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教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白寿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5276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教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题记1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1
第一节 远古的传说1
一 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1
二 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4
第二节 从卜辞到国史5
一 卜辞和金文的记载5
二 《尚书》和《诗经》7
三 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10
四 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的国史13
第三节 孔子和《春秋》16
一 孔子修《春秋》16
二 《春秋》的属辞比事18
三 《春秋》尊王道重人事20
第四节 战国时期私人撰述的发展22
一 《左传》和《国语》22
二 《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27
第二章 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32
第一节 秦汉史学和秦汉政治32
一 秦焚书和秦刻石32
二 汉初君臣论历代兴废33
三 尊儒和阴阳五行说、谶纬说的流行35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43
一 司马迁的家学43
二 司马迁著《史记》45
三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47
四 《史记》的续补62
第三节 刘向、歆和典籍校雠63
一 刘氏父子生平63
二 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64
三 刘氏父子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66
第四节 班固和《汉书》70
一 班固的家学70
二 班固断代为史72
三 《汉书》的博洽79
四 《汉纪》的继出和《汉书》的专门之学8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91
第一节 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91
一 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91
二 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94
三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96
四 家史、谱牒和别传102
五 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105
第二节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上)110
一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110
二 陈寿和《三国志》113
三 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117
四 沈约、萧子显和魏收的皇朝史撰述126
第三节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下)132
一 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史馆的设立132
二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134
三 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138
四 附论 吴兢和《贞观政要》141
第四节 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通》146
一 刘知几著《史通》146
二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148
三 刘知几论“史才三长”153
第五节 典制史的崛起--杜佑和《通典》155
一 杜佑著《通典》155
二 《通典》关于国家职能认识的新发展157
三 杜佑的史学思想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159
第六节 历史思想领域的成就164
一 神灭论与兴亡论164
二 封建论与民族论167
三 《人物志》与帝王论170
第七节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179
一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179
二 史注的突出成就181
三 文献整理、总集和类书187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189
第一节 宋元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89
一 宋元时期史学的特点189
二 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192
三 宋元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96
第二节 宋元时期史学思想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198
一 理学对宋元史学思想的影响198
二 宋元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201
三 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205
第三节 欧阳修多方面的史学成就208
一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208
二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213
三 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216
第四节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18
一 《资治通鉴》的编修218
二 “资治”的指导思想222
三 历史文学的成就224
第五节 郑樵和《通志》227
一 《通志》的编修227
二 郑樵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思想230
三 历史文献学的主张233
第六节 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236
一 朱熹的历史哲学236
二《资治通鉴纲目》和《伊洛渊源录》240
三 历史文献学上的贡献243
第七节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246
一 《文献通考》的编修246
二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248
三 马端临的文献学253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256
第一节 明清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256
一 明清时期的史学特点256
二 明代的史学257
三 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258
四 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260
一 明代官修史籍262
第二节 明代的史学成就262
二 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竑等人的史学265
三 明末史学273
第三节 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275
一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275
二 《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倾向277
三 有关明代文献和《明儒学案》281
四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283
五 王夫之的史论方法285
六、王夫之的史学思想288
一 顾炎武著《日知录》296
第四节 顾炎武、顾祖禹和马骕的史学296
二 顾炎武治史特点298
三 顾炎武史学思想300
四 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303
五 顾祖禹提倡经世之学305
六 《读史方舆纪要》著述特点307
七 马骕史学成就310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乾嘉考据史学314
一 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314
二 钱大昕、崔述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史学318
一 史学经世思想的发展326
第六节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326
三 简说清代修史326
二 重视“别识心裁”330
三 “史义”与“史德”332
四 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335
第七节 龚自珍的史学340
一 提出“尊史”说340
二 纵论历史变迁343
三 建议西北建设346
四 复兴经世之学348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紧迫感351
一 魏源的爱国史学著述351
第六章 近代史学(上)351
二 《瀛环志略》、《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357
三 边疆历史地理学的兴起363
第二节 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365
一 早期维新派王韬的史学思想365
二 黄遵宪《日本国志》的成就369
三 康有为历史必变的思想和维新变法373
第三节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和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378
一 “新史学”思潮及其代表梁启超378
二 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383
三 20世纪初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387
一 史学近代化的特点393
第七章 近代史学(下)393
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近代化393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史学近代化过程的影响395
第二节 “五四”后的梁启超史学396
一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396
二 对清代学术的总结399
三 历史研究法401
第三节 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和顾颉刚的“古史辨”405
一 胡适的实用主义405
二 实用主义的学术研究方法论406
三 顾颉刚的“古史辨”408
四 《禹贡》杂志与边疆地理研究410
第四节 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412
一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412
二 诗文笺证和“民族文化之史”415
三 宗教史,文献学,“表微书”419
第五节 中国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423
一 中国近代考古学423
二 中国猿人的发现424
三 甲骨学对近代史学的影响427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4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430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430
二 李大钊的贡献431
三 郭沫若的贡献433
四 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435
五 在斗争中建立起来44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443
一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443
二 新中国成立后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444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考验446
四 马克思主义史学步入新的历史时期448
第三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450
一 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450
二 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