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心理学 理论·方法·成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德)朗格纳编著;周建明译 著
- 出版社: 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
- ISBN:754000228X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2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心理学 理论·方法·成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 拉尔夫·朗格纳1
精神病学观照下的文学与作家 约翰·格拉策尔1
1.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法对精神病的解释1
1.默欧比由斯对精神病的解释1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精神病的解释4
3.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法目前的文学观6
a.作家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分裂症6
b.艺术创造损害灵魂的健康9
c.艺术创造是心理卫生的标志11
d.发狂的作家并没有患精神病13
2.解释精神病的意义与无聊17
1.解释精神病的要求17
2.解释精神病是阅读的一种辅助手段20
3.解释精神病的美学范畴23
4.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法解释精神病的得失25
情结心理学观照下的文学 拉尔夫·朗格纳38
1.概述:情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法38
2.理论模式与基本思想41
1.文学作品是认识的源泉41
2.文学的不同等级42
3.理论的层次与假设46
1.从情结理论到象征的发展47
3.象征与神话47
2.象征的作用,它在目的论中的意义52
3.精神背景56
4.创作过程59
1.作家是“视者”59
2.文学的内在心理源头61
3.文学作品是一股独立的力量62
5.解释的理论与实践:结构的方法64
1.找出原型的象征64
2.原型象征的心理内容66
6.文学效果的范围68
1.超越个人的作用68
2.接受者70
3.文学效果还是美学理论71
7.科学社会学对情结心理学的看法72
论文学中的创造性 阿尔伯特·罗滕堡76
1.科学研究对象——文学中的创造:基本情况76
2.研究创造性问题的定义、理论和方法:概要79
3.业已取得的成果和悬而未决的问题85
4.对创造过程的经验主义研究原则87
5.创造过程89
1.两种不同的创造性思维89
2.无意识的目的、无意识的知识以及技能对创造过程的作用91
3.个性以及无意识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与梦幻的关系95
6.创造性与精神疾病104
7.结论106
经验主义的文学心理学 诺伯特·格罗本,彼德·弗德勒108
1.作家心理学108
1.作家个性心理学109
2.创造过程中的心理114
3.插语:文学作品心理的范围和可用性118
a.注释学、深层心理学关于作品心理学的观点——“解释作品的方法”118
b.以读者心理学取代作品心理学121
2.读者心理学125
1.阅读兴趣——阅读动机127
a.解释的模式:不同社会层次的阅读特点127
b.读者类型学的解释原则129
c.“文学阅读社会化”理论的原则131
d.文学教学法的解释原则137
2.接受作品——阅读的效果141
a.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不能对作品内容作牵强附会地分析141
b.读者是认识者和创造者——经验主义对接受作品情况和作品效果的研究143
c.展望: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效果的前景147
文学是媒介——对话语言学分析作品时的交际概念和符号概念 艾纳斯特·赫斯·吕特希150
1.文学交际和文学化的交际150
2.对话形式的交际152
3.行动、行为155
4.理解的行为——集体的行为157
5.交际关系159
6.对话种类162
7.美学符号学中的对话意义164
文学史心理学 柯灵·马丁达勒170
1.关于文学变化的理论171
1.否认变化的观点171
2.反映论的理论172
3.本体论理论概要173
4.进化论理论174
5.精确复制的困难176
6.追求新颖的内在压力176
2.关于美学进化的心理学理论177
1.惰性现象178
2.美学变迁的规模181
3.美学变迁的方向183
4.同一理论的不同提法187
5.理论的应用范围188
6.确定风格变化的时间190
3.经验主义的研究191
1.总的研究方法192
2.法国文学196
3.英国文学202
4.美国的短篇小说和匈牙利的短篇小说212
5.英国的玄学文学214
6.实验的模式218
4.结论220
译后记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