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第4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3287093.jpg)
- 朱贻庭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7289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伦理学-思想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15
第一节 西周伦理思想的产生与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15
第二节 西周“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18
一、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19
二、“修德配命”和对道德作用的自觉21
三、“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24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27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伦理思想特点27
第二节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30
一、宗法道德规范的演化和发展30
二、“德”概念的发展和对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34
三、“义利之辨”的发端36
第三节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38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39
二、“仁”“礼”统一——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43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47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51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54
一、与“交别”对立的“兼爱”原则55
二、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58
三、“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61
第五节 《老子》的“无为”道德观62
一、“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63
二、“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蜕化论64
三、“复归于朴”的道德理想67
四、“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69
第六节 杨朱和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说71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71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73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74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77
一、“人伦”说与“仁义”之道77
二、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81
三、“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84
四、“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86
五、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88
第八节 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92
一、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93
二、“逍遥游”——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95
三、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101
四、所谓“庄子精神”105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发展106
一、对墨子“兼爱”说的发展106
二、对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108
三、对墨子志、功统一观的发展110
第十节 荀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112
一、“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112
二、“礼论”、“义分则和”——论“礼义”的起源和道德作用115
三、“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119
四、“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123
第十一节 《中庸》、《易传》、《大学》、《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128
一、《中庸》论“中庸”和“诚”129
二、《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132
三、《大学》的“大学之道”136
四、《礼运》的“大同”、“小康”说140
五、《孝经》论“孝”道142
第十二节 韩非的“自为”人性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144
一、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145
二、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147
三、公私相背、去私行公的公私观153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156
第一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156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与神学伦理思想160
一、“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161
二、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164
三、“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166
四、人性论与“成性”、“防欲”的教化思想168
五、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172
第三节 王充的性、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174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175
二、“禀气”成性和人性“异化”176
三、驳“福善祸淫”及“性与命异”说179
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183
第一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183
第二节 王弼对“名教”的玄学论证188
一、“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188
二、有性有情、以性统情的人性论191
三、“慎终除微”的“自保”之术193
第三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伦理思想194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194
二、“意足”为乐的人生理想196
第四节 《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人生观198
一、生当行乐的人生理想199
二、纵欲主义的“养生”论199
第五节 裴頠的“崇有论”及其对“贵无论”伦理思想的批判201
一、“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202
二、对纵欲主义养生论的批判203
第六节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伦理思想204
一、名教即“天理自然”205
二、“性各有分”、“各安其分”的性命说和人生论207
第五章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209
第一节 佛、道两教的兴盛及儒、佛、道伦理思想的斗争与合流209
第二节 道教的教义与戒律213
一、道教的产生和演变213
二、《太平经》中反映的早期道教的道德观念215
三、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的教义与戒律216
第三节 《颜氏家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218
一、家教的重要性219
二、家教的方法219
第四节 佛教的宗教伦理思想(一)——宗教善恶观和善恶轮回报应说222
一、宗教善恶观222
二、轮回报应说227
第五节 佛教的宗教伦理思想(二)——“佛性”说和宗教人生观228
一、“佛性”说228
二、出世主义的宗教人生观231
三、禅宗的“见性成佛”修行说和“佛性本有”的众生平等观234
第六节 韩愈以儒排佛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237
一、“抵排异端,攘斥佛老”238
二、以儒排佛的“道统”论239
三、性情论和“性三品”说241
第七节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和“复性”成圣之道242
一、“性善情恶”的人性论243
二、“灭情复性”——超凡入圣之道244
第六章 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247
第一节 “理学”的兴起与宋明(中叶)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247
第二节 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始倡——李觏的伦理思想252
一、人性论及其内在矛盾252
二、《礼论》中的道德观254
三、“利欲可言”、“循公不私”的功利主义思想256
第三节 理学伦理思想的开创——周敦颐的“诚本”论和“主静”说257
一、“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论258
二、以“中正仁义”为“人极”的道德标准259
三、“无欲”、“主静”的道德修养论260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论及其伦理思想261
一、“性情一”的人性论和善恶由“习”的道德观262
二、以仁义为“道德”及其功利主义新义264
三、教、学成才和“五事”成性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论266
第五节 张载的人性“二重”说及其伦理思想269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270
二、“民胞物与”的泛爱主义及其实质273
三、“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之道275
第六节 程颢、程颐的“天理”观及其伦理思想279
一、天人“一理”的道德本体论279
二、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的人性论281
三、人欲与天理“难一”的理欲对立论282
四、“敬义夹持”、“格物致知”的修养论286
第七节 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288
一、“理一分殊”的道德本体论289
二、“性同气异”的人性论和性命说292
三、严辨“义利、理欲”的道义论及其禁欲主义实质294
四、“居敬”与“穷理”互补的道德修养论299
第八节 朱陆异同与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304
一、“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305
二、“自存本心”的道德修养“易简功夫”307
第九节 朱陈之争和陈亮的功利之学311
一、“人道”存于“人事”的道德观312
二、“功到成处,便是有德”的功利主义314
第十节 王守仁“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318
一、“良知”说和道德“心本”论318
二、“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323
三、“复其心体之同然”的道德教育方法327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330
第一节 道德启蒙思想的兴起及其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330
第二节 李贽的“私心”说及其对“道学”、礼教的批判334
一、“人必有私”的人性论和“迩言为善”的价值观336
二、“致一之理”的平等观与“任物情”的个性自由说338
三、揭露“道学”之虚伪,反对以孔子为偶像342
第三节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345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345
二、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347
第四节 王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348
一、“性日生则日成”的人性形成过程论349
二、“义利之分,利害之别”的义利观353
三、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的理欲观357
四、“身成”与“性成”统一的“成人之道”359
第五节 颜元的人性“气质”无恶论和重“功利”、“习行”的道德观364
一、“气质”一元和“气质”无恶的人性论364
二、“正义以谋利”的功利主义367
三、“实学”、“习行”的成人之道369
第六节 戴震“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372
一、“血气心知”的人性“一本”论373
二、“理者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观376
附录一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一种方法论的思考381
附录二 基本资料书目索引391
第一版后记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