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灵超越与境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蒙培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8737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6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75页
- 主题词:哲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灵超越与境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3
第一章 中国心灵哲学的特点3
一、绝对性整体性特征4
二、内向性特征6
三、功能性特征8
四、情感意向性特征12
五、心灵的开放15
第二章 心灵与情感18
一、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情感型的?18
二、情感与境界21
三、情感与价值25
四、情感与理性26
五、情感哲学的现代意义44
第三章 心灵与超越49
一、心灵的创造性功能与自我超越50
二、体验与直觉——自我超越的根本方法54
三、自我超越的实践意义63
第四章 中西心灵哲学的主要区别67
一、两种出发点67
二、理性与性理69
三、实体与境界72
四、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79
五、中西融合之可能83
第五章 儒、道、佛的心灵境界说及其异同85
一、心灵之同与异85
二、境界之同与异91
三、方法之同与异98
第二编 诸子论107
第六章 “天人合一”说的发生及发展——《周易》107
一、《易经》与“天人之际”107
二、《易经》与生命112
三、《易经》的整体主体思想117
四、《易传》的“天人合一”说124
第七章 仁的境界说——孔子129
一、知与仁130
二、言与仁135
三、情与仁137
四、勇与仁140
五、“一贯”之道141
第八章 诚的境界说——孟子、《中庸》147
一、诚与语言148
二、诚的境界及其实现过程151
三、诚与仁的关系157
四、诚与明的关系161
五、成己与成人、成物164
六、“至诚如神”167
一、仁者之乐173
第九章 乐的境界说——从孔子到《乐记》173
二、诚者之乐179
三、“备道全美”之乐183
四、中和之乐187
第十章 道的境界说——老子192
一、道不是实体193
二、道之不可说196
三、“婴儿”与“朴”201
第十一章 自由境界说——庄子208
一、心灵何以不自由?208
二、心灵的解放212
三、自由与自然218
四、自由与命223
第三编 玄学论229
第十二章 汉末批判思潮中的心灵哲学——王符、仲长统等人229
一、人与神的冲突230
二、以心为本233
三、“至人”境界239
第十三章 “言意之辩”与境界问题——王弼、嵇康等人244
一、“言意之辩”与玄谈244
二、“言不尽意论”245
三、“得意忘言论”250
四、“言尽意论”254
五、意义及影响256
第十四章 “玄冥之境”说——郭象259
一、独化与自性259
二、“玄冥之境”264
三、死生内外说271
第四编 理学论279
第十五章 “万物一体”说——程颢279
一、“情顺万事而无情”280
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284
第十六章 “心与理一”说——朱熹292
一、朱熹讲心灵境界吗?292
二、心兼体用、贯上下、统性情295
三、“浑然一理”之境301
四、格物穷理与直觉体验308
第十七章 心灵的善与美——李退溪314
一、心是“枢纽总脑”314
二、仁与体验功夫317
三、诚与知觉思虑319
四、山林之乐322
五、一点启示325
第十八章 良知与境界——王阳明329
一、良知是天地万物的“灵明”329
二、“天地万物本吾一体”339
一、“无善无恶”348
第十九章 无善无恶之境——王畿348
二、“即体即用”351
三、“变识为知”357
第二十章 功夫境界说——刘蕺山362
一、形性合一362
二、道心在人心中见366
三、指情言性369
四、人与天地同体373
五、“诚意”功夫376
第五编 当代新儒学383
第二十一章 天地境界说——冯友兰383
一、境界说是“安身立命”之学383
二、四种境界388
三、天地境界与宗教问题391
四、存在与认识396
五、境界与概念400
第二十二章 心灵境界与道德形上学——牟宗三406
一、境界论与实体论406
二、何谓境界?413
三、道德情感与道德形上学417
附录427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427
一、转换视角428
二、原形的与变形的431
三、理性的与非理性的435
四、内在的与外在的439
五、消解与重建442
主体·心灵·境界——我的中国哲学研究447
一、理学研究447
二、中国心性论研究448
三、对海外新儒家作出回应449
四、思维方式研究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