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热点犯罪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4集 暴力犯罪与严重经济犯罪证据调查与运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热点犯罪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4集 暴力犯罪与严重经济犯罪证据调查与运用
  • 于志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9714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4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热点犯罪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4集 暴力犯罪与严重经济犯罪证据调查与运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暴力犯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3

第一章 故意杀人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3

第一节 故意杀人罪的概念和司法认定3

一、故意杀人罪的概念与构成特征3

二、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4

三、故意杀人罪与抢劫罪的界限11

四、相约自杀的处理14

五、逼迫自杀的处理16

六、其他引起他人自杀案件的处理18

七、犯罪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的处理18

八、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认定20

九、故意杀人罪既遂未遂的认定34

第二节 故意杀人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41

一、故意杀人罪证据的一般特点42

二、故意杀人罪的常见作案手段43

三、证明对象44

四、故意杀人犯罪证据的调查与收集45

五、故意杀人罪证据的审查与运用48

第二章 故意伤害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65

第一节 故意伤害罪的概念与司法认定65

一、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65

二、故意伤害罪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66

三、故意伤害行为与一般殴打行为的界限68

四、轻伤害与轻微伤害的界限69

五、故意伤害罪与包含伤害内容的其他犯罪的界限70

第二节 故意伤害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71

一、伤害案件犯罪的特点71

二、故意伤害案件证据的一般特点73

三、故意伤害案件常见的作案手段75

四、故意伤害案件的证明对象76

五、故意伤害案件证据的收集与调查77

六、故意伤害案件证据的审查与运用87

第一节 抢劫罪的概念和司法认定96

一、抢劫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96

第三章 抢劫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96

二、对抢劫罪之“暴力”手段的几个具体问题的正确理解99

三、抢劫罪中“胁迫”手段的理解与把握104

四、强行侵占非法财物案件的定性107

五、抢劫与盗窃、诈骗、抢夺等相互转化案件的处理111

六、如何正确地把握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114

七、对“入户抢劫”的把握119

八、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把握122

九、“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认定123

十、“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认定124

十一、“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认定124

十二、“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认定125

十三、“持枪抢劫”的认定125

一、抢劫犯罪的证据特点126

十四、“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的认定126

第二节 抢劫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126

二、抢劫案件常见的作案手段129

三、抢劫罪的证据对象131

四、抢劫罪证据的调查与收集132

五、抢劫罪证据的审查与运用142

第四章 绑架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156

第一节 绑架罪的概念和司法认定156

一、绑架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156

二、绑架勒赎犯罪犯罪对象中“人”的司法认定157

三、绑架勒赎犯罪犯罪对象中“财物”的司法认定157

四、绑架罪客观行为方式种类的司法认定160

五、绑架他人的行为是否必须违背被绑架人的意志163

六、绑架行为是否要求使被绑架人离开原来的场所164

七、绑架勒赎犯罪中勒索财物目的的司法认定164

八、绑架勒赎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司法认定167

九、绑架勒赎案件中非法拘禁人质行为的司法认定176

十、绑架勒赎案件中勒索财物行为的司法认定177

十一、绑架勒赎案件中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情况的司法认定178

十二、绑架勒赎案件中杀害被绑架人行为的司法认定180

十三、绑架勒赎案件中奸淫被绑架的妇女、幼女行为的司法认定182

十四、绑架勒赎案件中出卖被绑架人行为的司法认定183

十五、绑架人质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司法认定185

十六、绑架人质犯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186

十七、绑架罪中“偷盗婴幼儿的”行为的司法认定187

第二节 绑架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190

一、绑架罪的证据特点190

二、绑架犯罪常见的作案手段191

三、绑架犯罪的证明对象192

四、绑架犯罪证据的调查与收集193

五、绑架犯罪证据的审查与运用197

六、绑架罪诉讼证据规格的构成201

第五章 爆炸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202

第一节 爆炸罪的概念与司法认定202

一、爆炸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202

二、如何认定爆炸罪的一罪与数罪等疑难问题203

第二节 爆炸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211

一、爆炸案件证据的主要特点211

二、爆炸案件的证明对象212

三、爆炸案件证据收集与调查213

四、爆炸案件证据的审查与运用216

第六章 刑讯逼供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219

第一节 刑讯逼供罪证据的概念和司法认定219

一、刑讯逼供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219

二、型讯逼供罪基本特征的认定220

三、刑讯逼供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226

四、刑讯逼供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界限认定229

一、刑讯逼供罪证据的特点237

第二节 刑讯逼供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237

二、刑讯逼供罪常见的作案手段238

三、刑讯逼供罪的证明对象239

四、刑讯逼供罪的证据收集240

五、刑讯逼供罪证据的审查与运用243

下篇 严重经济犯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249

第七章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249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249

一、犯罪客体特征249

二、犯罪客观特征250

三、犯罪主体特征250

四、犯罪主观特征251

第二节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司法认定251

一、如何把握“伪劣产品”的判定标准251

二、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掺杂、掺假”行为253

四、如何理解和认定“以次充好”行为254

三、如何理解和认定“以假充真”行为254

五、如何理解和认定“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255

六、销售者明示产品存在瑕疵的是否构成犯罪256

七、仅有生产伪劣产品而无销售的行为是否构成本罪257

八、出于过失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能否构成本罪257

九、如何理解和认定实际的“销售金额”258

十、如何区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诈骗罪260

十一、如何区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界限261

十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其他伪劣商品犯罪的界限262

十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他罪发生想象竞合的情况263

十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他罪发生牵连的情况263

第三节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265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的特点266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证据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268

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证据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69

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证据规格270

一、“多列支出”的常见犯罪行为方式273

第八章 偷税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273

第一节 偷税罪的疑难问题解析273

二、“不列、少列收入”的常见犯罪行为方式282

三、如何认定偷税罪的“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行为291

四、如何认定偷税罪的“虚假的纳税申报”行为293

五、常见偷税罪主体身份的司法认定302

六、代征人能否能成为偷税罪主体309

七、无证经营和非法经营者能否成为偷税罪的主体311

八、税务代理人能否成为偷税罪主体312

九、承包、租赁、挂靠、联营等经营方式中,应如何确定偷税主体313

十、单位构成偷税罪的司法认定316

十一、偷税罪与一般偷税违法行为的界限321

十二、偷税与漏税的界限325

十三、偷税与避税、节税的界限327

十四、偷税与不申报纳税的界限329

十五、偷税与不进行税务登记的界限330

十六、偷税罪与走私罪之间一罪与数罪的问题331

十七、偷税罪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之间一罪与数罪的问题334

十八、偷税罪与他罪发生牵连的情况336

十九、偷税罪和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之间一罪与数罪的问题339

二十、行为人在实施假冒商标、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经济犯罪的过程中,同时又实施偷税犯罪的,如何处理343

二十一、偷税罪与逃避追缴欠税罪之间的一罪与数罪问题344

第二节 偷税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348

一、偷税罪的证明对象348

二、偷税罪诉讼规格的形态证据体系349

第九章 抗税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355

第一节 抗税罪的疑难问题解析355

一、扣缴义务人能否成为抗税罪的主体355

二、单位能否成为抗税罪主体356

三、“软抗税”的司法定性359

四、抗税罪的犯罪行为手段的认定360

五、因纳税人的过错而引起的税务争议的定性366

六、因税务人员的过错而引起的税务争议的定性369

七、抗税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界限与交叉370

八、抗税罪与偷税罪的界限与交叉373

九、抗税罪与妨害公务罪界限与交叉379

第二节 抗税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390

一、抗税罪的证明对象390

二、抗税罪诉讼证据规格的形态证据体系391

第十章 合同诈骗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395

第一节 合同诈骗罪概述395

一、犯罪客体特征395

二、犯罪客观特征395

三、犯罪主体特征401

四、犯罪主观特征403

第二节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405

一、合同诈骗罪罪与非罪的界限405

二、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407

三、合同诈骗犯罪与夸大履行能力骗签合同的界限409

四、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线410

五、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412

六、合同诈骗罪中保证人的责任413

第三节 合同诈骗罪的证据调查和运用414

一、合同诈骗罪的犯罪特点414

二、合同诈骗罪证据特点415

三、合同诈骗罪证据的收集和调查417

四、合同诈骗罪证据的认定和运用423

第十一章 集资诈骗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427

第一节 集资诈骗罪的一般疑难问题427

一、金融机构能否成为集资诈骗罪的主体427

二、集资诈骗犯罪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的区分428

三、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429

四、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431

五、“非法集资”的常见犯罪形式437

二、集资诈骗与民间借贷纠纷的区别450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的司法疑难问题认定450

一、集资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450

三、区分本罪与普通诈骗罪的界限451

四、区分集资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界限452

五、区分本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界限453

六、区分本罪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界限454

七、区分本罪与招摇撞骗罪的界限454

八、集资诈骗罪犯罪数额认定455

九、集资诈骗罪既遂与未遂认定中的问题461

十、集资诈骗罪的共同犯罪问题463

十一、集资诈骗罪的一罪与数罪的司法认定465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472

一、集资诈骗罪的犯罪特点472

二、集资诈骗罪的证据特点474

三、集资诈骗罪的证据收集和调查474

四、集资诈骗罪的证据认定和运用480

五、集资诈骗的罪证据体系482

第十二章 贷款诈骗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488

第一节 贷款诈骗罪的一般疑难问题488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488

二、何为“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490

三、何为“虚假的经济合同”491

四、何为“虚假的证明文件”493

五、何为“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和“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494

六、何为“其他方法”495

七、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对象496

八、贷款诈骗罪是否必须实际诈骗到贷款498

九、贷款诈骗罪的实际诈骗数额认定499

第二节 贷款诈骗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502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502

二、贷款诈骗罪与诈骗罪(第266条)的界限504

三、贷款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第224条)的界限504

四、贷款诈骗罪与其他贷款犯罪的界限505

五、贷款诈骗罪停止形态的司法认定506

六、多次诈骗贷款的行为之罪数认定508

七、伪造、变造、购买或者盗窃、抢夺经济合同、有关文件、印章用以骗取贷款的行为之罪数认定509

八、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炫耀,诈骗贷款的行为之罪数认定510

九、以权利质押方式骗取贷款的行为之罪数认定511

十、以票据贴现形式诈骗贷款的行为罪数认定512

十一、贷款诈骗罪共犯犯罪的司法认定513

十二、“拆东墙补西墙”的认定与数额计算514

十三、冒名贷款的定性问题516

十四、骗借贷款的问题517

十五、虚假破产逃避贷款债务的问题518

第三节 贷款诈骗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518

一、贷款诈骗罪的犯罪特点518

二、贷款诈骗罪的证据特点519

三、贷款诈骗罪的证据收集和调查521

四、贷款诈骗罪的证据认定和运用525

第十三章 盗伐林木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529

第一节 盗伐林木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529

一、犯罪客体特征529

二、犯罪客观特征529

三、犯罪主体特征530

四、犯罪主观特征530

第二节 盗伐林木罪的司法认定531

一、盗伐林木罪与普通盗窃罪的界限531

二、毁坏苗木或林木行为的定性531

三、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界限532

第三节 盗伐林木罪的证据调查与运用532

一、盗伐林木罪的证据调查特点532

二、盗伐林木案件在侦查阶段的证据收集与调查535

三、盗伐林木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调查与运用539

四、盗伐林木案件在审判阶段的证据审查和认定5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