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财政与金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财政与金融
  • 龙卫洋主编 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9354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财政税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财政与金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财政的一般概念1

1.1.1 从财政现象谈起1

第1章 财政导论1

1.1.2 财政的一般特征2

1.1.3 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5

1.2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5

1.2.1 公共产品及其特征5

1.2.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7

1.2.3 借鉴意义8

1.3.1 资源配置职能9

1.3 财政的职能9

1.3.2 收入分配职能11

1.3.3 经济稳定职能12

1.4 思考与练习13

第2章 财政收入概述15

2.1 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15

2.1.1 财政收入形式分类15

2.1.2 按经济成分分类16

2.1.3 按经济部门分类17

2.1.4 按价值构成分类18

2.2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20

2.2.1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21

2.2.2 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21

2.2.3 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制度的制约作用22

2.2.4 价格的制约作用23

2.3 思考与练习24

第3章 税收26

3.1 税收的性质和特征26

3.1.1 税收是分配范畴26

3.1.2 税收的形式特征26

3.2 税制要素27

3.3 税收分类30

3.4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32

3.4.1 1950—1978年间的税制建立与发展32

3.4.2 1979—1993年间的税制改革33

3.4.3 1994年的税制改革34

3.5 流转课税35

3.5.1 流转课税的对象和特点35

3.5.2 流转课税的主要税收36

3.6所 得课税40

3.6.1 所得课税的性质和特点40

3.6.2 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41

3.7.1 资源课税46

3.7 其他课税46

3.7.2 财产课税47

3.7.3 行为课税47

3.8 思考与练习48

第4章 国际税收49

4.1 国际税收的含义49

4.1.1 什么是国际税收49

4.1.2 国际税收的本质50

4.1.3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50

4.2.1 税收管辖权51

4.2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51

4.2.2 国际重复征税52

4.2.3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53

4.2.4 税收饶让54

4.3 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55

4.3.1 跨国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55

4.3.2 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原则56

4.3.3 转让定价的审核和调整标准56

4.4 思考与练习57

第5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59

5.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59

5.1.1 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分类59

5.1.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60

5.1.3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能63

5.2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64

5.2.1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64

5.2.2 国有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过程65

5.2.3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沿革65

5.2.4 现行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68

5.3 思考与练习70

第6章财政支出概述71

6.1 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71

6.1.1 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71

6.1.3 按最终用途分类73

6.1.2 按国家职能分类73

6.1.4 按经济性质分类74

6.2 财政支出的原则74

6.2.1 量入为出的原则75

6.2.2 优化支出结构原则76

6.2.3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79

6.3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81

6.3.1 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81

6.3.2 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82

6.4 思考与练习86

7.1.2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88

7.1.1 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性质88

7.1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88

第7章 文教行政、社会保障等支出88

7.1.3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内容89

7.1.4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90

7.2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93

7.2.1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性质、意义93

7.2.2 对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控制94

7.3 社会保障支出94

7.3.1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94

7.3.2 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96

7.3.3 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97

7.4 财政补贴100

7.4.1 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内容100

7.4.2 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和作用102

7.4.3 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103

7.5 思考与练习105

第8章 国债107

8.1 什么是国债107

8.1.1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107

8.1.2 国债的形式特征108

8.1.3 国债的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109

8.2.2 国债产生的历史条件110

8.2 国债的历史发展110

8.2.1 国债产生的历史过程110

8.2.3 举借国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112

8.2.4 我国国债的历史发展112

8.3 国债的管理113

8.3.1 国债的种类113

8.3.2 国债发行方式113

8.3.3 国债的发行条件116

8.3.4 国债的还本付息118

8.4 思考与练习121

9.1.1 国家预算的概念123

9.1.2 国家预算的组成123

9.1 国家预算123

第9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123

9.1.3 国家预算的原则和方法124

9.1.4 复式预算125

9.1.5 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127

9.2 预算外资金128

9.2.1 预算外资金的性质、范围和特点128

9.2.2 预算外资金的建立和发展130

9.2.3 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130

9.3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131

9.3.1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132

9.3.2 分税制体制及其完善133

9.4 思考与练习137

第10章 金融概述138

10.1 金融的构成138

10.1.1 什么是金融138

10.1.2 货币138

10.1.3 信用139

10.1.4 金融机构和银行139

10.1.5 我国经济中的金融140

10.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141

10.3.2 银行信用142

10.3.1 商业信用142

10.3 信用形式142

10.3.3 国家信用143

10.3.4 消费信用143

10.3.5 民间信用143

10.4 金融(信用)工具143

10.4.1 什么是金融工具143

10.4.2 商业票据144

10.4.3 债券和股票145

10.4.4 支票、银行券和大额存款单146

10.4.5 我国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多样化147

10.5.1 资金再分配职能148

10.5 信用的职能148

10.6 利息和利息率149

10.6.1 利息149

10.5.2 提供和创造货币的职能149

10.6.2 利息率150

10.6.3 利率种类150

10.6.4 利率是怎样决定的151

10.6.5 利率的作用152

10.7 思考与练习153

11.1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154

11.1.1 现代银行的产生和特征154

第11章 金融机构体系154

11.1.2 金融机构体系155

11.1.3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155

11.1.4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156

11.2 商业银行158

11.2.1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158

11.2.2 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159

11.2.3 我国商业银行161

11.3 中央银行164

11.3.1 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164

11.3.2 中央银行的类型164

11.3.3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165

11.3.4 中国人民银行166

11.3.5 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167

11.4 政策性金融机构167

11.4.1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概念和特征167

11.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168

11.4.3 我国建立政策性银行的必要性169

11.4.4 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银行171

11.5 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173

11.6 思考与练习175

12.1.1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内容177

12.1.2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77

第12章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177

12.1 商业银行业务的内容和经营管理原则177

12.1.3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178

12.1.4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79

12.2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180

12.2.1 资本金180

12.2.2 吸收存款180

12.2.3 借款181

12.2.5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标准183

12.2.4 发行金融债券183

12.3 储蓄存款184

12.3.1 储蓄与储蓄存款184

1 2.3.2 储蓄存款的作用184

12.3.3 银行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原则185

12.3.4 储蓄存款的种类186

12.4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187

12.4.1 贷款187

12.4.2 票据贴现191

12.5.1 结算业务192

12.5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192

12.4.3 银行投资192

12.5.2 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196

12.5.3 金融创新199

12.6思考与练习200

第13章 信托与保险201

13.1 信托的概念、特点、职能和分类201

13.1.1 信托的概念201

13.1.2 信托的成立202

13.1.3 信托的特点203

13.1.4 信托的职能204

13.1.5 信托分类205

13.2.1 信托类业务206

13.2 信托业务206

13.2.2 委托类业务209

13.2.3 其他信托业务211

13.3 保险的概念、职能和种类211

13.3.1 保险的概念211

13.3.2 保险形成的要素212

13.3.3 保险的功能212

13.3.4 保险的种类215

13.4 保险公司216

13.4.1 保险公司的概念和组织形式216

13.3.5 保险合同216

13.4.2 保险公司的设立条件及业务范围217

13.4.3 保险经营规则与保险业的监督管理218

13.4.4 我国保险市场219

13.5 思考与练习221

第14章 金融市场222

14.1 金融市场的含义、要素和分类222

14.1.1 金融市场的一般概念222

14.1.2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222

14.1.3 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23

14.2 金融市场的分类224

14.2.2 同业拆借市场225

14.2.1 保险资金市场的含义和特点225

14.2.3 票据市场226

14.2.4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市场227

14.2.5 短期债券市场228

14.3 长期资金市场230

14.3.1 长期资金市场的含义与特点230

14.3.2 证券市场的含义与构成231

14.3.3 证券发行市场的内容231

14.3.4 证券流通市场的内容235

14.3.5 证券市场的管理239

14.4.1 外汇市场241

14.4 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241

14.4.2 黄金市场242

14.5 思考与练习242

第15章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244

15.1 货币流通的范围244

15.1.1 货币流通范围的扩展244

15.1.2 我国货币流通的两大领域245

15.1.3 货币层次划分246

15.2 货币的需求247

15.2.1 马克思货币需要量公式247

15.2.2 货币需要量的具体测定248

15.3 货币供给249

15.3.1 货币供给量的含义249

15.2.3 货币容纳量弹性249

15.3.2 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重要地位250

15.3.3 制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252

15.4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253

15.4.1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253

15.4.2 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253

15.4.3 社会总需求与货币供给254

15.4.4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254

15.5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志255

15.6思考与练习256

16.1.1通货膨胀的含义257

16.1.2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257

第16章 通货膨胀257

16.1什么是通货膨胀257

16.1.3通货膨胀的测定258

16.2通货膨胀的成因259

16.2.1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259

16.2.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260

16.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262

16.3.1通货膨胀在生产方面的影响262

16.3.2通货膨胀在流通方面的影响263

16.3.3通货膨胀在分配方面的影响264

16.3.4通货膨胀在消费方面的影响265

16.4.1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266

16.4通货膨胀的治理266

16.4.2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267

16.4.3反通货膨胀的代价268

16.5必须实行稳定货币的方针269

16.5.1 稳定货币的意义269

16.5.2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政策的背景及评价270

16.6思考与练习271

17.1国际收支273

17.1.1对外开放273

第17章 对外金融关系273

17.1.2国际收支274

17.1.3国际收支平衡表274

17.1.4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275

17.1.5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279

17.2外汇与汇率279

17.2.1外汇279

17.2.2汇率280

17.2.3汇率制度281

17.2.4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281

17.2.5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283

17.3.1利用外资的形式284

17.3利用外资284

17.3.2对利用外资的宏观管理287

17.4外汇管理288

17.4.1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288

17.4.2外汇管理的方式289

17.4.3我国现行外汇管理290

17.5国际收支与国民经济循环291

17.5.1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292

17.5.2国际收支与人民币资金循环292

17.5.3国际收支与社会总供求292

17.6思考与练习293

18.1.1宏观调控的目标295

第18章 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295

18.1财政金融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295

18.1.2货币收支体系与供求平衡298

18.1.3财政与信贷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300

18.2财政收支平衡301

18.2.1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301

18.2.2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302

18.3信贷收支平衡304

18.3.1两类融资资金收支304

18.3.2银行信贷收支平衡的特点304

18.3.3信贷收支平衡的标志305

18.3.4影响信贷收支平衡的因素306

18.3.5积极组织信贷收支平衡307

18.3.6社会信用总规模308

18.4财政信贷综合平衡308

18.4.1综合平衡的含义308

18.4.2财政与银行的内在联系309

18.4.3财政信贷综合平衡310

18.4.4企业收支、居民(家庭)收支、外汇收支与综合平衡311

18.5财政政策314

18.5.1财政政策的内容和类别314

18.5.2财政政策的目标和手段315

18.5.3财政政策的传导319

18.6货币政策320

18.6.1货币政策目标320

18.6.2货币政策手段322

18.6.3货币政策的传导324

18.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27

18.7.1相互配合的必要性327

18.7.2不同的配合方式328

18.8总结329

18.9思考与练习331

参考文献3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