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学通论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3457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史学-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中国史学的世界意义1

绪论——从两个话题说起1

二 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7

第一章 史学——人们认识历史的路径13

第一节 史书与认识历史13

一 “居今识古,其载籍乎”13

二 “史官不绝,竹帛长存”15

三 前贤论说读史方法16

第二节 认识历史,路在何方?18

一 探究天与人及天人之际18

二 会通古与今及古今之变26

三 人意、时势和事理32

一 明治乱得失36

第三节 人们为什么要认识历史?36

二 彰往而察来39

三 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43

第二章 史学——人生之伴侣与社会之要道46

第一节 史学是人生的忠实伴侣46

一 史学家笔下的芸芸众生46

二 治身与治世50

三 蓄德与明道56

第二节 史学记录了社会进步的轨迹63

一 “桃花源”里的启示63

二 史学与治国安邦65

三 史学与文明进程72

第一节 史学与历史经验76

一 千古史家说兴亡76

第三章 史学——人类的一个精神家园76

二 政治家的史学自觉85

第二节 史学与历史智慧92

一 历史与历史智慧92

二 史学与历史智慧93

三 现实运动与历史智慧94

四 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96

第三节 史学与民族精神97

一 自强不息的革新进取精神97

二 历史文化认同的优良传统98

三 关注国家盛衰、社会治乱的忧患意识105

第四节 史学与文化积累111

一 史学与文化发展111

二 史学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116

第五节 史学与历史教育127

第四章 史书的家族132

第一节 中国史书的特点132

一 记述的连续性132

二 内容的丰富性133

三 形式的多样性134

第二节 正史、野史和家史138

一 庄严的正史138

二 灵活的野史139

三 纷繁的家史142

四 国史、野史、家史的是非144

第三节 史学名著的魅力150

一 永驻的青春——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的魅力150

二 时代的启示——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魅力156

第一节 史家的角色与责任161

一 史家的个人角色161

第五章 史家的角色和史学的品格161

二 史家的社会责任163

第二节 史学的品格165

一 求历史之真实165

二 为社会之所用167

三 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171

第三节 信史原则与功能信念的一致性173

一 关于信史原则173

二 关于功能信念174

第六章 走进史学的理论园地176

第一节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176

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181

一 多种存在形式181

二 深入探索的连续性184

三 未尝离事而言理190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194

一 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195

二 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198

三 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203

四 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和嬗变206

第四节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211

一 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211

二 唯物史观推动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212

三 2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和丰富唯物史观214

四 唯物史观之误解的辨析216

第七章 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223

第一节 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223

一 比较——一个古老的批评方法223

二 在比较中发展史学批评理论226

三 史学批评的活力228

第二节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230

一 批评之批评的历史230

二 批评之批评的是非232

三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234

第三节 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237

一 史学家和史学批评237

二 政治家和史学批评239

三 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批评241

第八章 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现状与发展趋势244

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遗产244

一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45

二 历史理论的积累248

三 史学理论的成就253

一 基本规律259

第二节 基本规律和优良传统259

二 优良传统260

第三节 中国史学现状与发展趋势261

一 现状与趋势261

二 应当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263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中国史学前景264

一 客观趋势和主观心态264

二 人本思想传统和知识经济时代265

三 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267

后论——我的史学观271

一 登崇楼绝顶,望尽天涯路271

二 认识历史和认识史学272

三 史学批评和史学发展275

主要参考文献277

跋语2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