、利益协调258

第二节 人际相互影响261

一、人际相互影响概述261

二、人际相互影响的基本心理形式264

第九章 人际关系284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284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284

二、人际反应特质286

三、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阶段289

第二节 人际吸引291

一、外貌吸引291

二、邻近性吸引293

三、熟悉性吸引294

四、相似性吸引294

五、互补性吸引295

六、相互性吸引296

七、个性吸引297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299

一、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299

二、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303

第十章 群体心理305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305

一、群体及其特征305

二、群体的功能310

三、群体的规模与结构312

第二节 群体的分类313

一、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313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14

三、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320

四、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320

五、一般群体和参照群体321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322

一、群体规范322

二、群体压力326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冲突328

一、群体凝聚力328

二、群体冲突330

第五节 群体领导334

一、领导的概念334

二、领导的功能336

三、领导理论337

四、领导者的影响力353

第十一章 性别差异心理359

第一节 性别角色359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359

二、性别角色的形成359

三、性别偏见364

第二节 性别差异心理的研究结论367

一、性别心理的一致性367

二、性别心理可能存在的差异370

三、性度371

主要参考书目3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