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古代汉语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古代汉语 第3版
  • 程观林主编;萧世民,朱国理副主编;金家恒,易国杰编写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0437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汉语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古代汉语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和指要1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内容2

第三节 古代汉语学习应注意的事项5

第一章 文字7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7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7

二、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9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2

一、象形13

二、指事14

三、会意15

四、形声17

五、转注19

六、假借20

第三节 古今字20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21

二、古今字在形体上的特点22

三、古今字在语音上的特点22

第四节 异体字繁简字22

一、异体字22

二、繁简字23

(一)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式23

(二)繁简字应注意的问题24

第五节 汉字的形体演变25

一、甲骨文25

二、金文27

三、战国文字28

四、秦系大篆和小篆31

五、隶书32

六、草书楷书行书35

【文选】39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39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40

第二章 音韵43

第一节 学习音韵的重要性43

第二节 中古音韵44

一、中古声调44

二、中古韵部46

三、中古声纽53

第三节 上古音韵57

一、上古声纽57

二、上古韵部60

三、上古声调61

第四节 反切条例62

一、反切的规则及局限63

二、反切变读64

第五节 诗体韵律67

一、律诗的基本格式68

二、律诗的变化格式70

三、古诗的主要特点72

第六节 古音通假73

一、双声叠韵73

二、古音通假74

【文选】77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77

△柳桥晚眺(陆游)78

△赠孟浩然(李白)78

△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79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79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80

【资料】81

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81

诗韵常用字表88

第三章 词汇98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发展98

一、单音词99

(一)单音词在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地位99

(三)单音词的发展变化100

(二)单音词的特点100

二、复音词101

(一)单纯复音词101

(二)派生词104

(三)复合词104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109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109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差异很大109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110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110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113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15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15

二、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116

(一)分析字形116

(二)考核文献117

(一)链条式引申118

三、词义引申的形式118

(二)辐射式引申119

(三)综合式引申120

四、词义引申的方式121

(一)相似引申122

(二)相关引申122

(三)反向引申125

第四节 同义词127

一、什么是同义词127

(一)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127

(二)同义词的类型128

(三)同义词的作用129

二、确定同义词的方法和依据129

(一)利用古书注释129

(二)利用互文130

(三)利用异文130

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131

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134

【文选】134

△李广酣战(《史记·李将军列传》)139

△周亚夫军细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143

第四章 词类145

第一节 实词145

一、名词146

(一)名词用为动词146

(二)名词作状语149

(三)名词作谓语150

二、动词150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50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151

(三)动词用为名词152

三、形容词152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152

(二)形容词用为名词153

(一)数量表示法154

四、数词和量词154

(二)名量和动量156

(三)数词用为动词157

五、代词157

(一)人称代词157

(二)指示代词162

(三)疑问代词163

(四)无定代词166

(五)代词用为动词166

(一)程度副词167

第二节 虚词167

一、副词167

(二)时间副词168

(三)范围副词169

(四)语气副词170

(五)否定副词171

(六)表敬副词173

二、介词174

三、连词177

(一)结构助词181

四、助词181

(二)音节助词184

五、语气词185

(一)维(惟、唯)、夫、盖185

(二)也、矣(已)、耳(尔)186

(三)哉188

(四)乎、邪(耶)、与(欤)188

(五)焉、诸189

(六)句末语气词的连用190

【文选】191

△宋及楚平(《左传·宣公十四年、十五年》)191

△郑子直从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194

第五章 句式197

第一节 变式句197

一、谓语前置式197

二、宾语前置式198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198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199

(三)借助“之”、“是”的前置宾语200

三、定语后置式200

(一)“者”字结构作定语常后置200

(二)借助“之”的定语后置200

第二节 判断句201

一、古代判断句的特点和类型201

二、“是”和“为”202

(二)压缩性的判断句204

(一)比喻性的判断句204

三、特殊判断句204

(三)因果性的判断句205

第三节 被动句205

一、意念型的被动句205

二、结构型的被动句205

(一)动词后面用“于(于、乎)”206

(二)动词前面用“见”206

(四)动词前面用“被”207

(三)动词前面用“为”207

第四节 省略句208

一、句子成份的省略208

(一)主语的省略208

(二)宾语的省略209

(三)谓语的省略209

二、介词的省略209

三、特殊的省略209

第五节 固定式210

第六节 复句和紧缩复句212

一、复句212

(一)联合复句213

(二)偏正复句214

(三)多层复句215

二、紧缩复句216

【文选】216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216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秦策》)221

第六章 修辞225

第一节 譬喻225

一、明喻226

二、隐喻227

三、借喻227

四、博喻228

第二节 变文 复文228

一、变文228

二、复文229

第三节 代称 割裂230

一、代称231

二、割裂232

第四节 夸饰 委婉 引用233

一、夸饰233

二、委婉235

三、引用237

一、互文240

第五节 互文 并提 倒置240

二、并提242

三、倒置243

【文选】244

齐桓公伐楚(《左传·僖公四年》)244

子鱼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245

△毛颖传(韩愈)247

△丰乐亭记(欧阳修)249

一、古代句读251

第七章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251

第一节 文言文的标点251

二、标点文言文的原则253

(一)标点后的句子符合原意253

(二)标点后的句子符合情理255

(三)标点后的句子符合规范255

三、标点文言文错误的类型256

(一)因误解词义而错断256

(二)因不明古代文化知识而错断257

(四)因误单音词为双音词而错断258

(三)因不识通假而错断258

四、标点文言文的注意事项259

(一)明词义259

(二)通语法261

五、标点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263

(一)步骤263

(二)方法264

(一)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268

第二节 文言文的翻译268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268

(二)达—译文要规范271

(三)雅—译文要体现原作的风格272

二、文言文翻译的形式273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274

【白文】(151则)277

一、《尔雅》298

第一节 按意义分类编制的辞书298

第八章 辞书298

二、《方言》300

三、《释名》300

四、《广雅》301

五、《诗词曲语辞汇释》302

第二节 按形体分类编制的辞书303

一、《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303

二、《康熙字典》306

三、《中华大字典》307

四、《辞源》307

五、《辞海》307

六、《联绵字典》310

七、《汉语大词典》311

八、《汉语大字典》313

一、《广韵》314

二、《集韵》314

九、《古汉语通用字字典》314

第三节 按声韵分类编制的辞书314

三、《佩文韵府》(附拾遗)315

四、《助字辨略》315

五、《经籍纂诂》316

六、《经传释词》316

七、《词诠》317

八、《辞通》317

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18

一、索引的性质和种类319

第四节 索引319

二、常用索引举例320

【附录一】322

古代文化知识举要322

【附录二】337

汉语拼音方案337

国际音标(古今汉语通用)340

汉字繁简对照表341

三版后记347

主要参考书3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