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文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文明
  • 陈子典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31584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文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道德文化的性质与职能1

一 道德文化的性质1

二 道德文化的职能4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5

一 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冲撞5

二 爱国主义思想与民族自尊意识的削弱6

三 传统美德的淡忘6

四 遵守法律观念的淡薄7

第三节 道德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8

一 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9

二 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9

三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10

四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11

第四节 开创道德文化建设的新局面12

一 摆正道德文化建设的位置13

二 把经济建设与道德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4

三 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5

四 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6

五 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18

第一章 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轨迹21

第一节 从“纯朴道德高峰”到百家争鸣21

一 原始社会的道德文化21

二 夏商周的道德文化24

三 春秋战国的道德文化25

第二节 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28

一 “黄老之学”的产生29

二 儒家思想的发展30

第三节 从名教危机到玄学盛行33

一 名教危机33

二 玄学盛行34

第四节 从佛道兴盛到三教合流35

一 佛教的传入与兴盛35

二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8

三 儒、佛、道三教合流39

第五节 从理学当道到功利思潮43

一 理学的产生与发展43

二 反理学的功利思潮46

第六节 从理学吃人到道德启蒙47

一 社会的深刻变化47

二 道德启蒙思想家的崛起48

第二章 道德文化的哲学反思52

第一节 道德变迁的经济溯源52

一 起点的寻觅52

二 历史的沉积54

三 转型的困惑58

四 世纪的呼唤61

第二节 道德功能的政治地位64

一 道德与权力的融合65

二 规范对原则的取代67

三 情感与法理的错位70

四 道德与政治的和谐72

第三节 道德教化与法律互补76

一 历史上的德教与法治之争76

二 同质抑或异质80

三 现代文明的两根支柱82

四 艰难的磨合83

第四节 道德重振的社会回归84

一 儒学能否兴起84

二 安邦必须修身85

三 公民仍需补课87

四 道德更要立法88

第三章 文化传统与传统道德90

第一节 至大的国家精神91

一 一条不断的纽带——血缘91

二 一个不灭的精魂——民族92

三 一曲不停的旋律——家国94

四 一位不朽的典范——人物谱95

第二节 至和的人际关系97

一 亲:人际之本97

二 乐:人际之成98

三 和:人际之道100

四 美:人际之极101

第三节 至善的伦理价值102

一 家和万事兴102

二 代的意识与传统104

三 长者与权威105

四 人伦的角色定位106

第四节 至高的人格境界108

一 立德——人生的终极关怀108

二 义的精神价值109

三 诚的终极力量110

四 节的气度之美111

第五节 至微的修身之道112

一 修身112

二 养性113

三 根器114

四 持中116

第四章 道德文化与人的现代化118

第一节 人生价值的文化意蕴118

一 一组难以破译的遗传密码118

二 一道无法抹去的传统印记121

三 一个亟待超越的时代课题124

第二节 主体发展的社会行为价值取向126

一 道德的外化126

二 惯性的延续127

三 走出矛盾的困惑135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1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辩证143

一 一个艰难的转型期144

二 初级阶段的道德与道德的初级阶段151

三 道德理想的追寻1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现实内涵158

一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确立158

二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建161

三 社会主义道德特色的展现164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主题167

一 “一”和“多”的融合168

二 “更加突出”的主导地位169

三 “重在建设”的发展战略171

第六章 传统道德文化的更新173

第一节 新旧道德的价值取向174

一 旧道德的性质与特点174

二 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178

三 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179

四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和特点184

五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186

六 传统伦理道德与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192

第二节 道德的批判与继承192

一 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意义193

二 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态度和方法194

第七章 法制社会的道德自律196

第一节 道德与法的溯源196

一 “德治”的幻梦196

二 “自律”与“他律”199

第二节 道德与法的悖论203

一 “不务德而务法”的历史教训203

二 “以教化当干戈”的惨剧209

第三节 现实的参照与把握的“度”213

一 “德治”与“文革”213

二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度”216

第八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221

第一节 关于市场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221

一 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221

二 市场经济的魔力何在223

三 中国也需搞市场经济227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231

一 “爬坡”还是“滑坡”231

二 “代价”是否必然239

三 还需“儒家文化”244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250

一 道德是市场的应有之义251

二 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253

三 道德建设的三项工程255

第九章 现代文明的道德指引261

第一节 社会公德261

一 社会公德的涵义261

二 一个并不低的起点263

三 扫盲工程265

四 公民的重塑268

第二节 职业道德272

一 职业角色的伦理意义272

二 职业活动与社会和谐275

三 从职业精神起步277

第三节 现代文明的伦理展望285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85

二 人与社会的有序互动287

三 人与人的心灵沟通289

第十章 道德文化的审美走向291

第一节 审美的自由王国291

一 美育在方式上必须是自由的292

二 美育以美的形象为手段292

三 审美自由也是审美教育的结果293

第二节 道德的主体回归294

一 传统道德文化的特点294

二 呼唤道德主体的回归297

第三节 建立文明的伦理美学298

后记3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