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名师名课名教材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巡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名师名课名教材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巡礼
  • 王颖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5807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复旦大学-教学改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名师名课名教材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巡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1

第一章 资源型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1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

一、资源型城市及相关概念1

二、资源型城市的界定5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特征7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与生命周期9

一、资源型城市的分类9

二、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10

第三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11

一、资源衰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出路11

二、新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9

第二章 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29

第一节 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概况29

一、法国洛林29

二、德国鲁尔30

三、美国休斯敦和洛杉矶32

四、日本北九州32

五、加拿大萨德伯里33

六、澳大利亚珀斯33

第二节 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34

一、法国洛林产业主动转型的发展模式34

二、德国鲁尔的产业形成及转型原因37

三、美国休斯敦和洛杉矶的发展模式40

四、其他国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41

第三节 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43

一、法国洛林的成功43

二、美国休斯敦的荣耀45

第四节 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47

一、国家主导的洛林转型措施47

二、国家与市场结合的鲁尔产业转型措施49

三、市场调节的美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措施52

四、其他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措施53

第五节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比较56

一、政府主导型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型57

二、资源型产业整体退出模式、资源型产业链延伸模式和新主导产业扶植模式58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60

第一节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60

一、工业化过程中污染排放的阶段划分60

二、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追溯64

第二节 生态工业基本原理与生态工业园建设71

一、生态工业的基本原理72

二、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79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与实施方法82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与内涵83

二、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85

三、清洁生产的主要方法89

四、清洁生产的主要促进工具90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制度条件95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与内涵95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97

三、循环经济的制度条件102

第五节 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前景104

一、工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实践105

二、推动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109

三、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111

战略篇115

第四章 榆林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115

第一节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116

一、风貌独特的自然地理116

二、历史悠久的要塞重镇118

三、贡献卓越的革命老区120

四、淳朴粗犷的民俗风情122

第二节 已具规模的工业基础123

一、赋存丰饶的矿产资源123

二、品种多样的农林产品124

三、优势凸显的能化基地125

四、跨越发展的社会经济127

第五章 榆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131

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业发展环境131

一、国际能源化工产业转移加快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31

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加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31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32

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32

五、“呼包银榆经济开发带”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33

第二节 工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133

一、能源化工产业基础雄厚133

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资源优势凸显134

三、工业集约化发展平台已具雏形134

四、工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134

第三节 “十一五”期间须着力协调的十大关系135

一、必须努力协调的“三个失衡”135

二、必须着力缓解的“三个制约”137

三、必须尽快扭转的“三个滞后”138

第四节 榆林工业可持续发展思路139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产资源开采工业体系139

二、着力打造优势独具的能源化工工业体系139

三、加快建设煤电一体化工业基地140

四、扎实推进焦化、载能与材料产业的优化发展140

五、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140

六、积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141

七、高标准建设生态工业园(区)141

八、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模式142

第六章 全面构建“一体两翼”的新型工业体系143

第一节 “一体两翼”的战略目标143

一、指导思想143

二、发展思路143

第二节 “又好又快”的发展原则144

一、快速持续发展原则144

二、依托优势资源原则144

三、市场需求导向原则144

四、重点项目带动原则145

五、产业集约发展原则145

六、企业投资主体原则145

七、技术创新推动原则145

八、源头治理为主原则145

九、工业强市富民原则146

十、区域经济协调原则146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近期目标146

一、工业经济总量目标146

二、工业结构优化目标146

三、工业园区发展目标147

四、工业技术创新目标147

五、工业企业发展目标147

六、工业可持续发展目标148

第四节 “两区六基地”的建设任务148

一、建成资源保护型开采工业体系148

二、实现矿产资源的“三个转化”148

三、规范发展材料工业149

三、建设装备制造基地149

五、振兴农产品深加工业149

六、建设示范工业园(区)149

产业篇151

第七章 榆林矿产资源开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51

第一节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利用现状151

一、矿产资源的总量、特点及优势151

二、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利用现状154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55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发展趋势156

一、煤炭的市场状况与发展方向156

二、石油天然气的市场状况与发展方向157

三、岩盐的市场状况与发展方向158

第三节 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59

一、国家能源安全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优势资源开发的要求159

二、实现“三个转化”需要大量的优质资源作支撑159

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藏为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159

四、运输能力不足制约着矿产资源开发160

五、环境保护对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60

六、水资源匮乏制约着矿产的开发与利用160

第四节 矿产资源开发的发展思路、目标及主要任务160

一、发展思路160

二、发展目标161

三、主要任务161

第五节 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与布局162

一、资源开发项目163

二、资源勘探项目164

三、综合项目164

第六节 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目标的保障措施165

一、加强资源规划管理,全面推进资源整合165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范资源开发秩序165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好转165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资源开发质量166

五、完善资源保护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66

六、拓宽投融资渠道,满足资源开发资金需要166

七、实施绿色矿业工程,构建和谐生态矿区166

附表 榆林市“十一五”矿产资源开发重大项目167

第八章 榆林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171

第一节 化学工业发展现状171

一、化学工业的基本情况171

二、“十五”化学工业的主要成就171

三、化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72

第二节 化学工业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174

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174

二、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177

三、盐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177

第三节 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80

一、化学工业的发展机遇180

二、化学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181

第四节 化学工业发展思路、目标与任务182

一、发展思路182

二、发展目标182

三、主要任务182

第五节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项目183

一、煤化工重点项目184

二、石油化工重点项目184

三、天然气化工重点项目184

四、盐化工重点项目184

五、精细化工重点项目185

第六节 实现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185

一、加强统筹协调,健全组织保证体系185

二、完善管理体系,强化宏观调控185

三、建立创新机制,推进科技创新185

四、扩大开放力度,融入世界经济186

五、做好服务工作,优化竞争环境186

六、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提供智力支持186

附表 榆林市“十一五”化学工业重大建设项目187

第九章 榆林煤电一体化工业基地建设192

第一节 电力工业发展现状192

一、电力工业现状192

二、“十五”期间电力工业的主要成就193

三、电力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94

第二节 电力工业发展趋势195

一、产业发展趋势195

二、负荷增长趋势197

三、市场需求趋势197

第三节 电力工业发展思路、目标及任务199

一、电力工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原则199

二、电力工业发展目标199

三、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200

第四节 电力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与布局201

一、电网建设与改造201

二、电源建设204

第五节 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206

一、加强电力法制建设206

二、加大支持扶持力度206

三、深化电力体制改革206

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206

五、强化需求侧管理207

第十章 榆林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的规范优化发展208

第一节 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发展现状208

一、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的内涵208

二、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209

第二节 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市场状况及产品发展方向210

一、焦化产品210

二、载能产品210

三、建材工业产品213

第三节 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发展趋势217

一、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国际发展趋势217

二、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国内发展趋势217

三、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217

四、内蒙古乌海市发展相关产业的启示218

第四节 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发展思路、目标与任务218

一、发展思路218

二、发展目标219

三、主要任务219

第五节 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重点发展项目221

一、重要项目集中布局选址条件221

二、焦化工业集中区选择条件221

三、载能工业总体项目布局221

四、建材工业项目布局223

第六节 实现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223

一、强化宏观调控,落实职能责任223

二、清理整顿“五小”企业,取缔高污染项目224

三、严格审批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条件224

四、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225

五、实施电费动态管理,严格控制单产用电额度225

六、发展产业下游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225

附表 榆林市“十一五”焦化、载能及建材工业重大建设项目226

第十一章 榆林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228

第一节 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的现状、成就及问题228

一、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现状228

二、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取得的成就228

三、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存在的问题229

第二节 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的发展趋势231

一、产业发展链条化231

二、产业布局集中化232

三、产业环节专业化232

四、经营机制一体化232

五、质量标准国际化233

六、产品加工精细化233

七、生产过程清洁化233

八、加工技术高新化233

第三节 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3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34

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34

三、工业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34

四、推进南北工业协调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35

五、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35

第四节 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原则、思路、目标及任务236

一、发展原则236

二、发展思路236

三、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的发展目标237

四、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238

第五节 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的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240

一、产业布局240

二、重点项目241

第六节 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241

一、加大政府扶持支持力度241

二、加快农牧产品加工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242

三、进行定向招商引资242

四、建立健全规划体系242

五、建立技术服务体系242

附件一 榆林市“十一五”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目标预测243

附件二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选址评价245

第十二章 榆林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与发展249

第一节 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249

一、装备制造业是新型工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49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思路249

第二节 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意义250

一、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250

二、装备制造业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力250

三、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251

四、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水平251

第三节 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与任务251

一、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251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任务252

第四节 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252

一、总体布局252

二、重点项目253

保障篇255

第十三章 榆林工业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255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255

一、世界环境评价的发展历程255

二、我国环境评价的发展与意义261

三、环境评价的目标与内容264

四、榆林工业发展环境评价的方法选择267

第二节 工业发展环境资源消耗预测271

一、环境资源消耗预测271

二、工业发展污染排放量预测275

第三节 生态环境容量分析278

一、生态足迹状况278

二、2005年生态容量计算284

第四节 工业发展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分析286

一、工业发展对生态占用的影响286

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影响289

三、工业发展生态赤字(盈余)分析289

第十四章 榆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污染防治291

第一节 工业污染防治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291

一、工业污染治理的成效291

二、工业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293

第二节 国内外工业污染防治的现状与趋势295

一、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成为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295

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主要技术措施的发展趋势296

三、我国推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策略297

第三节 工业污染防治的原则、思路与目标298

一、工业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298

二、工业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298

三、工业污染治理的近期目标299

第四节 工业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300

一、全面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大工业污染防治的力度300

二、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301

三、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301

四、治理矿区塌陷,修复矿区生态系统301

第五节 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工程302

一、碧水工程——工业水污染防治工程302

二、蓝天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302

三、资源再造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302

四、惠民工程——矿区保护及塌陷防治工程303

五、示范工程——生态工业园建设工程303

六、创新工程——环保科技创新工程303

七、监管提升工程——环境综合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工程304

第六节 环保项目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304

一、环保项目五年总投资额度304

二、工业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投资预估305

三、工业污染防治资金筹措途径307

第十五章 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生态工业园区309

第一节 工业园区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309

一、工业园区建设现状309

二、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310

第二节 国内外工业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311

一、工业园区的兴起与发展311

二、工业园区的发展趋势312

三、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区域分布313

第三节 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的重要意义314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提升环境承载力的必然要求314

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然选择314

三、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315

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315

第四节 工业园区建设思路、原则、目标与任务316

一、工业园区建设思路316

二、工业园区建设原则316

三、工业园区建设目标318

四、工业园区建设任务319

第五节 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320

一、园区工业链分析320

二、典型生态工业项目集成325

三、工业园区几种典型污染物零排放设计327

四、工业园区产业布局330

第六节 实现工业园区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331

一、加快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331

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331

三、积极推进ISO14000环保认证332

四、全面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332

五、建立健全园区环境监测系统332

六、建立健全完全成本考核制度332

七、建立健全园区环境预警机制(APELL)333

八、实行工业园区环境信息公示制度333

第十六章 榆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政策334

第一节 环境管理政策目标334

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334

二、环境管理的政策目标334

三、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335

第二节 污染销纳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336

一、污染销纳评价336

二、环保资金评价337

第三节 环境管理政策分析338

一、环境管理政策总体要求338

二、国内外环境管理政策评价341

第四节 环境管理政策建设345

一、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345

二、结合大气污染排放情况制定造林计划347

主要参考文献348

编后语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