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原著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原著第2版
  • 杨晓光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1515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50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公共运输-交通通过能力-手册;公共运输-服务质量-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原著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和概念3

1.1绪论3

1.1.1本手册目的3

1.1.2本手册的内容3

1.1.3本手册的使用3

1.1.4计量单位4

1.1.5北美和国际应用4

1.1.6本手册的载体4

1.1.6.1计算软件5

1.1.7排版约定5

1.1.8第二版更新的内容5

1.1.8.1第1章:绪论和概念5

1.1.8.2第2章:北美公共交通5

1.1.8.3第3章:服务质量5

1.1.8.4第4章:公共汽车通行能力6

1.1.8.5第5章:轨道交通通行能力6

1.1.8.6第6章:轮渡通行能力6

1.1.8.7第7章:停靠站、车站与换乘枢纽的通行能力6

1.1.8.8第8章:术语及符号6

1.1.8.9第9章:索引6

1.1.9关于未来的更新6

1.2服务质量的概念7

1.2.1概述7

1.2.2公共交通性能评价7

1.2.3公交可用性8

1.2.4公交舒适及便捷性8

1.2.5服务质量框架9

1.2.6服务质量相关影响因素9

1.2.6.1通行能力和速度9

1.2.6.2乘客人数10

1.3通行能力的概念12

1.3.1概述12

1.3.2通行能力的定义13

1.3.2.1两类通行能力的相互关系13

1.3.2.2客运通行能力15

1.3.2.3车辆通行能力16

1.3.3公共交通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17

1.3.3.1停靠时间17

1.3.3.2路权特征18

1.3.3.3车辆特性18

1.3.3.4乘客负荷差异18

1.3.3.5经济约束18

1.3.3.6机构政策19

1.3.4各种公交方式的通行能力19

1.4参考文献20

第2章 北美公共交通24

2.1引言24

2.1.1概述24

2.1.2公共交通的作用24

2.1.3大系统的优势25

2.1.4数据统计26

2.2公共汽车交通28

2.2.1概述28

2.2.2服务类型29

2.2.2.1固定路线服务29

2.2.2.2需求响应型服务29

2.2.2.3可偏固定路线服务30

2.2.2.4乡村和城际公交服务30

2.2.2.5其他模式31

2.2.3运行环境31

2.2.3.1隔离路权31

2.2.3.2高承载率车辆车道(HOV车道)32

2.2.3.3主干路公共汽车专用车道33

2.2.3.4混合交通34

2.2.4车型34

2.2.5观测公共汽车流量与乘客流量36

2.2.5.1城市道路和公路36

2.2.5.2终点站37

2.2.6公共汽车优先措施38

2.2.7快速公共汽车交通(BRT)38

2.2.7.1描述38

2.2.7.2应用39

2.3轨道交通40

2.3.1概述40

2.3.2运营环境41

2.3.2.1专用路权41

2.3.2.2隔离路权42

2.3.2.3共享路权42

2.3.3轨道交通形式42

2.3.3.1重轨42

2.3.3.2轻轨交通45

2.3.3.3通勤铁路48

2.3.3.4自动导轨公共交通(AGT)52

2.3.3.5单轨54

2.3.3.6缆索铁路、倾斜铁路和倾斜式升降机55

2.3.3.7空中索道57

2.3.3.8轨道缆车60

2.4轮渡61

2.4.1概述61

2.4.2轮渡服务与船舶类型62

2.4.2.1城市服务62

2.4.2.2海岸服务62

2.4.2.3乡村服务63

2.4.2.4船舶类型63

2.4.3客运量64

2.5停靠站、车站与换乘枢纽65

2.5.1概述65

2.5.2公交站的类型65

2.5.2.1公共汽车停靠站66

2.5.2.2公交车站66

2.5.2.3公交换乘中心67

2.5.2.4公交换乘枢纽67

2.6参考文献67

第3章 服务质量73

3.1服务质量基础73

3.1.1概述73

3.1.1.1定义73

3.1.1.2服务水平74

3.1.1.3服务水平体系74

3.1.2公交性能指标75

3.1.3公交出行决策步骤77

3.1.3.1可用性77

3.1.3.2舒适性和便捷性77

3.1.4总结79

3.2服务质量影响因素79

3.2.1概述79

3.2.2可用性因素79

3.2.2.1服务覆盖范围79

3.2.2.2时刻表86

3.2.2.3运输能力86

3.2.2.4信息86

3.2.3舒适性和便捷性因素87

3.2.3.1载客量87

3.2.3.2可靠性87

3.2.3.3出行时间88

3.2.3.4安全性89

3.2.3.5成本89

3.2.3.6外观和舒适度90

3.2.4服务质量指标91

3.2.4.1定量指标91

3.2.4.2定性指标92

3.2.5服务质量框架的构建94

3.2.5.1服务指标选择94

3.2.5.2公交系统规模的考虑95

3.3固定路线公交服务指标95

3.3.1概述95

3.3.2可用性——公交车站96

3.3.2.1其他指标97

3.3.3可用性——路段/走廊97

3.3.3.1计算示例98

3.3.3.2其他指标99

3.3.4可用性——系统99

3.3.4.1规划方法99

3.3.4.2详细方法103

3.3.4.3评价停车换乘服务覆盖范围的准则108

3.3.5舒适性和便捷性——公交车站109

3.3.5.1其他指标110

3.3.6舒适性和便捷性——路段/走廊111

3.3.6.1准时性111

3.3.6.2车头时距稳定性113

3.3.6.3计算示例113

3.3.6.4其他评价指标114

3.3.7舒适性和便捷性——系统114

3.3.7.1计算示例115

3.3.7.2其他指标116

3.4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指标117

3.4.1概述117

3.4.2可用性——响应时间117

3.4.3可用性——服务跨度118

3.4.4舒适性和便捷性——可靠性119

3.4.4.1准时性120

3.4.4.2未实现的出行服务:服务拒绝或服务遗漏121

3.4.5舒适性和便捷性——出行时间122

3.4.5.1需求响应型公交与小汽车出行时间比较之服务水平123

3.5参考文献124

3.6案例126

附录A:公制计算示例149

第4章 公共汽车通行能力155

4.1公共汽车通行能力基本原理155

4.1.1概述155

4.1.2通行能力计算方法155

4.1.2.1公交停靠车位156

4.1.2.2公交停靠站156

4.1.2.3公交设施156

4.1.2.4客运通行能力157

4.1.3公交停靠车位通行能力157

4.1.3.1停靠时间157

4.1.3.2清空时间160

4.1.3.3停靠时间波动性161

4.1.3.4交通信号配时163

4.1.3.5计算方法163

4.1.4公交停靠站车辆通行能力164

4.1.4.1设计与选址164

4.1.4.2公交停靠站效率165

4.1.4.3计算方法168

4.1.5公交设施概念169

4.1.6客运通行能力169

4.1.6.1客流到达变化169

4.1.6.2运营政策170

4.2公交优先措施171

4.2.1引言171

4.2.1.1公交优先措施的应用171

4.2.1.2人均延误的概念172

4.2.2公共汽车专用路和高速公路HOV车道172

4.2.2.1运营概述173

4.2.2.2HOV车道176

4.2.2.3高速公路匝道的绕队超车道176

4.2.3主干路公交专用道177

4.2.4交通信号优先178

4.2.4.1概述178

4.2.4.2应用说明179

4.2.5局部优先措施180

4.2.5.1绕队超车道180

4.2.5.2行人乘降岛181

4.2.5.3路缘扩展181

4.2.5.4礼让公交法182

4.2.5.5限制停车182

4.2.5.6解除转向限制183

4.2.6公交运营措施183

4.2.6.1停靠站位置调整183

4.2.6.2停靠站整合183

4.2.6.3跨站运营184

4.2.6.4车队运行185

4.2.6.5设计标准185

4.2.7小结185

4.3规划应用186

4.3.1概述186

4.3.2公交优先措施186

4.3.2.1连续流交通设施186

4.3.2.2间断流交通设施188

4.3.3公交停靠站及设施通行能力189

4.3.3.1公交流量和通行能力的关系189

4.3.3.2公共汽车专用路191

4.3.3.3主干路公交专用道191

4.3.3.4混合交通的公交运营192

4.3.3.5公交停靠站和停靠车位192

4.3.3.6影响公交通行能力和客运通行能力的因素192

4.4平面分隔公交设施193

4.4.1概述193

4.4.2公交通行能力193

4.4.2.1平面分隔公共汽车专用路193

4.4.2.2高速公路HOV车道196

4.4.3公交运行车速196

4.5主干路公交专用道197

4.5.1概述197

4.5.2公交专用道类型198

4.5.3公交车通行能力198

4.5.3.1右转车干扰延误198

4.5.3.2跨站运营200

4.5.3.3通行能力计算方法201

4.5.4公交运行车速203

4.5.4.1主干路203

4.6混合交通207

4.6.1概述207

4.6.2公交运行方式207

4.6.3公交车通行能力207

4.6.4公交运行车速208

4.7需求响应型公交209

4.7.1概述209

4.7.2服务特征209

4.7.3车辆类型210

4.7.4DRT通行能力210

4.7.4.1通行能力影响因素210

4.7.4.2通行能力计算方法211

4.8参考文献212

4.9案例214

附录A公制单位图表231

附录B停靠时间数据收集方法232

附录C公共交通对邻近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235

附录D规划级通行能力图表236

附表E公共汽车串车对客运能力的影响244

第5章 轨道交通通行能力252

5.1轨道交通通行能力基本原则252

5.1.1概述252

5.1.2线路通行能力252

5.1.2.1列车控制和信号253

5.1.2.2停靠时间253

5.1.2.3运营裕量254

5.1.2.4折返254

5.1.2.5交叉口254

5.1.2.6与模式有关的问题255

5.1.3客运通行能力256

5.1.3.1负荷差异256

5.1.3.2车辆数258

5.1.3.3列车数量259

5.1.3.4计算过程260

5.2列车控制和信号260

5.2.1引言260

5.2.2固定闭塞系统261

5.2.3司机室信号261

5.2.4移动闭塞系统261

5.2.4.1安全问题262

5.2.5混合系统262

5.2.6列车自动运行262

5.2.7列车自动监控263

5.2.8列车通过能力263

5.2.8.1列车离站安全时距263

5.2.8.2折返264

5.2.8.3交叉口266

5.3车站停靠时间268

5.3.1引言268

5.3.2停靠时间组成要素268

5.3.3车门流动率268

5.3.3.1车门宽度对乘客流动时间的影响271

5.3.3.2车门通道数对停靠时间的影响272

5.3.4估计停靠时间272

5.4乘客负荷水平273

5.4.1引言273

5.4.2负荷标准273

5.4.3空间要求274

5.4.3.1具体车辆计算275

5.4.3.2默认方法277

5.4.4长度277

5.4.5结论278

5.5运营问题279

5.5.1引言279

5.5.2运营裕量279

5.5.2.1估计运营裕量282

5.5.3跨站和直达快速运营282

5.5.4乘客自行启动的车门283

5.5.5其他车站制约因素283

5.5.6轮椅位置285

5.5.6.1轮椅乘降方法285

5.5.7系统设计292

5.5.7.1故障列车292

5.5.7.2线路维护293

5.5.7.3特殊事件293

5.6规划应用294

5.6.1引言294

5.6.1.1增长与通行能力294

5.6.1.2规划假设294

5.6.1.3通行能力分析种类295

5.6.2隔离的轨道交通线路通行能力295

5.6.2.1考虑经济的系统设计295

5.6.2.2考虑最大能力的系统设计296

5.6.3轻轨通行能力298

5.6.3.1单线298

5.6.3.2专用车道运营299

5.6.3.3在平面交叉口具有独立路权299

5.6.4通勤铁路通行能力300

5.6.5自动导轨公交通行能力300

5.6.6缆车通行能力300

5.6.6.1往复系统能力300

5.6.6.2持续循环系统能力301

5.7隔离式路权轨道交通系统301

5.7.1引言301

5.7.2确定能力最弱的环节302

5.7.3隔离式轨道交通通行能力计算步骤302

5.7.4客运通行能力312

5.8轻轨通行能力313

5.8.1引言313

5.8.2确定最薄弱的环节313

5.8.2.1其他与运能相关的问题314

5.8.3单线轨道314

5.8.3.1单线轨道发车间隔限制计算314

5.8.4信号控制路段316

5.8.5路面运行316

5.8.5.1确定路面运营的运能318

5.8.6专有路权且与其他交通平面相交319

5.8.6.1信号强制优先319

5.8.6.2平面交叉口和车站停靠时间319

5.8.7列车通行能力320

5.8.8乘客输送能力321

5.9通勤铁路通行能力322

5.9.1引言322

5.9.2轨道所有权和使用322

5.9.3列车通过能力324

5.9.3.1线路通行能力范围324

5.9.3.2车站限制324

5.9.3.3车站停靠325

5.9.4提高线路通行能力的方法326

5.9.4.1增建第二线326

5.9.4.2增加和延长侧线326

5.9.4.3提供高速进出侧线的出入口326

5.9.4.4改善列车控制系统327

5.9.4.5改善基础设施327

5.9.5通勤铁路运营速度327

5.9.6客运通行能力328

5.10自动导轨公交系统通行能力330

5.10.1引言330

5.10.2列车控制间隔330

5.10.3乘客流速和停靠331

5.10.4乘客负荷水平332

5.10.5离线车站332

5.11缆车通行能力333

5.11.1引言333

5.11.2往复式缆车的通行能力333

5.11.3连续循环式缆车的通行能力334

5.11.4客运通行能力335

5.12参考文献335

5.13案例337

附录A:公制单位图表349

附录B:铁路线路特性354

第6章 轮渡通行能力364

6.1轮渡通行能力364

6.1.1引言364

6.1.2轮渡设施和服务364

6.1.2.1轮渡服务364

6.1.2.2船舶类型365

6.1.2.3码头和加载设施367

6.1.3船舶通行能力371

6.1.3.1泊位通行能力372

6.1.3.2码头通行能力377

6.1.4乘客与汽车通行能力377

6.2参考文献379

6.3案例379

第7章 停靠站、车站与换乘枢纽的通行能力388

7.1引言388

7.2车站类型和设施配置389

7.2.1概述389

7.2.2公共汽车停靠站389

7.2.3公交换乘中心389

7.2.4面向公共汽车专用路的公交车站390

7.2.5轻轨车站390

7.2.6重轨车站390

7.2.7通勤铁路车站390

7.2.8轮渡码头和枢纽391

7.2.9多模式换乘枢纽391

7.3行人流及其服务水平391

7.3.1行人流概念391

7.3.1.1行人通行能力的相关术语391

7.3.1.2行人流量的计算准则392

7.3.1.3行人服务水平392

7.3.2步行通道的行人流393

7.3.2.1步行速度393

7.3.2.2人流密度393

7.3.2.3有效通道宽度393

7.3.2.4步行通道的服务水平394

7.3.3楼梯的行人流395

7.3.3.1楼梯的服务水平397

7.3.4排队和等待区域的占用率398

7.3.4.1排队和等待区域的服务水平398

7.3.5多功能行人活动区域399

7.3.6残疾人通道400

7.3.7紧急疏散401

7.3.8安全问题401

7.3.9站内布局和指引标识的清晰度402

7.3.10综合客流分析402

7.3.10.1人行系统需求402

7.3.10.2综合客流分析403

7.3.10.3手工算法403

7.4车站的构成设施及其通行能力405

7.4.1路边式公共汽车停靠站405

7.4.1.1设计考虑因素405

7.4.1.2候车区的服务水平405

7.4.1.3估算方法405

7.4.2路外式公共汽车停靠站406

7.4.2.1设计考虑因素406

7.4.2.2候车区的服务水平407

7.4.2.3估算方法407

7.4.3公交站台408

7.4.3.1设计考虑因素408

7.4.3.2候车区的服务水平408

7.4.3.3估算方法408

7.4.4候车亭、候车室和座位409

7.4.4.1设计考虑因素409

7.4.4.2候车亭和候车室的服务水平410

7.4.4.3估算方法410

7.4.5步行通道410

7.4.5.1设计考虑因素410

7.4.5.2估算方法411

7.4.6出入口412

7.4.6.1设计考虑因素412

7.4.6.2出入口的服务水平412

7.4.6.3估算方法413

7.4.7楼梯413

7.4.7.1设计考虑因素413

7.4.7.2估算方法414

7.4.8自动扶梯415

7.4.8.1设计考虑要素415

7.4.8.2自动扶梯的输送能力416

7.4.8.3估算方法417

7.4.9自动步道417

7.4.9.1设计考虑因素418

7.4.9.2自动步道的输送能力418

7.4.9.3估算方法418

7.4.10电梯419

7.4.10.1设计考虑因素419

7.4.10.2电梯的服务水平419

7.4.10.3估算方法420

7.4.11坡道421

7.4.11.1设计考虑因素421

7.4.11.2坡道的服务水平421

7.4.11.3估算方法421

7.4.12检票闸机、闸门、十字转门421

7.4.12.1设计考虑因素421

7.4.12.2收费口的通行能力423

7.4.12.3估算方法423

7.4.13售票机423

7.4.13.1设计考虑因素423

7.4.13.2售票机的服务水平424

7.4.13.3估算方法424

7.4.14指引标识和乘客通信系统424

7.4.14.1站内指引标识和信息显示424

7.4.14.2公共广播系统425

7.4.14.3实时乘客信息系统425

7.4.15乘客设施426

7.4.16自行车存放处427

7.4.17停车换乘设施427

7.4.18停车接送设施428

7.5参考文献428

7.6案例429

附录A:公制单位图表443

第8章 术语及符号446

8.1术语446

8.2符号520

第9章 索引5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