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挑战过剩 中国经济分析200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挑战过剩 中国经济分析2000](https://www.shukui.net/cover/9/32873317.jpg)
- 周振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3598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经济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挑战过剩 中国经济分析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导论:过剩经济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1
0.1 过剩经济的产生背景1
0.2 关于通货紧缩定义的争议3
0.3 通货紧缩成因分析6
0.3.1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有限买方市场形成7
0.3.2 有效需求不足以及需求管理政策滞后8
0.3.3 通货紧缩是实质经济和货币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13
0.4 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及政策组合14
1 消费需求不足分析及收入与消费政策取向20
1.1 发展战略导向对消费需求的规定性21
1.1.1 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改变了GDP支出结构21
1.1.2 二元发展结构下的消费需求多层断裂28
1.2.1 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下及结构性失衡33
1.2 体制转换对消费需求变动的特定影响33
1.2.2 收入构成中的暂时性收入波动频繁且比重较大35
1.2.3 收入中的边际储蓄倾向增大38
1.2.4 收支预期不稳定减弱了消费倾向40
1.2.5 消费环境条件的制度性障碍较大41
1.3 重塑以最终消费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格局43
1.3.1 建立投资与消费互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机制43
1.3.2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规模45
1.3.3 调整工业化实物性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47
1.3.4 合理引导居民的收支预期50
1.4 消费政策与收人分配政策调整的若干建议52
1.4.1 完善收入分配结构53
1.4.2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55
1.4.3 发展新型消费56
1.4.4 改善消费环境条件58
1.4.5 扩大政府消费59
1.4.6 合理调整公共服务品价格60
2 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与农村市场的启动61
2.1 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理论分析62
2.1.1 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62
2.1.2 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63
2.2 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实证分析66
2.2.1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68
2.2.2 农户负担过重71
2.2.3 农户没有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72
2.2.4 城乡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重大差别73
2.2.5 基础设施落后74
2.2.6 工业品不适销对路75
2.2.7 流通体系滞后76
2.2.8 存在特殊的代际互换关系77
2.3 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政策和建议78
2.3.1 为农户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制度环境81
2.3.2 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85
2.3.3 为农户提供必要的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87
2.3.4 为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88
2.3.5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89
3 城市化:巨大的需求源泉与发展空间91
3.1 中国城市化现状的评价92
3.1.1 城市化现状的总体评价92
3.1.2 城市化现状的质量分析93
3.1.3 城镇发展: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研究95
3.1.4 中国城市化的国际比较98
3.2.1 中国的城市化模式需要反思100
3.2 城市化模式: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拉动有效需求的关键因素100
3.2.2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重新选择101
3.2.3 模型分析对重新选择的支持106
3.2.4 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市场化问题107
3.3 城市化可能创造的需求及实现途径109
3.3.1 城市化需求的创造109
3.3.2 城市化需求的实现111
4 投资需求分析及其政策调整116
4.1 投资需求的一般分析117
4.1.1 投资需求的理论分析117
4.1.2 我国投资状况的历史分析119
4.1.3 我国投资状况的现实分析121
4.2.1 投融资体制扭曲是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127
4.2 投资需求实现的问题分析127
4.2.2 投资结构不合理加剧投资需求不足状况134
4.2.3 宏观经济政策对投资需求的负面影响137
4.3 投资需求增长的政策调整141
4.3.1 扩大我国投资需求的分析预测141
4.3.2 扩大投资需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146
4.3.3 促进投资需求增长的对策措施152
5 刺激投资需求:金融创新与资本动员157
5.1 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157
5.1.1 对银行“惜贷”与通货紧缩的质疑158
5.1.2 对缺乏投资渠道说法的评价159
5.1.3 谁来支付改革成本——对通货膨胀及其形成机制的再认识161
5.2 有利于资本动员的金融品种创新164
5.2.1 国债:变中长期为短期164
5.2.2 企业债券和企业本票167
5.2.3 关于中小企业贷款170
5.3 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的基本思路172
5.3.1 银行改革:资本充足率与子银行173
5.3.2 利率市场化正当其时175
6 有效需求不足的性质判定与公共政策效果的相关性 分析178
6.1 支持宏观经济总量变化的相关因素179
6.2 近期中国家庭消费决策的特征182
6.3 近期中国投资决策的特征186
6.4 简略的结论189
7 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及宏观政策整合191
7.1 通货紧缩的理论模型分析191
7.1.1 通货紧缩分析191
7.1.2 流动性陷阱分析193
7.1.3 通货紧缩的AD-AS模型分析194
7.2 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的不同政策主张197
7.3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整合研究200
7.3.1 继续增加货币供给量201
7.3.2 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203
7.3.3 继续深化改革,建设市场经济制度框架204
7.4 宏观经济政策实效评析205
7.4.1 工业增长质量提高与企业效益改善206
7.4.2 消费需求趋向活跃与市场物价略有回升207
7.4.3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208
7.4.4 外贸强劲增长209
7.4.5 金融运行平稳正常210
7.4.6 财政状况基本正常211
8.1.1 技术创新与供给结构213
8 改善供给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与扩散213
8.1 经济过剩与技术创新及扩散的关系213
8.1.2 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216
8.2 技术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221
8.2.1 历史原因221
8.2.2 体制原因224
8.2.3 微观运行机制原因225
8.2.4 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227
8.3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前景和对策230
8.3.1 前景展望230
8.3.2 对策分析234
9 有效供给不足与微观组织基础改造239
9.1 有效供给不足的微观组织基础分析240
9.1.1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相对滞后240
9.1.2 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严重迟缓243
9.1.3 现有微观组织基础对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制约245
9.2 微观组织基础的问题症结分析247
9.2.1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滞后的症结所在247
9.2.2 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迟缓的问题症结249
9.3 微观组织基础改造的对策思路255
9.3.1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255
9.3.2 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57
10 扩大民间投资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65
10.1 民间投资: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新型投资形式266
10.1.1 民间投资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产生266
10.1.2 民间投资相对于政府投资而存在267
10.2 民间投资现状分析267
10.2.1 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267
10.2.2 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270
10.3.1 华为模式——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民营企业典范272
10.3 民间投资: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272
10.3.2 中兴模式——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273
10.3.3 德力西模式——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化经营275
10.3.4 温州机场道路建设模式——基础设施的股份制投融资体制276
10.3.5 比较后的几点启示277
10.4 民间投资不断成长和壮大的主要途径277
10.4.1 民间投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77
10.4.2 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途径279
10.5 政府扶持民间投资的策略选择282
10.5.1 设立专门政府管理服务机构282
10.5.2 提供金融支撑283
10.5.3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284
11.1.1 相对过剩与失业关系286
11 劳动力过剩与增加就业286
11.1 相对过剩与就业变化286
11.1.2 总量增长与失业变化288
11.2 劳动力相对过剩的主要特点291
11.2.1 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与变化291
11.2.2 结构性劳动力过剩293
11.2.3 地区性劳动力过剩295
11.2.4 周期性劳动力过剩298
11.3 劳动力过剩对相对过剩经济的影响和意义300
11.3.1 劳动力过剩是供给要素总量的过剩300
11.3.2 劳动力过剩是供给要素结构的过剩301
11.3.3 劳动力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302
11.4.1 环境、政策变化与劳动力过剩的趋势分析304
11.4 劳动力过剩的趋势分析及政策导向304
11.4.2 收入政策306
11.4.3 产业导向政策307
11.4.4 劳动力流动政策309
11.4.5 微观激励政策310
12 西部大开发:根治经济过剩的结构性失衡313
12.1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东西合作与区域联动314
12.1.1 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条件分析314
12.1.2 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思路创新与机制创新317
12.1.3 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要服从国家战略,实施重点推进319
12.2 西部大开发中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322
12.2.1 运用市场机制与政府适度干预323
12.2.2 强化西部的农业基础324
12.2.3 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325
12.2.4 根据国家和市场的需要科学地开发西部资源327
12.2.5 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西部开发的首位328
12.2.6 大力调整西部的所有制结构328
12.3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有效途径与发展模式329
12.3.1 开发目标与开发基点330
12.3.2 开发体制与开发导向331
12.3.3 开发方式与开发布局332
12.3.4 开发政策333
13 推动出口增长:缓解经济过剩的重要途径336
13.1 推动出口增长与缓解经济过剩的关联分析337
13.1.1 出口需求与经济过剩337
13.1.2 对几点质疑的解释339
13.2.1 外贸发展战略传统类型的局限性341
13.2 推动出口应当调整外贸发展的基本战略341
13.2.2 调整我国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主张345
13.2.3 调整我国贸易发展战略的大致思路348
13.3 推动出口必须转变外贸发展的增长方式353
13.3.1 我国外贸传统增长方式的实际后果353
13.3.2 我国外贸传统增长方式的政策根源355
13.4 推动出口需要重构外贸发展的动力机制361
13.4.1 我国外贸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简析361
13.4.2 重构动力机制在于制度变迁366
14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空间369
14.1 近代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全球化370
14.1.1 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关系的主要理论阐述370
14.1.2 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基础372
14.1.3 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潜在影响374
14.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377
14.2.1 对外开放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新特征377
14.2.2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380
14.2.3 中国经济对全球化进程的潜在影响分析381
14.3 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找新的空间384
14.3.1 参与全球化:重构中国经济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384
14.3.2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分析388
14.4 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思路选择391
14.4.1 正确处理外需与内需的关系391
14.4.2 近期需要采取的措施393
主要参考文献399
作者简介405
后记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