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军事病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军事病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3062156.jpg)
- 王德文主编(军事医学科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21367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743页
- 文件大小:212MB
- 文件页数:17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军事病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篇3
第一章 军事医学中的几个特殊医学问题3
第一节 军事医学与一般医学的关系3
第二节 军事病理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作用和任务4
第三节 推动军事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5
第四节 特种武器、高技术武器引发的医学问题8
第五节 特殊环境引发的医学问题9
第六节 特殊作业和在特殊环境中作业引发的医学问题12
第七节 战时的“病多于伤”14
第八节 立足于救治短期内突然发生的大批伤病员15
第二章 军事病理学概论17
第一节 军事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7
一、军事病理学的概念17
二、军事病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8
一、军事病理学的研究任务19
第二节 军事病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方法19
二、军事病理学的研究方法20
第三节 军事病理学的发展简史22
一、古代和早期军事病理学的发展22
二、近代军事病理学的发展23
五、震动伤的生理生化改变23
三、未来军事病理学的展望25
第二篇 特种武器伤害病理学29
第三章 防原医学病理学29
第一节 核武器杀伤作用概述29
一、核武器简介29
二、核武器的杀伤效应30
三、核武器的杀伤范围35
第二节 光辐射烧伤病理学36
一、皮肤烧伤的局部病理变化36
二、烧伤的内脏病理变化42
三、特殊部位烧伤的病理变化55
一、冲击伤的分类及其致伤原理82
第三节 冲击伤的病理变化82
二、直接冲击伤的病理变化84
三、间接冲击伤的病理变化95
四、冲击伤的病变特点97
五、冲击伤的伤情判定及其分布规律98
六、冲击伤的主要死亡原因99
第四节 早期核辐射损伤病理变化101
一、早期核辐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102
二、造血系统(骨髓)的病理变化105
三、淋巴免疫系统的病理变化116
四、消化道的病理变化124
五、消化腺的病理变化128
六、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137
七、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140
八、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145
九、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148
十、内分泌系统的病理变化150
十一、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151
十二、眼的病理变化152
十三、皮肤的病理变化154
十四、急性放射病的死亡原因157
十五、中子辐射损伤病理变化及其特点158
十六、辐射远期效应的病理变化159
第五节 复合伤病理学162
一、复合伤的分类及其伤情划分原则162
二、复合伤的发生情况163
三、非放射性复合伤的病理变化165
四、放射性复合伤的病理变化191
第六节 震动伤病理学221
一、震动伤的发生条件222
二、震动伤的发生机制223
三、震动伤的病理变化224
四、震动伤的临床特点229
六、几个部位震动伤的临床征象、诊断和治疗原则233
七、震动伤的防护原则235
八、人员的容许震动标准235
第七节 高场强电磁脉冲损伤病理学236
一、关于核爆炸电磁脉冲的致伤效应237
二、关于核爆炸电磁脉冲损伤的基本病变237
三、各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240
四、关于核爆炸电磁脉冲损伤的“靶器官”248
第八节 放射性落下灰损伤的病理变化249
一、落下灰及其放射性污染249
五、关于核爆炸电磁脉冲致伤犬死亡原因分析249
二、落下灰γ射线外照射损伤的病理改变251
三、落下灰β射线皮肤损伤的病理改变256
四、放射性落下灰内照射损伤的病理改变258
第四章 防化医学病理学270
第一节 化学武器和防化医学病理学270
一、化学武器引人关注270
二、化学武器的特点271
三、军用毒剂简介271
四、防化医学病理学272
五、病理解剖的特殊要求273
第二节 神经性毒剂274
一、概述274
二、毒性274
三、毒理作用275
四、病理变化282
五、迟发损伤288
六、有机磷农药292
第三节 皮肤糜烂性毒剂293
一、概述293
二、毒性294
三、毒理作用296
四、病理变化300
五、迟发损伤311
一、概述313
二、毒性313
第四节 失能性毒剂313
三、毒理作用314
第五节 全身中毒性毒剂315
一、概述315
二、毒性316
三、毒理作用317
四、病理变化318
一、概述319
二、毒性319
第六节 窒息性毒剂319
三、毒理作用320
四、病理变化322
第七节 刺激性毒剂325
一、概述325
五、迟发损伤325
二、毒性326
三、毒理作用328
四、病理变化329
第八节 军用植物杀伤剂330
一、概述330
五、迟发损伤330
二、毒性332
三、毒理作用333
四、病理变化335
五、迟发损伤335
第一节 生物武器概述338
一、生物战思想的由来和发展338
第五章 防生医学病理学338
二、生物武器研制简史340
三、常规生物战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347
四、基因武器的兴起和研究进展351
五、生物武器的性能特点和局限性354
六、防生物战病理学研究进展357
第二节 细菌和毒素战剂伤害病理学360
一、细菌战剂概述360
二、鼠疫367
三、霍乱371
四、炭疽375
五、野兔热382
六、布氏杆菌病387
七、鼻疽392
八、类鼻疽395
九、伤寒与副伤寒398
十、军团病402
十一、细菌性痢疾404
十二、肉毒中毒408
十三、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411
第三节 病毒战剂伤害病理学414
一、病毒战剂概述414
二、黄热病418
三、东方马脑脊髓炎421
四、西方马脑脊髓炎423
五、森林脑炎425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428
七、天花432
八、马尔堡病毒病435
九、拉沙热438
十、埃博拉病毒病441
十一、流行性出血热442
十二、玻利维亚出血热449
十三、阿根廷出血热451
十四、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453
十五、委内瑞拉马脑炎455
十六、基孔肯雅病457
十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459
十八、裂谷热463
十九、流行性感冒466
第四节 立克次体战剂伤害病理学470
一、立克次体战剂概述470
二、Q热476
三、流行性斑疹伤寒480
四、落矶山斑点热483
五、恙虫病487
六、战壕热490
第五节 衣原体战剂伤害病理学493
一、衣原体战剂概述493
二、鹦鹉热-鸟疫497
三、沙眼501
四、衣原体性肺炎504
第六节 真菌战剂伤害病理学507
一、真菌战剂概述507
二、球孢子菌病510
三、组织胞浆菌病512
四、镰刀菌毒素中毒515
第六章 现代火器伤病理学529
第三篇 常规武器伤害病理学529
一、枪弹530
第一节 现代杀伤性枪弹弹药简介530
二、破片(弹片)532
三、影响致伤效应的物理因素535
第二节 弹头和破片所致直接损伤效应537
一、致伤方式538
二、投射物对肢体的直接损伤539
三、投射物对各脏器的直接损伤543
一、致伤机制545
第三节 弹头破片所致间接损伤效应545
二、各部位间接损伤的基本规律和特点548
三、间接损伤的战伤资料调查552
五、机体内压力波的传递规律553
四、伤道外远隔部位损伤效应553
第一节 爆炸伤的特点557
第七章 爆炸性武器伤病理学557
一、地雷的历史558
第二节 地雷伤及其病理变化558
二、地雷的特点和在战争中的应用559
三、世界上地雷分布560
四、地雷的结构和种类561
五、地雷损伤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562
一、燃料空气炸弹的原理和发展简史564
第三节 燃料空气炸弹伤564
三、燃料空气炸弹爆炸的特点566
二、燃料空气炸弹的结构性能566
四、燃料空气炸弹的致伤机制及伤情特点567
五、燃料空气炸弹伤的防护569
二、集束炸弹结构和原理570
一、概述570
第四节 集束炸弹伤570
三、集束炸弹杀伤效应和伤类伤情特点571
二、菠萝弹伤情特点572
一、菠萝弹结构特点572
第五节 菠萝弹伤572
二、炸药爆炸伤类伤情特点573
一、炸药爆炸致伤机制573
第六节 炸药爆炸伤573
三、炸药爆炸致人体不同部位损伤的早期组织学所见574
一、残愈后表现575
第七节 破片伤残愈特点575
四、炸药爆炸伤情发生规律575
二、致残愈原因576
第一节 冷兵器的概述578
第八章 冷兵器伤病理学578
第三节 冷兵器损伤的分类和病理形态特征579
第二节 冷兵器的特点579
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冷兵器伤及其特点580
二、激光武器587
一、激光特性及种类587
第四篇 高新技术武器损伤病理学587
第九章 激光武器损伤病理变化587
第一节 激光与激光武器587
一、视觉器官中屈光系统对激光的聚焦作用588
第二节 激光致盲的生物学基础588
三、激光武器的构成588
四、激光武器的特点588
五、激光致盲武器588
四、可见激光能引起闪光盲589
三、不同发射方式激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损伤589
二、不同波长激光可造成不同眼组织损伤589
四、照射时间590
三、瞳孔大小590
第三节 激光致盲的影响因素590
一、眼组织对激光的透射与吸收特性590
二、视网膜光斑大小590
四、中远红外激光对眼的损伤591
三、近红外激光对眼的损伤591
五、激光照射部位与视网膜色素591
第四节 激光眼损伤效应591
一、紫外激光对眼的损伤591
二、可见激光对眼的损伤591
六、激光引起的慢性损伤592
五、激光意外眼损伤的病例分析592
一、紫外激光眼损伤的病理变化593
第五节 激光眼损伤病理学593
二、可见和近红外激光眼损伤的病理变化594
三、中红外与远红外激光眼损伤的病理变化595
五、激光眼损伤中的视网膜细胞凋亡与bFGF的作用596
四、激光致视网膜中自由基形成的机制596
二、高功率微波的发展简史598
一、高功率微波的概念598
第十章 高功率微波武器损伤病理变化598
第一节 高功率微波概述598
三、高功率微波源的研究进展599
二、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特点600
一、高功率微波武器的概念600
第二节 高功率微波武器概述600
三、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类型601
五、高功率微波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602
四、高功率微波武器的作用原理602
六、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研究进展604
二、微波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现状605
一、有关高功率微波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的几个概念605
第三节 高功率微波辐射的生物效应研究605
四、关于人体对高功率微波吸收率的基本模型606
三、高功率微波武器的致伤效应606
一、主要进展607
第四节 高功率脉冲微波辐射损伤效应及其病理变化607
二、高功率微波对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609
五、高功率脉冲式微波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610
四、高功率脉冲式微波对激素的影响610
三、高功率脉冲式微波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610
一、高功率连续微波的致死效应611
第五节 高功率连续微波损伤效应及其病理变化611
二、高功率微波的损伤效应613
三、高功率连续波微波辐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特点616
四、高功率微波损伤的靶器官及死亡原因618
五、NO/NOS与高功率微波损伤619
六、原癌基因c-fos与高功率微波脑损伤620
八、高功率微波损伤机制探讨621
七、热休克蛋白与高功率微波损伤621
一、电磁脉冲武器发展状况624
第一节 电磁脉冲武器概述624
第十一章 电磁脉冲武器损伤及其病理变化624
二、电磁脉冲模拟实验技术625
一、电磁脉冲模拟方式625
二、电磁脉冲弹的基本原理625
第二节 电磁脉冲模拟器简介625
一、概述626
第三节 生物学效应626
三、国外电磁脉冲模拟器简介626
二、电磁脉冲所致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现状627
二、次声武器638
一、超声武器638
第十二章 次声武器损伤及其病理变化638
第一节 声学武器的分类和基本损伤效应638
四、强声惊吓武器639
三、噪声致昏武器639
一、次声的性质及其来源640
第二节 次声的产生及生理和病理作用640
二、次声对人体作用的宏观效应641
四、次声对神经系统的效应642
三、次声对红细胞及酶的效应642
五、次声对听觉系统的效应644
九、结论646
八、次声对肝的效应646
六、次声对心脏的效应646
七、次声对肺的效应646
一、铀——重要的核工业原料649
第一节 贫铀与贫铀武器概述649
第十三章 贫铀武器损伤及其病理变化649
二、铀的富集及其副产物——贫铀650
三、贫铀的军事应用——贫铀武器651
一、贫铀武器的战争使用及其后果652
第二节 贫铀武器的危害652
二、贫铀武器危害655
一、急性铀中毒时肾脏的病理变化658
第三节 铀中毒的病理变化658
二、慢性铀中毒时肾脏病理变化659
三、铀中毒的肝脏病理变化660
四、铀中毒的血液病理变化661
第四节 结语662
二、非致命防暴武器的性能和特点669
一、非致命防暴武器的概念669
第五篇 警用非致命武器损伤和军事法医病理学669
第十四章 非致命防暴武器损伤病理变化669
第一节 概述669
一、防暴手榴弹672
第二节 防暴武器类型672
三、40mm榴弹发射器及其防暴弹673
二、防暴枪榴弹673
七、多口径防暴枪系统674
六、信号枪防暴弹药674
四、37/38mm防暴霰弹枪及其弹药674
五、12号防暴霰弹枪及防暴弹674
九、车载、机载防暴武器及弹药675
八、单人使用的防暴药剂喷射器和声响发生器675
十、强光防暴装置676
一、橡皮弹所致损伤677
第三节 几种防暴武器损伤的病理变化677
二、声波弹伤678
三、闪光弹伤(“闪光盲”)679
四、刺激性毒剂所致损伤681
一、防弹衣的种类和结构684
第四节 防弹衣损伤684
二、防弹衣的防护效果和引发的医学问题685
三、防弹衣直接和间接损伤的病理变化686
第二节 死亡学688
第一节 概述688
第十五章 军事法医病理学688
一、脑死亡689
二、死亡过程691
三、死亡分析692
一、尸体现象693
第三节 尸体现象与死亡时间的推断693
二、死亡时间的推断700
一、形成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因素703
第四节 机械性损伤病理变化703
二、机械性损伤的分类704
三、机械性损伤的死因分析709
四、机械性损伤的时间推断711
五、致伤物的推断713
六、机械性损伤案件性质判定714
一、烧伤(死)716
第五节 特殊环境伤病的法医学鉴定716
二、冻伤(死)718
三、电击伤720
四、雷击伤724
一、急死概述726
第六节 青壮年急死综合征726
二、青壮年急死综合征727
一、失重的基本概念733
第一节 失重研究的基本概念733
第六篇 特殊军事环境与军事作业伤害病理学733
第十六章 航天医学病理学733
二、失重生理的研究方法734
三、失重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机制735
四、生理系统的适应和再适应过程737
二、航天运动病的病程738
一、航天运动病的发病率738
第二节 航天运动病738
四、航天运动病的危害739
三、航天运动病的特点739
五、发病机制740
六、航天运动病的防护和治疗742
一、航天血淤症743
第三节 血循环系统紊乱743
二、心血管功能失调748
三、失重血循环紊乱的防护措施751
一、航天性肌萎缩的表现753
第四节 航天性肌萎缩753
三、肌萎缩对航天员的影响757
二、航天性肌萎缩的机制757
四、防护措施758
一、航天性骨质疏松的表现759
第五节 航天性骨质疏松759
二、骨质脱钙的机制及危害761
三、防护措施762
一、航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63
第六节 免疫功能降低763
二、免疫功能变化的机制767
三、免疫系统变化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768
四、防护措施768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769
第七节 胸-背向超重的病理变化769
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770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771
第八节 冲击损伤772
四、其他脏器的变化772
一、整体减速冲击损伤773
二、弹射跳伞冲击损伤777
第九节 火箭推进剂损伤病理变化778
一、概述779
二、肼类燃料的毒性损伤及其病理变化780
三、四氧化二氮的毒性损伤及其病理变化783
四、冲击伤与火箭推进剂中毒复合伤的伤情特点和病理变化785
一、急性高空缺氧时脑损伤792
第一节 低压缺氧环境792
第十七章 航空医学病理学792
二、低压缺氧对心脏的影响801
三、低压缺氧对肺脏的影响802
四、低压缺氧对胃脏的影响813
第二节 高空高速飞行的耳气压损伤817
第三节 变压性眩晕818
三、飞行后血小板聚集电镜分型和分级819
二、飞行员PAgC的定值819
第四节 飞行应激819
一、血小板和血小板聚集堆(PAgC)电镜分型819
四、应激反应与血小板释放反应820
一、+Gz引起肺脏的形态学改变822
第五节 加速度负荷822
二、高持续+Gz作用(至心电拉平)下大鼠和家兔机体某些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改变825
四、+Gz作用下大鼠线粒体和胞浆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比较826
三、+Gz对大鼠脑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826
二、调查的各个阶段828
一、飞行事故调查的组织828
第六节 飞行事故调查828
三、大规模空难事故调查829
四、飞行事故损伤形式分析834
五、环境因素资料分析838
六、原有的疾病839
七、实验室试验及其结果的解释841
一、概述845
第一节 高气压、潜水病理学845
第十八章 航海医学病理学845
二、潜水减压病846
三、我国在潜水减压病研究中的新进展850
第二节 高压氧作用与氧中毒病理学852
二、高压氧对机体的毒性作用853
一、高压氧对机体的生物生理作用853
三、氧中毒854
四、高压氧作用及氧中毒近年来的研究进展855
一、舰艇有害气体的生物作用及其病理变化859
第三节 舰艇毒理病理学859
二、舰艇磁场对机体影响及其病理学变化863
三、电离辐射损伤的病理变化866
第四节 海水浸泡伤病理学868
一、海水浸泡肢体伤870
二、海水浸泡胸部开放伤871
三、海水浸泡腹部开放伤875
四、海水浸泡烧伤881
五、海水浸泡创伤性脑水肿882
二、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887
一、高原的概念及地区分布887
第十九章 高原医学病理学887
第一节 高原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887
一、历代对高原病的认识889
第二节 高原病的发展简史889
二、近代对高原病的研究890
一、高原反应891
第三节 高原病的分型及诊断891
四、高原心脏病892
三、急性高原肺水肿892
二、高原昏迷(高原脑水肿)892
第四节 高原病的病理变化893
七、混合型高原病893
五、高原血压异常893
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893
一、心脏的病理改变894
二、肺脏的病理改变898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902
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骨髓象和病理学改变905
五、高原病其他脏器的改变908
第五节 高原疾病对军事行动的影响910
六、高原病与血栓形成910
一、预防911
第六节 高原病的防治工作911
第七节 高原战创伤病理生理变化及救治问题912
三、治疗912
二、高原上总的救护原则912
一、高原地区战创伤的类型及伤因913
二、高原战创伤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914
三、高原环境对创伤修复的影响916
四、高原战创伤的救治问题919
一、高原地区病理常规制片技术的探讨921
第八节 高原地区常用病理制片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改进与探讨921
二、高原地区石蜡快速切片诊断实践的体会922
一、冷伤概念与平战时发生情况924
第一节 概述924
第二十章 寒区冷损伤病理学924
二、冷伤的致病因素与危险因素925
四、“三北”寒带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冷损伤926
三、冷伤的地域分布926
五、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冷损伤929
六、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冷损伤930
第二节 全身性寒冷损伤——冻僵931
一、冻结性冷伤—冻伤932
第三节 局部寒冷损伤——冻伤932
二、非冻结性冷伤942
第四节 高原冻伤943
一、流行性出血热945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945
第二十一章 热带丛林医学病理学945
三、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948
二、汉坦病毒肺型综合征948
四、黄热病950
五、狂犬病951
六、诺瓦克病毒和诺瓦克样病毒腹泻952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953
八、新疆出血热955
九、森林脑炎956
十、夸赛纳森林病957
十一、埃博拉出血热958
十三、HTLV-I相关性髓质病及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HAM/TSP)959
十二、基孔肯雅热959
一、鼠疫960
第二节 细菌性、螺旋体性疾病960
二、兔热病961
三、麻风962
四、钩端螺旋体病963
五、蜱传回归热965
六、莱姆病967
八、雅司病968
七、品他病968
一、肺吸虫病969
第三节 寄生虫性疾病969
二、疟疾971
三、利什曼病974
四、弓形体病978
五、细粒棘球蚴病980
六、泡状棘球蚴病981
七、锥虫病982
八、巴贝西虫病983
九、血吸虫病984
十、龙线虫病987
十一、类圆线虫病988
十二、广州管圆线虫病989
一、恙虫病990
第四节 立克次体病990
二、Q热991
三、落矶山斑点热992
四、埃利希体病993
第五节 真菌病994
五、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994
一、着色真菌病995
二、孢子丝菌病996
三、足菌肿997
四、隐球菌病998
一、蝎螫伤1000
第六节 热带丛林常见动物螫伤、咬伤1000
五、组织胞浆菌病1000
二、毒蛛螫伤1001
三、毒蛇咬伤1002
五、蚁螫伤1003
四、毒蜂及蜂类螫伤1003
一、毒蕈中毒1004
第七节 热带丛林常见有毒植物中毒1004
六、其他动物咬伤1004
二、木薯中毒1005
第八节 急性热疾患1006
四、菠萝过敏症1006
三、荔枝病1006
一、热射病病理变化1007
二、热休克蛋白在热损伤中的作用1008
第一节 概述1014
第二十二章 热暴露损伤病理学1014
二、中枢神经系统1015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1015
第二节 过热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1015
四、循环系统1016
三、消化系统1016
六、内分泌系统1017
五、血液系统1017
第三节 过热引起生化与免疫功能的改变1018
八、其他1018
七、泌尿系统1018
第四节 热暴露对心、肺、肾、小肠、肝脏等超微结构的影响1019
第六节 热应激与热休克蛋白1020
第五节 高温环境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020
第一节 沙漠戈壁在我国的地域分布1022
第二十三章 沙漠戈壁地域伤病病理变化1022
第二节 沙漠戈壁地域常见疾病及病理变化1029
一、克山病1029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1030
三、大骨节病1031
五、棘球蚴病1032
四、地方性氟中毒1032
一、概述1033
第三节 沙漠戈壁地域创-冻复合伤病理变化1033
二、创-冻复合伤的病理变化1034
三、创-冻复合伤后血管损伤及血液指标动态变化1037
四、创-冻复合伤的修复愈合1040
五、创-冻复合伤的防治1043
一、概述1044
第四节 沙漠戈壁地域烧-冻复合伤病理变化1044
二、烧-冻复合伤的伤情分类1045
三、烧-冻复合伤局部病理学改变1047
四、内脏器官损伤的基本病变1048
五、血液指标动态变化1050
一、声音的基本特性1054
第一节 基本概念1054
第二十四章 噪声病理学1054
三、噪声的特点1055
二、噪声的定义及分类1055
一、特异性噪声病——听觉器官损伤1056
第三节 噪声对机体的影响1056
第二节 军事噪声1056
一、军事噪声的一般特性1056
二、军事噪声评价的基本原则1056
二、噪声对机体其它系统的影响1059
三、次声武器的可能性1061
二、次声对机体的影响1061
第四节 次声对机体的影响1061
一、基本概念1061
一、定义1063
第二节 振动的基础知识1063
第二十五章 振动伤病理学1063
第一节 概述1063
三、振动的物理概念1064
二、分类1064
五、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1065
四、受到振动影响的主要作业1065
一、概述1067
第三节 局部振动病1067
二、发病机制1068
三、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1069
四、振动病的临床分型和病程分期1075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1076
六、振动病的防治原则1078
一、全身振动的定义及其描述1081
第四节 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1081
二、人体对全身振动的传播和主观感觉1082
第一节 军事训练医学的基本概念1086
第二十六章 军事训练伤病理学1086
二、研究特点1087
一、研究内容1087
第二节 军事训练伤病理学1087
三、常见的军事训练伤病理1088
四、军事训练伤病理学研究工作的展望1098
一、静电场和稳恒磁场1100
第一节 电磁学基本物理基础1100
第二十七章 电磁波损伤病理学(电磁波与电磁波生物效应)1100
二、电介质和磁介质1106
三、电磁场和电磁波1109
第二节 静电场与人体静电1112
一、静电产生机制1113
二、人体带电方式1114
三、静电场的测量1115
四、静电防护1117
五、静电场生物效应与临床应用1118
一、微波基本理论1119
第三节 微波的基础理论与医学应用1119
二、微波生物效应1126
三、微波的热效应1129
五、微波用于治疗恶性肿瘤1130
四、微波的非热效应1130
六、分米波和毫米波的医学应用1132
七、微波电磁场的防护1133
一、平战时机体可接触到的电磁波1135
第四节 电磁波的生物效应1135
二、瞬间电磁脉冲1138
三、电磁波生物效应1141
四、电磁波生物效应机制1152
二、毒理学发展过程1163
一、毒理学概述1163
第二十八章 毒理病理学1163
第一节 概论1163
三、毒理病理学与其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1164
二、毒物的分类1165
一、毒物1165
第二节 毒理学中的基本概念1165
三、毒物的毒性及其分级1166
四、毒物的毒性作用1167
五、毒物的中毒量和致死量1168
一、组织病理学基础1169
第三节 毒理病理学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1169
二、毒理病理学研究方法1172
一、胃肠1175
第四节 中毒机体的病理变化1175
五、肺1176
四、心1176
二、肝1176
三、肾1176
六、中枢神经系统1177
第二节 坑道的特点1178
第一节 概述1178
第二十九章 坑道作业伤病病理变化1178
一、上呼吸道感染1179
第三节 坑道内常见病的病理学改变1179
二、下呼吸道感染1180
三、支气管哮喘1181
四、细菌性痢疾1182
六、皮炎湿疹类皮肤病1183
五、骨关节炎1183
一、能量和蛋白质缺乏的临床分类1186
第二节 能量和蛋白质缺乏与过剩1186
第三十章 营养障碍病理学1186
第一节 概论1186
二、能量和蛋白质缺乏的病理变化1187
三、能量与蛋白质过剩及其病理变化1188
二、钾的缺乏与过量1189
一、钠的缺乏与过量1189
第三节 矿物盐的缺乏和过量1189
三、钙的缺乏与过量1190
第四节 微量元素的缺乏与过量1191
五、磷的缺乏与过量1191
四、镁的缺乏与过量1191
二、铜的缺乏与过量1192
一、铁的缺乏与过量1192
三、锌的缺乏与过量1193
四、碘的缺乏与过量1194
第五节 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1195
五、硒的缺乏与过量1195
二、维生素D的缺乏与过量1196
一、维生素A的缺乏与过量1196
三、核黄素的缺乏与过量1197
四、叶酸的缺乏与过量1198
一、烧伤的致伤因素分类1203
第一节 烧伤的致伤因素1203
第七篇 创(烧)伤及其修复病理学1203
第三十一章 烧伤的病理形态变化1203
二、热能对局部组织和全身的损害1204
二、Ⅱ度烧伤1205
一、Ⅰ度烧伤1205
第二节 烧伤深度的划分及各度的病理变化1205
三、Ⅲ度烧伤1207
第三节 烧伤创面感染的基础与病变1208
二、葡萄球菌性创面感染病变1209
一、绿脓杆菌性创面感染病变1209
一、上呼吸道病变1210
第四节 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1210
三、真菌性创面感染病变1210
四、病毒性创面感染病变1210
五、厌氧菌性创面感染病变1210
二、气管及支气管树病变1211
三、肺实质的病变1212
四、烧伤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217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1218
一、心脏的病变1219
一、消化管的病变1226
第六节 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1226
二、血管的病变1226
二、肝脏的病变1228
四、胰腺的病变1233
三、胆囊的病变1233
一、肾脏的病理变化1236
第七节 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1236
二、烧伤后肾功能不全1241
一、睾丸的病变1244
第八节 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1244
三、前列腺的病变1246
二、附睾的病变1246
一、骨髓与周围血液的改变1247
第九节 淋巴、造血系统的病理变化1247
四、卵巢的病变1247
三、淋巴结的病变1249
二、胸腺的病变1249
四、脾脏的病变1250
一、脑垂体的病变1252
第十节 内分泌系统的病理变化1252
二、肾上腺的病变1253
三、甲状腺的病变1256
一、脑的病变1258
第十一节 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1258
二、周围神经的病变1260
一、致伤因素及致伤机制1261
第十二节 吸入性损伤1261
二、呼吸道及肺实质的病理变化1262
三、肺外器官的形态变化1272
二、烧伤内毒素血症内脏的病理变化1274
一、内毒素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特性1274
第十三节 烧伤内毒素血症的病理变化1274
二、战时和平时复合伤的发生情况1280
三、伤类和伤情1280
第三十二章 复合伤病理学1280
第一节 概述1280
一、定义1280
一、放射复合伤的发生情况1281
第二节 放射复合伤病理变化1281
二、放射损伤与其他伤害的复合效应1282
三、重要病理过程的复合效应1289
五、轻重致伤因素的致伤顺序和时间间隔对复合效应的影响1290
四、复合效应在病程不同阶段的表现1290
六、创伤、烧伤局部变化和创伤愈合1291
七、放射性污染复合伤1292
第三节 烧冲复合伤病理学1293
一、烧冲复合伤病理变化的几个特点1294
二、几个重要脏器病理变化1295
二、MODS病因及发病机制1305
一、名称概念的演变1305
第三十三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学1305
第一节 概念1305
第二节 MODS的病理形态改变1306
一、肺1307
二、肾脏1316
三、肝脏1317
五、心肌1321
四、胃肠1321
六、脑1322
七、免疫器官1324
第三节 MODS临床诊断与治疗1327
第二节 创伤修复基本病理过程1328
第一节 概述1328
第三十四章 创伤修复病理学1328
一、创伤修复的基础——再生1329
二、肉芽组织的形成及其意义1331
三、创伤愈合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1333
四、创伤修复愈合的类型1336
五、皮肤创伤的愈合障碍1337
一、热力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1340
第三节 不同类型创伤的修复愈合病理1340
二、电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1343
三、核爆炸光辐射烧伤创面修复病理1345
四、化学性皮肤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1348
五、皮肤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创伤伤口修复愈合病理1354
六、激光损伤的修复愈合病理1365
七、冻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1368
八、高原环境中创伤修复愈合病理1370
九、海水浸泡伤口修复愈合病理1373
十、糖尿病性下肢溃疡创面的修复愈合病理1375
十一、血循环障碍性肢体溃疡创面修复愈合病理1376
一、成纤维细胞1378
第四节 创伤修复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及其作用1378
二、巨噬细胞1388
三、血小板1391
四、肥大细胞及其分泌的化学介质和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1394
五、白细胞1398
六、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淋巴因子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1401
一、胶原与创伤修复1406
第五节 基质成分及其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1406
二、结构性糖蛋白与创伤修复1407
三、蛋白聚糖与创伤修复1409
第六节 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及其调控1410
二、创伤愈合中毛细血管长消规律1411
一、创伤愈合病变规律1411
三、血管内皮对创伤修复的影响1412
四、内皮衍生收缩因子—内皮素对组织创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1413
五、血管再生的调控1414
一、自由基的概念1421
第七节 自由基与创伤愈合1421
六、结语1421
三、自由基与创伤愈合1422
二、自由基反应与产生1422
一、概述1425
第八节 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1425
二、细胞凋亡在单纯伤口愈合中的发生规律和意义1426
三、细胞凋亡在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的发生规律及其在辐射延迟伤口愈合中的作用1427
五、创伤愈合其他过程中的细胞凋亡1430
四、难愈创面细胞凋亡与愈合延迟机理1430
六、创伤愈合中细胞凋亡的调控因素1431
一、神经组织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1433
第九节 几种内脏器官和组织的创伤修复1433
七、研究创伤愈合中细胞凋亡的意义1433
二、肌组织的创伤修复1434
三、肝组织的创伤(损伤)修复1437
五、消化道粘膜的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1438
四、肾组织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1438
六、呼吸道粘膜损伤后再生修复1439
七、骨髓造血组织损伤后再生修复1440
九、骨组织的创伤修复1441
八、淋巴组织损伤后再生修复1441
一、伤口愈合的基本病理过程1442
第十节 创伤修复研究的主要进展1442
七、病理状态下的创伤修复1443
六、瘢痕的形成与控制1443
二、细胞的基质成分与创伤修复1443
三、细胞成分与创伤修复1443
四、细胞因子与创伤修复1443
五、再上皮化过程1443
十一、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1444
十、创伤修复程度评价1444
八、组织坏死范围的判定方法与清创术的改进1444
九、组织替代物1444
一、实验动物等级的划分1451
第二节 不同等级实验动物对生物医学研究的影响1451
第八篇 军事医学实验动物及药物毒性病理学1451
第三十五章 实验动物在军事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451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在军事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1451
二、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感染对生物医学研究的干扰作用1452
一、防原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1456
第三节 军事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1456
二、防化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1460
三、防生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1463
第四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其在军事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465
一、狂犬病1468
第一节 实验动物常见的病毒性疾病1468
第三十六章 军事医学实验动物病理学1468
三、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1469
二、流行性出血热1469
四、猴B病毒感染1470
六、仙台病毒感染1471
五、鼠痘1471
七、小鼠肝炎病毒感染1472
九、猫泛白细胞减少症1473
八、兔病毒性出血症1473
十、犬瘟热1474
十二、传染性犬肝炎1475
十一、犬细小病毒感染1475
十三、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476
一、沙门菌病1477
第二节 实验动物常见的细菌性疾病1477
十四、猪瘟1477
二、巴氏杆菌病1478
三、结核病1479
五、布氏杆菌病1480
四、细菌性痢疾1480
六、泰泽菌病1481
一、弓形虫病1482
第三节 实验动物常见的寄生虫性疾病1482
七、支原体病1482
四、犬恶丝虫病1483
三、球虫病1483
二、脑胞内原虫病1483
五、犬钩虫病1484
二、药物毒性病理学的意义1486
一、药物毒性病理学的概念1486
第三十七章 药物毒性病理学1486
第一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的概念和意义1486
第二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的发展简史1487
一、药物毒性病理学评价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488
第三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488
二、药物毒性病理学评价和研究的基本要求1489
一、关于受试药物和动物的要求1490
第四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检查中涉及的基本问题1490
三、关于病理学检查中须分析的几个问题1491
二、关于实验设计中实际与理论的差别1491
五、关于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蓄积库及生物转化1492
四、关于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为诊断提供完整病理资料1492
六、关于诱癌试验的病理检查1493
二、实验动物的大体解剖和系统检查1494
一、病理检查的层次1494
第五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检查中的技术要求1494
三、取材要求1497
四、固定液的选择和固定要求1498
五、组织病理学检查中的若干问题1499
七、药物或毒物致靶器官损伤的基本病变和作用机制1502
六、超微结构损伤的基本形态变化1502
八、影响形态学观察的因素1504
一、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1505
第六节 药物毒性作用引起各脏器的病理学改变1505
九、病理诊断的鉴别1505
二、药物引起的肾脏损伤1509
三、药物引起的肺脏损伤1511
五、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损伤1512
四、药物引起的消化道损伤1512
七、药物引起的骨髓造血系统损伤1514
六、药物引起的免疫器官损伤1514
九、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1515
八、药物引起的肾上腺损伤1515
十、药物引起的骨和关节肌肉损伤1516
十三、药物引起的皮肤损伤1517
十二、药物引起的听觉损伤1517
十一、药物引起的眼球损伤1517
二、方法和原理1521
一、概述1521
第九篇 现代军事病理学技术1521
第三十八章 分子病理学技术1521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521
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操作示例(ABC法)1522
四、免疫组化染色的一般注意事项1523
一、概述1525
第二节 原位杂交技术1525
三、探针1526
二、基本原理1526
五、原位杂交的基本步骤1528
四、原位杂交的分类1528
八、原位杂交操作程序示例1530
七、原位杂交的应用1530
六、原位杂交应用注意事项1530
二、细胞凋亡的特征及检测手段1533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1533
第三节 细胞凋亡及检测方法1533
三、凋亡与其他类型的细胞死亡1534
四、细胞凋亡的基因和分子调控1535
五、细胞凋亡检测手段1538
六、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凋亡细胞法1541
七、细胞悬液DNA提取及凝胶电泳检测凋亡细胞的生化特征方法1543
第四节 原位PCR1545
一、概论1545
二、原位PCR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案1546
三、原位PCR方法分类1547
四、几种常用的原位PCR方法和设计方案1547
五、原位PCR基本步骤1549
六、原位PCR方法的选择1551
七、原位PCR操作注意事项1552
八、原位PCR存在的问题和结果分析1554
九、原位PCR的应用1554
十、原位PCR操作程序示例1555
一、概念1559
二、定量病理学基本程序1559
三、图像分析技术应用领域1559
第五节 定量病理技术1559
四、定量病理学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561
第一节 概述1563
一、形态计量学的语言1563
第三十九章 形态定量分析技术1563
二、体视学符号1565
一、组织切片1566
二、切片与组织结构的关系1566
第二节 基本原理1566
三、几何概率1568
四、随机切片1570
五、Delesse原理1570
第三节 样本及其抽样方法1571
一、多阶段抽样及多级抽样1571
二、无序及有序组织的抽样1574
三、样品容量的确定1576
四、样品制备及最终放大倍数的选择1579
第四节 测量工具1581
一、直尺1582
二、模板测试系统1585
三、相干模板测试系统1585
四、图像分析仪1595
第五节 图像测量及二维形态计量学参数1596
一、几种重要的点计数1596
二、特征物计数1599
三、面积和周长的测量1601
四、径长测量1601
五、由二维图像测量值导出的形态学参数1604
六、光密度测量1607
第六节 密度参数1609
一、体积密度测算1610
二、表面积密度测算1613
三、长度密度测算1616
四、平均曲率密度测算1617
五、粒子数密度测算1618
第七节 尺寸参数1626
一、粒子平均直径1626
二、粒子平均体积(?)1629
三、粒子平均表面积1635
四、屏障厚度1636
第八节 形状参数1639
一、表面积体积比1639
二、平均曲率1640
三、轴比1641
四、球度1641
五、三维形状因子1642
六、三维粒子凹面度概念及测算方法1643
第九节 分布参数1646
一、结构成分整体分布参数1646
二、粒子自身尺寸分布1648
第十节 器官(或组织)体积的测定和结构成分总量的推算1653
一、器官体积测定1653
第十一节 形态计量学研究与应用中需重视的几个问题1654
一、如何正确选择参数1654
二、结构成分总量的推算1654
二、重视测量装置的灵敏度1656
三、正确选择参照(包容)空间1658
四、样品单位如何确定1658
五、论文书写中的几个问题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