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3109579.jpg)
- 路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 ISBN:780079949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91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718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人口学科学体系1
一、人口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二、本书人口学科学体系结构8
第二节 中国人口转变23
一、人口转变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3
二、20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转变的起始时间28
三、50~6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的前期阶段37
四、70~9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的深入阶段38
五、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转变的后期阶段41
一、新中国人口问题与中国历史人口47
第三节 新中国人口发展中的几个问题47
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中国人口问题50
三、“左”倾错误与中国人口发展54
四、实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60
五、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63
六、中国人口现代化问题67
第二章 人口规模72
第一节 50年代人口规模迅速膨胀73
一、人口总数从估计值到准确结果73
二、令人堪忧的人口压力75
三、50年代人口增长的趋势76
四、关于中国人口规模的争论78
第二节 60年代人口规模增长大起大落83
一、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规模总量减少83
二、人口增长的补偿性回升85
三、1964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及比较87
四、“文化大革命”中人口规模的再度急剧膨胀91
五、人口规模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压力92
第三节 70年代人口规模增长由快向慢转变94
一、全面开展计划生育94
二、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人口净增量逐年下降96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97
四、人口增长变化的解释98
第四节 80年代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101
一、“控制人口规模”急刹车的社会效应102
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103
三、控制人口增长过程中的曲折106
一、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110
第五节 90年代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110
二、人口规模由实质性增长转变为惯性增长111
三、对90年代中国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量的估计与修正114
四、2000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116
五、中国人口增长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117
六、中国人口规模控制的成本与代价118
历史的结论120
第三章 妇女生育水平124
第一节 生育水平的转变131
一、50年代和60年代的高生育水平时期134
二、70年代的生育水平下降时期138
三、80年代的生育水平徘徊时期140
四、90年代的低生育水平时期143
五、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任重道远147
第二节 生育模式的演变149
第三节 妇女生育水平的转变特点155
一、迅速转变性156
二、控制干预性158
三、不彻底性159
四、不稳定性160
五、不平衡性161
第四节 妇女生育转变的原因163
历史的结论168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174
第一节 旧中国的人口死亡状况174
一、粗死亡率175
二、平均预期寿命176
三、婴儿死亡率178
四、死亡原因179
第二节 50年来的人口死亡变动182
一、死亡率迅速下降期(1949~1957年)184
二、死亡率变化的反复期(1958~1965年)185
三、死亡率的稳定下降期(1966~1981年)188
四、迈入人口低死亡率时期(1982~2000年)192
第三节 城乡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194
一、城镇人口死亡率194
二、农村人口死亡率197
第四节 地区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198
一、东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199
二、中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200
三、西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201
四、关于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别203
第五节 各民族人口死亡率204
一、各民族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205
二、各民族人口预期寿命及其变动207
历史的结论213
第五章 人口身体健康素质216
第一节 人口生长发育水平216
一、形态发育的动态变化217
二、生理机能发育的动态变化226
三、运动素质的动态变化228
四、人口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228
第二节 人口寿命232
一、预期寿命的动态变化232
二、去死因寿命的动态变化240
三、寿命表死亡概率及生存人数的动态变化242
第三节 婴幼儿死亡率244
一、婴幼儿死亡率总体变化245
二、婴幼儿死亡的分布差别248
三、婴幼儿死亡原因262
四、挑战与展望264
第四节 人口粗死亡率265
一、人口粗死亡率266
二、死因构成和顺位268
三、死因别死亡率273
四、潜在寿命损失率277
第五节 疾病与残疾280
一、发病与患病280
二、残疾现患率和残疾构成287
一、政策与体制290
第六节 身体健康素质影响因素290
二、经济水平和卫生投入291
三、生态环境292
四、遗传因素292
五、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293
历史的结论294
第六章 人口教育科技素质296
第一节 初显成效时期(1949~1965年)297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17年教育科技事业的调整和发展297
二、扫盲工作的显著成效301
三、受教育人口的迅速增加305
四、科学技术队伍的发展壮大314
一、教育科技事业遭受的严重冲击317
第二节 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6年)317
二、一代新文盲产生320
三、受教育人口质量下降320
第三节 稳步提高时期(1977~2000年)325
一、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325
二、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328
三、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大幅度提高332
四、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队伍353
历史的结论358
第七章 人口性别结构363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中的常用指标概念36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口性别结构状况371
第三节 50~6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76
第四节 7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78
第五节 8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86
第六节 9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96
历史的结论408
第八章 人口年龄结构412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的总体变迁412
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定义和分类412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414
三、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的变化41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年龄结构417
第三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420
第四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426
第五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430
第六节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435
历史的结论……………………………………………………(441 )第九章 人口地理分布444
一、人口分布变动的基本态势及主要影响因素44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促成活跃的人口再分布(1949~1958年)445
二、人口分布变动较突出的代表性省区451
三、人口分布变动的社会经济效益454
第二节 经济困难时期人口分布不正常的波动(1959~1961年)456
一、暂时经济困难对不同地区经济形势的影响456
二、经济困难对不同地区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的影响459
三、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465
第三节 政策因素促使人口分布重心移向内地边疆(1962~1978年)467
一、中国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有所扩大467
二、人口迁移加快了内地边疆的人口发展速度471
三、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及其评价474
第四节 新时期人口地理分布的新格局(1979~2000年)480
一、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深刻变化480
二、人口分布格局变动的主要特点484
三、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分析492
历史的结论495
第十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508
一、本章的有关概念及重点考察、研究的对象509
二、本章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511
第一节 人口可自由迁移,以农村人口迁移为主(1949~1957年)513
一、恢复时期(1949~1952年)的人口迁移513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的人口迁移518
第二节 人口迁移潮起、潮落(1958~1965年)525
一、“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的人口迁移526
二、“二五”计划后半期和调整期(1961~1965年)的人口迁移530
第三节 非经济性迁移构成人口迁移主流(1966~1977年)539
一、以经济建设为目的的人口迁移540
二、上山下乡人口迁移542
第四节 “民工潮”、“出国潮”蓬勃兴起(1978~2000年)551
一、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552
二、农村人口的非户籍乡—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557
三、迁移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560
四、人口迁移流动的城乡—区域模式出现新的变化563
五、工程移民与“出国潮”567
历史的结论573
第十一章 人口城市化581
第一节 平稳城市化时期(1949~1957年)582
一、政治经济形势582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84
第二节 城市化虚涨与挫折时期(1958~1965年)590
一、政治经济形势590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92
第三节 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7年)598
一、政治经济形势598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600
第四节 加速城市化时期(1978~1992年)605
一、政治经济形势605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608
第五节 高速城市化时期(1993~2000年)616
一、政治经济形势616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618
历史的结论625
第十二章 婚姻人口635
第一节 结婚635
一、结婚率635
二、初婚641
三、再婚649
第二节 未婚和终身不婚653
一、未婚653
二、终身不婚659
第三节 离婚662
一、粗离婚率662
二、离婚人口基本特征669
第四节 丧偶673
一、丧偶率673
二、丧偶人口基本特征675
第五节 夫妻年龄差及婚姻挤压680
一、夫妻年龄差680
二、婚姻挤压685
历史的结论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