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6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207617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85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707页
- 主题词:工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6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6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提要1
一、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成因和主要特征1
总论1
二、粗放型增长的惯性趋势3
表总-2 2005年增长率超过20%的工业品4
附表表总-1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4
图总-3 “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5
附图图总-1 “十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5
图总-2 “十五”时期工业增加值与增长速度5
图总-4 “十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6
表总-3 受访者中认为未来5年公司最主要的销售增长点的国家所占比重6
表总-4 收入超过50亿美元的公司中认为未来5年公司最主要的销售增长点的国家受访者比重6
表总-5 认为所在公司未来5年将以下选项作为最重要行动的受访者比重7
表总-6 认为所在公司未来5年将以下选项作为最重要措施的受访者比重7
表总-7 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与印度的比较8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8
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进行全方位创新11
五、结论13
提要17
一、传统工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制约17
第一章 工业增长方式17
Ⅰ.综合篇17
二、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22
表1-1 2001~2005年中国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4
三、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25
四、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28
专栏1—1 中国专利申请及授权总况30
1一2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简析31
第二章 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33
提要33
表2-1 2000~2005年轻重工业增长速度和比例关系34
一、 “十五”时期工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和问题34
表2-3 2000~2005年我国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35
表2-2 “九五”和“十五”时期部分重化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比较35
表2-4 1990~2005年我国R D经费及其占GDP的比重39
表2-5 我国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R 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39
二、 “十一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任务40
2—1 2000年和2004年主要高新技术行业增长情况42
第三章 工业投资与宏观调控43
提要43
图3-1 1996~2004年工业投资的增长速度44
一、工业投资增长的态势和特点44
图3-2 2000~2005年工业投资的行业结构45
表3-1 工业投资的区域结构46
表3-2 2000~2004年工业投资效率46
表3-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情况47
表3-4 2004年城镇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48
图3-3 1997~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8
表3-5 1997~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用于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48
二、工业投资过快增长面临的矛盾和问题49
三、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提高投资效率的战略取向51
四、完善宏观调控的主要思路53
3—1 江苏“铁本事件”始末55
提要57
第四章 回顾与展望:能源供需关系及其影响57
一、“十五”期间能源供需关系及对能源工业的影响58
二、“十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关系紧张的原因60
图4-1 2000~2003年能源消耗强度61
图4-2 1985~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62
三、能源供需关系对能源政策及能源战略的影响63
四、“十一五”规划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新思路66
4—1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68
第五章 工业性土地利用与土地政策69
提要69
一、工业用地开发的经济分析70
二、“十五”时期我国工业性用地的规模和结构71
表5-2 2004年全国不同规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及其结构72
表5-1 2000~2004年我国城市数量及人口、面积72
表5-3 国外城市工业用地比例73
5—1 苏州模式土地利用的环境代价75
三、工业性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6
四、提高我国工业用地效率的政策建议77
5—2 上海市发布《上海产业用地指南》79
提要81
第六章 工业自主技术创新81
一、“十五”期间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82
表6-2 “十五”期间R D人员全时当量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变化83
表6-1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经费支出及R D支出所占比重83
表6-3 “十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情况84
表6-5 2000~2004年产学研占R D人员全时当量及经费支出比重86
表6-4 2000~2004年全国科技经费筹集来源86
二、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效果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87
图6-1 2001~2005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数量和成交额87
表6-6 2004年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实施情况88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机遇与对策90
6—1 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92
6—2 “十一五”规划我国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92
第七章 我国的工业消费品市场95
提要95
一、“十五”时期我国工业消费品市场的总体态势和主要特点96
二、“十五”时期我国工业消费品需求不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97
表7-1 1998~2005年投资与消费增长率对比98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消费品市场的机遇和潜力100
图7-1 人类消费阶段的U形曲线101
四、“十一五”时期扩大我国工业消费品需求的思考和对策103
表7-2 2004年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概览105
五、几点结论107
7—1 消费者不满意怎么办?107
第八章 工业管理体制与企业改革111
提要111
一、“十五”期间工业管理体制与企业改革的成就112
二、“十一五”期间的工业管理体制与企业改革展望117
三、推进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改革的若干措施120
8—1 山东省深化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和方式124
提要127
第九章 竞争秩序与竞争环境的优化127
一、“十五”期间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的变化128
二、“十一五”期间优化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的方向和难点132
9—1 新一轮的烟草地方保护正在形成133
表9-1 外商并购我国企业的典型案例135
表9-2 “十五”期间出台的部分行业自律公约的限制竞争条款(举例)137
三、“十一五”期间优化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的思路与措施138
提要141
第十章 就业与劳动者权益保障141
一、“十五”期间中国就业形势的主要特点142
表10-1 2000~2004年不同产业就业人数变动趋势142
图10-1 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变动趋势143
二、劳动者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146
三、引发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的原因150
四、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154
10—1 深圳严查欠薪 一年追讨2.9亿血汗钱156
第十一章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157
提要157
一、“十五”期间几个重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状况158
表11-1 1981~2000年我国服务业需求结构的变动160
二、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160
表11-2 我国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及其中间需求占服务业中间需求的比重162
表11-3 2000年我国各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163
三、促进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基本路径与对策建议164
11—1 上海发达的生产者服务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支撑作用166
提要167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167
表12-1 1998~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COD排放量及氨氮排放量的变化168
一、“十五”期间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情况168
表12-2 1998~2005年全国废水中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169
表12-3 1998~2005年全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169
表12-4 1998~200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170
二、阻碍我国“十五”工业污染防治目标实现的主要原因171
三、实现“十一五”工业污染防治目标的对策措施173
12—2 我国部分行业“十五”计划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176
12—1 黄河水污染,使1.6亿人深受其害176
第十三章 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外部环境的变化179
提要179
一、“十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增长与结构变化179
表13-1 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180
表13-2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出口比重及增长率181
表13-3 部分商品进口额的变化181
表13-4 2001~2005年我国外贸主体结构的变化182
表13-5 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183
二、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外部环境的变化184
表13-6 2005年国际市场部分原材料及原油价格的变化185
三、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路与对策188
13—1 我国活性炭企业成功应对美反倾销191
13—2 中美贸易摩擦的表象与根源192
一、“十五”期间采掘业发展情况197
提要197
Ⅱ.产业篇第十四章 采掘业197
表14-2 2001~2005年我国重要的采掘业产品进口量的变化198
表14-1 2000~2005年我国重要的采掘业产品产量198
图14-1 2001~2005年我国采掘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199
表14-3 2001~2005年我国采掘业细分行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变化200
图14-2 2001~2004年我国采掘业外商投资企业变化情况200
表14-4 2001~2005年我国采掘业各细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201
表14-5 2001~2005年我国采掘业单位固定资产产出变化情况202
二、“十五”期间采掘业存在的问题202
表14-6 2001~2005年我国采掘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情况203
三、“十一五”时期采掘业展望205
14—1 鞍山将“砍掉”70~80个小矿206
第十五章 钢铁工业209
提要209
表15-1 1995年以来我国主要钢铁产品的增长趋势210
一、“十五”期间钢铁工业发展的态势和特点210
图15-1 2000~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211
表15-2 我国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状况212
表15-3 1995~2004年中国钢铁工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13
表15-4 2000年以来钢铁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变化趋势213
图15-2 1995~2005年我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的增长态势215
二、“十五”期间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16
表15-5 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工序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217
表15-6 2000~2005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及进口依存度的变化218
三、“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展望及政策建议219
15—1 2005年我国钢铁技术装备八大亮点222
15—2 2005年我国钢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之“最”223
提要225
一、“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成就225
第十六章 纺织工业225
表16-1 2001~2005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26
表16-2 2001~2005年我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平均余额变化226
表16-3 2001~2005年纺织工业大类产品产量227
表16-4 2000~2004年我国化纤工业产能变化227
表16-5 2001~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变迁228
二、我国纺织工业存在的问题230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33
四、“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236
16—1 图际贸易中的主要非关税壁垒239
16—2 CSC9000T启动意义深远240
第十七章 化学工业241
一、“十五”期间化学工业的发展241
提要241
图17-1 2000~2005年化学工业资产和销售收入情况242
表17-1 2000、2005年主要化工产品产量242
图17-2 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243
表17-2 化学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情况245
表17-3 化学工业大中型企业的比重变化情况245
图17-3 2000~2005年化学工业利润情况246
表17-4 2000~2004年化学工业经济效益指标246
表17-5 2004年化学工业的地区分布情况247
图17-4 1994~2004年化工产品的进出口情况248
二、化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249
表17-6 2005年化学工业分行业进出口情况249
三、“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发展展望252
17—1 “十一五”期间化学工业限制、淘汰和重点开发的产品、工艺和技术253
四、促进化学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的措施254
17—2 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循环经济建设256
提要259
第十八章 石化工业259
一、石化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260
表18-1 2005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260
表18-2 2005年全国石油化工主要产品产量261
二、石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政府举措262
表18-3 我国现有聚酯产能按区域分布情况263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增长方式的转变265
表18-4 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炼油厂平均规模266
四、“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发展展望268
18—1 中石化:100亿元的大“红色”271
18—2 中外石化巨头效益差距仍大272
提要273
第十九章 机械工业273
一、“十五”期间机械工业的高速增长274
表19-1 机械工业“十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274
表19-2 2001~2005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增长情况275
表19-3 2000、2004年重型大型装备产品的产量增长情况275
表19-4 2001~2004年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76
二、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77
表19-5 2004年机械企业效益情况的国际比较278
表19-6 2001~2005年中国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水平279
表19-7 机床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280
三、发展的制约瓶颈和转变增长方式的路径分析282
四、机械工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路285
19—1 磁悬浮设备国内制造287
一、汽车工业“十五”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289
第二十章 汽车工业289
提要289
二、汽车工业“十一五”期间有待解决的问题295
表20-1 2010~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石油消耗量预测297
三、“十一五”期间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措施299
20—1 美国政府支持燃料电池业的发展304
提要307
一、“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307
第二十一章 电子信息产业307
图21-1 “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与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比较308
图21-2 “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及增长情况309
图21-3 2000~2004年电子类发明专利授予情况310
二、“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311
表21-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份额312
图21-4 国有(含国有控股)企业与“三资”企业研发资源与产出占行业份额比较313
表21-2 电子信息产业的R D经费支出与研发强度313
表21-3 部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R D经费占增加值的比例313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314
四、“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318
表21-4 2000~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中“三资”企业与国有(含控股)企业研发强度318
21—1 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产业化前景广阔321
第二十二章 医药工业323
提要323
一、“十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24
表22-1 2001~200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及增长情况324
二、“十五”时期我国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326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328
四、“十一五”时期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331
22—1 什么阻碍了中药现代化333
22—2 医药工业外资利用现状335
一、“十五”时期我国家电业取得的成就337
提要337
第二十三章 家电业337
表23-1 2000~2005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的增长情况338
表23-2 近年来我国部分家电企业的主要创新产品339
表23-3 2000~2005年我国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出口量340
二、我国家电业未来发展面临的困境341
表23-4 2005年1~9月冰箱销售量排名前10位的品牌343
三、我国家电业未来增长方式的转变344
23—1 海信造出“中国芯”347
23—2 环保指令推动我家电产业升级348
提要349
第二十四章 轻工业349
表24-1 2000~2005年轻工业产值、利税及出口额增长速度350
一、“十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主要态势350
表24-2 2001~2005年轻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占全球产量的比重350
二、“十五”期间轻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352
表24-3 2001~2005年消费品市场600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354
三、“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的战略转变356
24—1 意大利发难,中国鞋遭有毒调查360
提要363
第二十五章 建材工业363
一、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情况363
图25-1 1991~2004年我国主要建材产品年增长率变化364
表25-1 不同五年计划时期我国主要建材产品的增长情况365
图25-2 1978~2004年我国主要建材产品产量365
表25-2 2003~2004年新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366
表25-3 2003~2005年水泥及水泥熟料的进出口量367
表25-4 2004、2005年玻璃出口情况368
表25-5 2003、2004年建筑卫生陶瓷出口情况368
二、建筑材料工业增长方式中的问题369
表25-6 2003、2004年水泥、陶瓷出口占产量的比例369
图25-3 2003~2005年水泥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370
表25-7 2004年各种工艺水泥产量的比例371
表25-8 2004年大中小型水泥企业产量372
表25-9 建材行业企业结构变化情况(参照非金属矿采选及其制品业)373
表25-10 1990~2001年水泥、玻璃制造行业能耗变化情况374
三、建筑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374
25—1 经济欠发达地区窑业整治的障碍377
25—2 “包税制”助长毁田烧砖378
Ⅲ.地区篇第二十六章 地区工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383
一、“十五”时期地区工业发展的成效383
提要383
表26-1 2000~2004年各地区工业发展主要指标385
表26-2 2000~2004年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情况386
二、“十五”时期地区工业发展的新态势386
图26-1 1980~2004年中国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的变化387
表26-3 2000~2004年主要工业产品的地理集中指数387
表26-4 1995~2004年中国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389
表26-5 2005年中国主要地区和城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391
三、当前地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391
表26-6 2000~2004年各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及相对水平392
表26-8 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税负393
表26-7 2000~2004年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布393
四、未来地区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394
26—1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价格比较396
第二十七章 东部地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399
提要399
一、“十五”时期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特点399
图27-2 2000~2005年东部地区工业平均增速(现价)400
图27-1 2000~2005年东部工业增长率与其他地区比较400
图27-4 “十五”时期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轨迹(可比价)401
图27-3 2005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401
图27-5 东部地区工业重型化趋势402
表27-1 2000~2005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变化403
图27-6 东部地区R D经费支出占全国份额的变化404
表27-2 2000~2004年全国各地区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404
表27-3 2000~2005年各区域工业增加值及其占全国份额的变化405
二、东部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05
表27-4 2005年东部地区能源、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对比406
表27-5 东部地区工业“三废”及污染损失情况407
表27-6 2003~2004年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占用情况408
三、“十一五”时期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409
27—1 长三角发展方式该转弯了412
提要415
第二十八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和措施415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416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产业振兴的任务418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途径和政策422
28—1 东北三省“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424
提要425
第二十九章 中部地区崛起与工业化战略425
表29-1 2000、2004年全国各地区GDP分布状态426
一、“十五”时期中部地区工业发展描述426
图29-1 “十五”期间河南、安徽和全国GDP增长状况427
表29-2 2000、2004年中部六省生产总值及占全国比重427
表29-3 2004年各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统计数据与普查数据428
图29-2 2001、2005年全国及中部六省工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428
二、探寻中部崛起中的突出问题429
表29-4 2004年各省农村劳动力相关数据433
表29-5 2005年各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状况434
三、促进中部崛起的方向435
四、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选择438
29—1 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崛起441
第三十章 西部工业化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443
提要443
表30-2 东、中、西三大地带基础设施增长状况对比444
表30-1 1998~2003年东、中、西三大地带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各自地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444
一、“十五”期间西部工业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444
图30-1 1998~2004年西部工业增加值占西部GDP和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445
表30-4 西部采掘工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百分比446
表30-3 “十五”期间三大地带采掘工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百分比及变化446
表30-5 2000、200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百分比447
表30-6 2000、2004年三大地带工业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百分比447
二、“十一五”期间西部工业发展方向448
表30-7 2000~2004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百分比448
三、加快西部工业化的政策措施453
30—1 走出煤电怪圈——“十一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55
提要459
Ⅳ.企业篇第三十一章 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459
一、“十五”时期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460
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64
三、未来五年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466
四、“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468
31—1 纺织业销售产值大多来自纺织集群带470
第三十二章 中国企业发展环境的回顾与展望471
提要471
一、中国企业发展环境的初步测评472
表32-1 1993~2003年企业发展环境指数(BDEI)473
图32-1 1993~2003年企业经济环境因素474
二、中国企业发展环境变迁的分析474
图32-2 1993~2005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475
图32-3 1993~2003年企业政治环境因素476
表32-2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案件情况477
图32-4 1993~2003年企业技术环境因素478
图32-5 1993~2002年技术市场成交状况478
图32-6 1993~2003年企业人力资源环境因素479
表32-3 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479
表32-4 1993~2003年我国就业人员的产业构成情况480
图32-7 1993~2003年企业金融环境因素481
图32-8 1993~2003年企业国际环境因素482
表32-5 1995~2004年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情况482
三、“十一五”时期中国企业发展环境的展望483
32—1 企业发展环境评价体系的介绍486
第三十三章 国有企业的现状与发展489
提要489
一、“十五”末期国有企业的运行态势与发展水平490
表33-1 1995~2004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491
二、未来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494
三、“十一五”时期国有企业发展的建议498
33—1 “新型国有企业”特征描述503
第三十四章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成长战略505
提要505
表34-1 “十五”期间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状况506
一、“十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状况506
表34-2 2000~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增加值和总产值所占比重507
表34-3 2003年民营企业500强与中国企业500强经济效益与效率比较507
表34-4 2000~2004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情况508
表34-5 2000~2004年城镇就业人员中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及比重509
表34-6 2000~2004年个体私营企业税收情况509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10
表34-7 2003年我国上规模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地区分布510
表34-8 2003年我国上规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情况511
表34-9 2003年立案查处的经济案件分布状况(按企业注册类型统计)513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展望514
四、“十一五”期间促进民营企业成长的战略措施517
34—1 民营企业欲进入更多产业领域519
第三十五章 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521
提要521
一、增长方式转变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522
二、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方面取得的成绩524
三、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与品牌建设不足的表现527
四、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531
35—1 什么是汽车工业自主品牌534
提要537
一、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537
第三十六章 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开发战略537
表36-1 1997年和2004年东、中、西部私营和个体企业人员数量及比重539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541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若干构想545
36—1 中国“民工荒”正在蔓延549
第三十七章 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551
提要551
一、我国企业融资现状551
图37-1 2005年1~12月证券市场筹资金额趋势552
表37-1 1999~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553
表37-3 2001~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历年资产负债率变化554
表37-2 1998~2004年工业企业资金结构554
表37-4 1995~2004年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555
表37-5 1997~2004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情况比较556
表37-6 不同规模企业的贷款特征及其差异557
表37-7 2003~2005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数及融资额558
图37-2 2004年中国企业境内外IPO数目与筹资总额对比558
表37-8 2005年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数量559
二、我国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因素560
图37-3 2001年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563
三、“十一五”期间企业融资的发展及政策建议564
37—1 浙江省82家信用担保机构“抱团”作战568
提要569
第三十八章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569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570
二、“十五”期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571
图38-1 2004年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的地区分布573
表38-1 截至2004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573
表38-2 2003~2004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行业分布574
图38-2 2004年境内投资主体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布575
图38-3 1999~2004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575
三、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576
表38-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578
四、“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580
38—1 中航油巨亏事件的启示584
38—2 2005年中国企业10大海外并购案例585
第三十九章 上市公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587
提要587
一、“十五”期间上市公司发展概况587
表39-1 1990~2005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数量及增长情况588
表39-2 1992~2002年民营上市公司概况589
表39-3 1992~2004年上市公司总股本及国家股所占比重590
表39-4 1991~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筹资规模及增长情况591
表39-5 1995~200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及股票流通市值592
39—1 股权分置改革594
二、上市公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595
表39-6 1991~2005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状况597
三、“十一五”期间加快上市公司发展的政策建议598
附录1 统计资料分析603
一、2004年工业发展和工业能源、环境保护基本指标603
(一)2004年工业企业主要指标603
(二)2004年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606
(三)1990、1995、2000、200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607
(四)2004年主要矿产基础储量608
(五)2003年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609
(六)2004年按行业分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612
(七)2004年按行业分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613
(八)2004年按行业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615
二、2004年地区工业发展基本指标618
(一)1999~2004年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618
(二)1998年和2004年各地区主要支柱产业的比重及其变化619
(三)1998年和2004年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排序622
(四)2000年和2004年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排序624
(五)2000年和2004年各地区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按货源地)625
(七)1998、2000、2004年三大地带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图示626
(六)1998~2004年三大地带工业在全国地位图示626
(九)2000、2004年三大地带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和按货源地出口对比图示627
(八)1998、2002、2004年三大地带高技术产业占各自地带工业总产值比重图示627
附录2 中国工业大事记629
一、2005年工业大事记629
二、2005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652
2006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Philosophy of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655
后记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