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莱阳教育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莱阳教育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3092437.jpg)
- 莱阳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80192752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96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667页
- 主题词:教育史-莱阳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莱阳教育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1
序1
大事记13
第一编 机构49
第一章 市(县)机构49
第一节 晚清时期49
第二节 民国时期49
第三节 建国以后50
第二章 乡镇教育机构62
第二编 教育管理67
第一章 行政管理6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67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68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以后68
第一节 组织领导与实施69
第二章 实施义务教育69
第二节 制定法规70
第三节 宣传《义务教育法》70
第四节 依法治教71
第五节 实现“两个基本”72
第三章 教育评估74
第四章 学校管理75
第一节 机构设置75
第二节 教学管理77
第三节 学生管理78
第四节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81
第三编 经费与设施89
第一章 教育经费89
第一节 晚清时期89
第二节 民国时期90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92
第一节 仪器室和实验室101
第二章 教育设施101
第二节 图书室和阅览室103
第三章 体育设施104
第一节 概况104
第二节 体育场馆106
第四章 校舍建设与改造108
第一节 废庙宇建学校10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校舍建设109
第三节 农村校舍改造109
第四节 城镇校舍改造111
第五节 中小学危房112
改造112
第四编 科举制教育115
第一章 县学115
第二章 书院115
第一节 书院建设115
第二节 书院管理116
第三章 学塾117
第一节 学塾类型117
第二节 教材与教学118
第三节 塾生管理119
第四节 科举考试119
第五编 学前教育123
第一章 园所建设123
第一节 概况123
第二节 管理机构126
第三节 重点幼儿园127
第二章 幼儿教育129
第一节 教育教学129
第二节 课题实验130
第三章 幼师队伍131
第一节 师资培训131
第二节 幼师待遇132
第一节 晚清时期135
第二节 民国时期135
第六编 小学教育135
第一章 概况135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145
以后145
第二章 学制、课程与教材187
第一节 学制187
第二节 课程192
第一节 莱阳县立第一204
小学204
第三章 重点小学204
第三节 教材204
第二节 莱阳县抗属205
小学205
第三节 莱阳专区烈士子女小学206
第四节 莱阳市实验206
小学206
第五节 南团旺小学208
第六节 古柳中心小学210
第一章 概况213
第一节 民国时期213
第七编 中学教育21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218
第二章 学制、课程与教材236
第一节 学制236
第二节 课程237
第三节 教材244
第一节 中学招生考试245
第三章 中学教学245
第二节 高考升学247
第三节 优生培养250
第四章 重点中学253
第一节 山东省莱阳第一中学253
第二节 莱阳市第九中学257
第三节 莱阳市实验中学259
第四节 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259
第五节 莱阳市府前中学260
第七节 团旺镇中心中学262
第六节 穴坊中学262
第八节 古柳中心中学263
第九节 谭格庄镇中心中学264
第八编 特殊教育267
第一章 概况267
第二章 聋哑学校268
第一节 学校概况268
第三节 教学与管理270
第二节 学制与招生270
第三章 社会捐助273
第九编 中等职业教育275
第一章 概况275
第二章 莱阳县立职业学校275
第三章 农业中学276
第四章 职业高中(中专)277
第一节 学校设置277
第三节 招生考试280
第二节 专业设置280
第四节 莱阳市高级职业学校282
第五章 技工教育283
第一节 莱阳市劳动技工学校283
第二节 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技工学校285
第三节 山东省汽车工业总公司烟台技工学校285
第四节 莱阳市农业机械化学校285
第三节 私立单级教员养成所286
第二节 县立单级教员养成所286
第一节 师范传习所286
第六章 师范教育286
第四节 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287
第五节 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291
第六节 莱阳市教师进修学校295
第七章 医药卫生教育297
第一节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297
第二节 山东省中医药学校300
第二章 莱阳农学院305
第一节 学校概况305
第一章 概况305
第十编 高等教育305
第二节 专业设置306
第三节 教学设施307
第四节 教研成果307
第三章 莱阳市广播电视大学310
第一节 学校概况310
第三节 办学效益311
第二节 教学设施311
第十一编 成人教育313
第一章 农民教育313
第一节 民国时期31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315
第二章 干部职工教育319
第一节 概况319
第二节 重点学校321
第二节 自学考试325
第三章 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325
第一节 成人高考325
第十二编 民办教育327
第一章 概况327
第二章 教学管理329
第三章 重点学校330
第一节 莱阳市扁鹊职业技术学校330
第二节 莱阳市爱华艺术学校332
第十三编 教师队伍333
第一章 概况333
第一节 晚清时期333
第二节 民国时期33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335
第二章 师德建设343
第三章 师资培训346
第一节 民国时期34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348
第四章 职称评定352
第五章 教师待遇353
第一节 民国时期353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354
第十四编 教研与科研359
第一章 教研组织359
第二章 教研活动361
第一节 建国后十七年36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以后362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362
第三章 实施素质教育365
第一节 理论学习与宣传365
第二节 选点实验366
第三节 全面推进366
第四节 深化实施367
第四章 教育科研368
第一节 科研机构368
第二节 科研状况369
第三节 科研成果371
第十五编 学校德育377
第一章 德育概况377
第一节 晚清时期377
第二节 民国时期377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379
第二章 重要德育活动382
第一节 学雷锋活动382
第三节 学习南团旺小学活动383
第二节 “五讲四美”和“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383
第四节 升国旗活动384
第五节 家长学校384
第六节 全民文化教育活动385
第七节 实施“壮苗工程”385
第十六编 学校体育391
第一章 中小学体育391
第一节 体育教学391
第二节 教师队伍395
第一节 莱阳业余体育学校397
第二章 业余体育397
第二节 莱阳体育学校399
第三节 业余体育训练点400
第四节 武术学校400
第十七编 群众体育403
第一章 群众体育组织403
第一节 县(市)群众体育组织403
第二章 农民体育406
第二节 基层体育协会406
第三章 干部职工体育409
第四章 民间体育411
第一节 民间体育种类411
第二节 市民健身运动412
第三节 体育彩票413
第五章 竞技体育413
第一节 田径413
第二节 球类414
第四节 体操415
第三节 重竞技415
第五节 武术416
第六节 射击416
第七节 航模418
第十八编 体育赛事419
第一章 市(县)内竞赛419
第二章 市(县)外竞赛422
第一节 参加烟台市级比赛422
第二节 参加山东省级竞赛427
第三节 参加全国级竞赛428
第四节 参加国际比赛432
第五节 莱阳运动员破纪录情况433
第十九编 体育人才439
第一章 优秀运动员兼教练员439
第二章 优秀运动员442
第二十编 党群组织445
第一章 政党组织44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445
第二节 学校其他政党组织448
第二章 群团组织449
第一节 童子军449
第二节 三青团449
第三节 儿童团449
第四节 少先队450
第五节 青年团453
第六节 学生会455
第七节 红卫兵456
第八节 教育工会456
第九节 教育妇女委员会458
第二十一编 捐资助学461
第一章 捐资助学人士录461
第二章 尊师重教先进个人466
第二十二编 人物469
第一章 人物传469
第二章 人物简介478
第一节 莱阳历代进士名录485
第三章 人物录485
第二节 明清举人、贡生名录487
第三节 清末至民国时期专科以上学历者名录490
第四节 1987~2003年中学高级教师名录494
第二十三编 荣誉榜501
第一章 集体荣誉501
第二章 个人荣誉516
第二十四编 镇处教育概况附 录一、碑记549
1.公办学校校舍改造的情况汇报552
二、重要文章选载552
2.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情况报告556
3.分析好大有益561
4.“三二五”德育新格局564
5.开展“三爱”教育加强师德建设567
6.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创新精神572
7.实施“壮苗工程”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578
8.“学·积·用”识字教学实验与研究报告581
9.阳光,洒播在学生心灵585
后记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