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释
  • (英)H·J·裴顿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3750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145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1190页
  • 主题词:康德,I.(1724~1804)-形而上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1.康德与其批评者1

2.凑合说2

3.极端与中庸的见解4

4.凑合说的诸后果6

5.康德自己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见解7

6.康德学说的新颖性11

7.新颖与含糊12

8.康德之所以含糊的种种理由14

9.康德的用语15

10.某些保留16

11.康德的要求19

12.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康德20

第一卷 康德的问题25

第二章 出现与实在25

1.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25

2.出现对于实在的关系27

3.心理的状态29

4.种种困难31

5.历史背景33

6.观念论与科学34

7.康德的实在论倾向36

8.康德的论证38

第三章 综合的验前判断42

1.哥白尼式的革新42

2.验前知识43

3.时间的居先性(Priority)45

4.验前知识的各种类型48

5.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50

6.分析判断52

7.综合判断54

8.康德的问题55

9.康德的问题之实在性57

第二卷 空间与时间61

第四章 感官与感受性61

1.先验感性论61

2.直观62

3.感官与知性67

4.外感官与内感官67

5.直观的形式70

6.纯粹直观73

第五章 空间与时间——形而上学的阐明76

1.康德所提出的问题76

2.形而上学的与先验的阐明76

3.形而上学的阐明78

4.空间与时间不是经验性的观念而是验前的观念79

5.空间与时间不是概念而是直观84

6.空间与时间的独一性85

7.空间与时间的无限性87

8.直观与概念作用92

9.不同类别的抽象95

第六章 空间与时间——先验的阐明与结论99

1.空间与时间的先验阐明99

2.综合的论证与分析的论证101

3.结论101

4.牛顿的见解103

5.莱布尼茨的见解104

6.康德的见解105

7.时间的在前性108

8.形式与质料109

9.经验上的实在性,先验上的观念性115

第七章 空间与时间——康德的种种假定117

1.空间的普遍性117

2.时间的普遍性119

3.空间与时间的普遍性123

4.空间与时间的必然性124

5.现代数学的理论127

6.康德对于代数的见解129

7.验前结构的必要性131

8.现代几何133

第八章 空间与时间——康德的结论136

1.空间、时间和感受性的关联136

2.空间与时间的主观性137

3.一种粗浅的类比140

4.必然性的主观性与关于必然性的知识141

5.反对莱布尼茨与牛顿的那些论证143

6.康德的理论148

7.人类经验150

8.空间与时间对于自在之物的关系153

9.时间与自在之物154

10.康德的论证的价值156

第三卷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161

第九章 形式逻辑161

1.形式逻辑161

2.形式逻辑的划分163

3.形式逻辑全是验前的165

4.概念的质料167

5.概念的不同类型171

6.概念的形式173

第十章 形式逻辑(续)180

1.判断的各种形式180

2.判断的各种形式是否是普遍而又必然的182

3.康德的中心论证185

4.某些批评186

5.康德的理想187

6.综合判断的形式189

7.推理的思维与分析的思维192

8.判断就是综合196

第十一章 先验逻辑199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199

2.先验逻辑的性质200

3.先验知识204

4.知识的先验使用207

5.先验逻辑能替代形式逻辑吗209

6.先验逻辑的划分210

7.康德的“建筑术”(Architectonic)212

8.先验分析论214

9.概念的分析论215

10.形而上学的演绎与先验的演绎217

11.主观的演绎与客观的演绎218

第四卷 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223

第十二章 概念作用与判断223

1.形而上学演绎的划分223

2.“机能”(function)的意义224

3.论证的梗概226

4.概念227

5.判断230

6.范畴235

7.图型化的范畴239

第十三章 概念作用与综合242

1.纯粹直观与范畴242

2.综合的性质243

3.综合与分析246

4.知识中的两个因素249

5.综合与概念251

6.纯粹综合与范畴254

7.验前知识的种种条件258

第十四章 形而上学演绎261

1.论证的一般性质261

2.判断中的统一性262

3.统一性与综合264

4.知性的纯粹概念267

5.分析的统一性与综合的统一性268

6.分析的统一性269

7.综合的统一性270

8.范畴与判断的形式274

9.发现范畴的线索278

10.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281

第十五章 范畴283

1.各范畴283

2.范畴的三分法285

3.范畴与类概念287

4.副范畴(predicables)287

5.范畴表是否完整288

第五卷 先验演绎——导言性的阐明第十六章 问题293

1.先验演绎的划分293

2.先验演绎的诸原理293

3.经验性的演绎与先验演绎294

4.空间与时间和范畴296

5.时间上心理的发展297

6.先验演绎的必要性299

7.演绎范畴的困难302

8.这种困难的理由304

9.困难的例证306

10.求援于经验是无用的307

11.凑合说308

12.直观与知性310

13.动物的意识312

第十七章 解决问题的方法317

1.哥白尼式的革新317

2.经验性的观念318

3.验前的观念319

4.纯粹直观与纯粹概念320

5.对象321

6.一个一般对象的概念322

7.客观演绎的方法323

8.先验演绎的一般原理325

9.主观演绎的方法326

第十八章 临时的阐明329

1.阐明的方法329

2.重复330

3.客观演绎331

4.主观演绎333

5.三重综合334

6.论证的计划337

第十九章 三重综合339

1.时间的重要性339

2.领会的综合341

3.再生的综合346

4.三种想像力349

5.先验的相近性350

6.再生的纯粹先验综合354

7.认识的综合357

8.清楚的与模糊的观念360

9.经验性的与先验的统觉363

第二十章 对象与概念365

1.康德阐明的方法365

2.对象366

3.意识的形式统一性369

4.综合与概念370

5.概念与规则371

6.经验性的概念373

7.必然的再生376

第二十一章 统觉与自然的统一性379

1.必然的综合统一性与统觉379

2.经验性的与先验的统觉381

3.内感官与经验性的统觉383

4.先验统觉386

5.统觉的统一性389

6.统觉作为经验的条件392

7.自然的统一性395

第二十二章 先验的对象400

1.统觉与先验的对象400

2.先验的对象与自在之物404

第二十三章 统觉和范畴410

1.阐明的次序410

2.经验的统一性411

3.统一性是按照概念的414

4.范畴与思想的各种形式415

5.统觉与范畴416

6.“作用”(function)的意义418

7.综合的作用423

第二十四章 出现的亲合性428

1.出现的亲合性428

2.先验的与经验性的亲合性431

3.自然的统一性433

4.独一的无所不包容的经验434

第六卷 范畴的先验演绎441

第二十五章 顺行的阐明441

1.有权威的阐明441

2.统觉的统一性442

3.杂多的统一性443

4.经验性的与先验的意识445

5.知性的各原理446

6.清楚的与模糊的观念447

7.想像力的纯粹综合448

8.纯粹综合与经验450

9.想像力的先验综合451

10.想像力的综合的先验统一性452

11.统觉与知性453

12.知性与范畴455

13.知性与出现456

14.知性与想像力457

第二十六章 退行的阐明460

1.退行的阐明460

2.所予的出现460

3.领会的综合462

4.再生的综合463

5.先验的亲合性465

6.想像力的先验综合467

7.先验的想像力与经验469

8.先验的想像力与统觉470

9.范畴472

第二十七章 知性与自然475

1.知性的作为规则的力量475

2.规则与规律477

3.康德自己的定义478

4.作为立法者的知性480

5.最后的概述481

6.凑合说482

第二十八章 客观演绎483

1.第二版中的演绎483

2.客观演绎与主观演绎485

3.客观演绎概述486

4.结合或说综合487

5.统觉的综合统一性494

6.统觉与知识对象500

7.统觉的客观统一性503

8.统觉与判断的形式506

9.客观演绎508

10.“所予”一词的不明确性510

第二十九章 主观演绎512

1.范畴与人类经验512

2.客观演绎与主观演绎514

3.主观演绎的构架515

4.知识通过范畴而有的限制516

5.范畴与非人类的智力517

6.范畴与时间的形式519

7.想像力的先验综合521

8.主观演绎的目的523

9.领会的综合524

10.领会包含有空间与时间525

11.空间与时间包含有统一性526

12.主观演绎528

13.量的范畴529

14.因果性的范畴530

15.作为立法者的知性532

第三十章 演绎的论证533

1.经验的分析533

2.思想的要求535

3.思想的各种形式538

4.演绎的主观的和客观的两方面541

5.康德的论证之性质544

6.哥白尼式的革新546

7.康德的见解所含的种种困难550

8.哥白尼式的革新与范畴553

第三十一章 经验中的因素556

1.统觉的统一性556

2.对象的统一性557

3.想像力的综合558

4.综合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559

5.这个两难的种种错误的假定561

6.先验综合的实例562

7.经验的发展563

8.综合的必然性565

9.心与实在性的合作567

10.经验性的实在论与先验的观念论568

11.当前的论证之种种限制570

第七卷 范畴的图型法575

第三十二章 范畴与图型575

1.康德的论证之一种概述575

2.论图型法这一章的重要性578

3.判断的先验学说579

4.在范畴下的统摄582

5.在范畴下的统摄之困难583

6.先验的图型586

7.范畴通过图型所受的限定588

8.一般的图型590

9.先验图型的种种特征595

10.各种结论的概述597

第三十三章 先验图型600

1.范畴与图型600

2.量的图型602

3.质的图型606

4.关系的图型610

5.样式的图型615

6.康德的概述618

7.图型的数目622

第三十四章 图型的重要意义624

1.统摄与三段论式624

2.范畴与图型626

3.想像力的先验综合629

4.知性的图型法630

5.康德学说的价值633

6.重建的可能性635

第八卷 知性的原理639

第三十五章 综合判断的最高原理639

1.康德的论证之性质639

2.分析判断的原理641

3.综合判断的不同类别642

4.所谓“第三物”644

5.经验的可能性648

6.一切综合判断的原理652

第三十六章 知性的原理655

1.原理的不同类别655

2.知性的各原理656

3.直观的确实性与推理的确实性658

4.这些原理的证明661

5.现代科学与知性的原理663

第九卷 数学的原理669

第三十七章 直观的公理669

1.公理的原则669

2.第一版中的证明670

3.第二版中的证明673

4.综合的前后相继性675

5.直观与对象677

6.感性论的学说680

7.几何的公理682

8.量(quantitas)与限量(quantum)683

9.算术的公式688

10.数学对于经验的对象之应用690

第三十八章 感官知觉的预测693

1.预测的原则693

2.第一版中的证明698

3.第二版中的证明700

4.内涵量702

5.质的综合706

6.对象的因果作用708

7.连续性的学说710

8.空洞的空间与空洞的时间712

9.康德的结论713

第十卷 经验的类比717

第三十九章 类比的原则717

1.这原则的系统表述717

2.第一版中的论证719

3.时间的样式722

4.第二版中的论证726

5.论证的种种假定729

6.论证的结论731

7.这论证的一般性格734

第四十章 类比的特别性格737

1.类比是制约性的737

2.“类比”的第一种意义737

3.“类比”的第二种意义739

第四十一章 第一种类比743

1.永恒性的原理743

2.第一版的论证745

3.第二版的论证749

第四十二章 实体751

1.在什么意义上领会是前后相继的751

2.永恒的东西与时间的确定754

3.时间的永恒性758

4.基体(substratum)与实体(substance)760

5.实体能被知觉吗763

6.实体的限量767

7.物质性的实体769

8.物质不灭773

9.实体的经验性标准774

10.变动的概念776

11.科学与经验778

第四十三章 第二种类比780

1.因果性原理780

2.因果性的六种证明783

3.第一种证明784

4.对象与其时间上的关系789

5.第二种证明798

第四十四章 第二种类比(续)804

1.第三种证明804

2.因果性这个概念的起源808

3.第四种证明808

4.第五种证明813

5.第六种证明817

第四十五章 因果性的论证822

1.康德的种种预先假定822

2.康德的论证823

3.客观的与主观的前后相继825

4.经验的各种条件828

5.进行到经验的过程831

6.因果性与时间833

7.特殊的因果律836

8.想像力的先验综合839

第四十六章 因果性与连续性842

1.康德关于因果性的概念842

2.原因与结果的前后相继性844

3.变动的连续性846

4.连续性的定律849

5.连续性作为领会的形式条件850

第四十七章 第三种类比855

1.相互作用的原理855

2.同时并存的意义858

3.第二版中的证明860

第四十八章 第三种类比(续)872

1.第一版中的证明872

2.相互作用与感官知觉878

3.相互作用与统觉的统一性881

4.相互作用与同时并存886

5.康德对于相互作用的证明891

第十一卷 经验性思想的公准897

第四十九章 可能性897

1.可能性、现实性与必然性的原理897

2.样式各范畴的相互依赖901

3.思想与其对象904

4.第一条公准907

5.可能性对不同类型概念的关系908

6.经验的可能性916

第五十章 现实性与必然性919

1.第二条公准919

2.第三条公准924

3.某些传统的想法926

4.莱布尼茨式的可能性928

5.“公准”这词的意义930

6.康德的阐明之有效性(competence)933

第十二卷 先验观念论937

第五十一章 经验实在论937

1.批判哲学的诸问题937

2.笛卡尔与贝克莱938

3.观念论的驳斥940

4.转向对观念论的进攻943

5.经验实在论与先验观念论947

6.感官与想象948

第五十二章 内感官与自我知识950

1.内感官的似是而非950

2.知性、想像力与内感官954

3.康德学说的例证957

4.内感官与现象性的自我962

5.统觉与自我知识965

第五十三章 自我知识与对象知识968

1.自我的存在968

2.对象的存在970

3.内外感官的实在性975

4.内外感官的观念性976

5.时间与内感官978

6.内感官与现象性的自我980

7.出现与幻相982

8.内感官的种种困难984

9.一种粗糙的类比990

第五十四章 概念的先验使用992

1.经验性的实在论与先验的观念论992

2.概念的经验使用994

3.概念的先验使用996

4.数学的种种概念998

5.范畴999

6.康德的结论1002

第五十五章 本体与先验对象1006

1.现象与本体1006

2.关于本体的所谓知识1007

3.先验对象1010

4.对于本体的信念之起源1012

5.康德在第一版中的结论1014

第五十六章 现象与本体1017

1.范畴与关于本体的知识1017

2.“本体”的积极与消极意义1019

3.我们能认识自在之物吗1020

4.思想与直观1022

5.作为一种限制概念的“本体”概念1024

6.知性不为感受性所限制1026

7.知性与感受性的统一1027

8.知识的种种限制1028

写完之后的话1030

一般的索引1033

有注释的段落之索引1122

汉欧翻译名词对照表1131

整理者后记11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