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简明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简明史学史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5636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5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简明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言1

上编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13

第一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上)13

第一节 史学的产生与成“家”13

一、远古的传说与原始的历史意识13

二、官书、史诗和国史16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20

四、“成一家之言”24

五、“正史”的创立27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与转折31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31

二、撰述“正史”的高潮35

三、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转折42

第二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下)53

第三节 史学的繁荣与嬗变53

一、史学的繁荣53

二、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60

三、史学进一步走向社会深层65

四、总结与嬗变71

第四节 史学走向近代的趋势与科学化道路78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78

二、史学走向近代的趋势81

三、史学的科学化道路89

一、先秦时期的史官101

第一节 史官制度101

第三章 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101

中编 史家、史书和史学方法101

二、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103

第二节 修史机构104

一、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104

二、唐初以后的修史机构107

第四章 史家私人著史的历史地位115

第一节 史家私人著史的成就115

一、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115

二、史家私人史著撰述的成就116

一、史家私人史著撰述的特点118

第二节 史家私人著史的历史地位118

二、史家私人史著撰述的历史地位128

第五章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136

第一节 史书内容的不断丰富136

一、史书从属于经书时期136

二、史书之种类的增多和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137

第二节 史书的外部形态140

一、史书表现形式的发展140

二、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142

三、典制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144

四、学案和评论146

五、表和图及多种体裁综合运用的趋势149

第三节 史书的内部结构151

一、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内部结构151

二、断限、标目和编次153

三、记时、记地和记人155

四、载言、载文和征引160

五、议论和注释162

六、辩证的体例思想遗产164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繁富166

一、历史文献的积累166

第六章 历史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法166

二、历史文献的整理170

三、历史文献的利用182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85

一、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185

二、近代的历史研究方法195

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方法204

第一节 中国史学上较早的几种历史观念215

一、“天命”史观的产生及其动摇215

下编 史学的理论、规律和传统215

第七章 历史观念215

二、“天道”与“人道”219

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224

四、关于历史进程的初步认识226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229

一、“天”的新解和天人关系229

二、“天人关系”上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发展233

三、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237

四、“时势”与“事理”241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247

一、穷、变、通、久的思想传统247

二、“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250

三、“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事势之流,相激使然”251

四、五德终始说和朴素进化观253

第四节 关于历代“成败兴坏之理”258

一、“国将兴,听于民”258

二、“逆取”与“顺守”260

三、谀臣、积聚、风教与兴亡成败266

四、“兴亡论”种种269

第五节 关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认识274

一、“诸夏”“诸夷”与多民族的历史274

二、《徙戎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性错误277

三、炎黄象征与历史共识281

第六节 “英雄”与“时势”288

一、君主论的几种主要见解288

二、“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291

三、风云际会,时势造英雄295

四、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297

第七节 历史观念的变革304

一、历史批判意识的产生和发展304

二、近代进化论和历史变革思想307

三、唯物史观和历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310

第一节 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314

一、历史意识314

第八章 史学理论(上)314

二、史学意识316

第二节 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319

一、史才、史学、史识319

二、史德321

三、史法和史意324

第三节 书法和信史329

一、“书法无隐”的古老传统329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330

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333

一、采撰的原则335

第四节 采撰与历史事实335

二、“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337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339

第五节 史论艺术与历史见识341

一、丰富的史论遗产341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341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344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346

一、“善序事理”与“良史之才”348

第六节 史文表述与审美要求348

二、“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349

三、闳中肆外与史笔飞动351

第九章 史学理论(下)355

第七节 史学的社会功能355

一、“居今识古,其载籍乎”355

二、“彰往而察来”357

三、蓄德与明道361

第八节 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史学批评方法论364

一、事实、褒贬、文采364

二、“直道”与“名教”365

三、会通与断代369

四、关于“蔽真”、“失真”、“溢真”的辩证认识373

五、知人论世与史家评价377

第九节 近代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382

一、“新史学”的理论价值382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史学理论的新发展387

第十章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优良的史学传统393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393

一、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393

二、史书的内容与形式之辩证的关系397

三、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趋势399

第二节 优良的史学传统407

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恢宏的历史视野407

二、史家之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408

三、史学之求真与经世的双重使命412

四、坚守史学的信史原则与功能信念417

后记421

参考文献435

索引4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