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为中国政治转型探路:广东政治发展30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为中国政治转型探路:广东政治发展30年
  • 肖滨等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5999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31页
  • 文件大小:161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政治-研究-广东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为中国政治转型探路:广东政治发展30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广东为中国政治转型探路1

一、三个阶段的演进历程2

二、“九位一体”的建设框架7

三、四大图景的发展画面12

四、广东政治建设30年的历史定位33

五、广东政治建设与中国政治的未来42

第一章 省委集体领导链条的确立50

引言50

一、主导改革开放52

(一)思想解放第一波:走出“两个凡是”52

(二)争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55

(三)顶住压力,实行改革开放57

二、推动经济体制转型60

(一)思想解放第二波:摆脱姓“资”姓“社”争论61

(二)布局“三个三工程”63

(三)构建市场经济体制65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67

(一)思想解放第三波:倡导“科学发展”67

(二)走向协调发展68

(三)探索民主法治70

小结72

第二章 广东与中央关系的调适74

引言74

一、20世纪80年代:放权与自主76

(一)“放权共识”的形成77

(二)“中央给点权”79

(三)让利放权对广东经济的影响83

二、20世纪90年代:集权与配合85

(一)1990年代广东与中央关系调整的背景86

(二)广东配合中央顺利推进分税制87

(三)分税制对广东与中央关系的影响89

三、新世纪之初:集权与协作91

(一)新世纪之初广东与中央关系调整的背景92

(二)广东积极回应中央垂直管理改革94

(三)广东与中央协作推进公共财政改革96

小结98

第三章 让广东人大硬起来101

引言101

(一)人大工作的恢复阶段(20世纪80年代)103

(二)人大工作的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104

(三)人大工作的蓬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104

一、人大组织平台的搭建105

(一)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的铺开106

(二)人大常委会内部机构的建设109

(三)常委会运作规则的制定112

二、人大代表: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114

(一)代表结构的优化115

(二)代表选举的民主化119

(三)代表活动方式的创新124

(四)代表参政渠道的拓宽130

三、地方立法的先行者132

(一)广东人大立法的基本情况133

(二)立法内容“先行一步”134

(三)立法程序“先行一步”135

四、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落实137

(一)广东人大议案审议与督办情况138

(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具体化140

五、监督权的深化142

(一)人大监督的法制化143

(二)人大监督的多元化144

(三)人大监督的公开化148

六、公共预算的开展151

(一)预算监督的法制化151

(二)部门预算的推动153

(三)财政预算的实时在线监督156

(四)财政支出的绩效监督157

小结158

第四章 重构政府体系161

引言161

一、调整行政区划163

(一)设立经济特区164

(二)撤地(县)设市与市管县166

(三)撤市设区的区域整合166

(四)撤乡并镇169

二、重组行政架构170

(一)以精简机构为切入点171

(二)以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172

(三)以适应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为切入点175

三、改革干部人事制度178

(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79

(二)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80

(三)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增强制度活力182

小结183

第五章 走向有限政府185

引言185

一、放权于市县188

(一)下放财政权189

(二)下放审批事权191

(三)综合性放权试点195

二、还权于企业196

(一)根本目标:政企分开198

(二)主线:扩大企业自主权200

(三)重要形式:“包”字诀201

(四)主要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3

(五)未来方向: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204

三、分权于社会206

(一)公益民间组织迅猛发展207

(二)互益民间组织蓬勃发展:以行业协会为例211

四、受制于法律213

(一)全方位规范政府权力215

(二)依法推进各领域改革218

小结219

第六章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221

引言221

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经济目标优先到社会目标优先223

(一)普及基础教育223

(二)扶持社会就业226

(三)构建社会保障体系227

(四)强化环境保护230

二、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从投资型财政到公共型财政231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31

(二)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32

(三)完善政府采购制度234

(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235

三、创新公共服务流程:从封闭运行型体制到公开透明型体制236

(一)电子政务平台237

(二)信息公开制度238

(三)质量管理体系239

(四)行政问责制度242

小结243

第七章 携手政治协商245

引言245

(一)政协工作的恢复阶段(1977—1988年)247

(二)政协工作的推进阶段(1988—2003年)247

(三)政协工作的蓬勃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48

一、政治协商平台的搭建249

(一)政治协商机构的建设249

(二)政治协商规则的创制252

二、政协界别的演进256

三、政协委员强力履职260

(一)调动政协委员履职的积极性260

(二)政协委员议政:信箱、博客与论坛263

(三)政协委员监督:孟浩事件266

四、多党合作的推进268

(一)政治协商:在政党之间269

(二)民主党派议政:提案工作272

(三)民主党派参政:出任公职275

小结276

第八章 以制度抑制腐败278

引言278

一、构建强力高效的反腐主体281

(一)反腐主体的组织架构搭建282

(二)内部工作制度的完善284

(三)纪检监察队伍建设286

二、双重的权力监控机制288

(一)“两公开一监督”制度289

(二)领导干部“定期体检”:巡视制度290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294

(四)外部监控力量:信访制度296

三、“拒腐防变”的教育长效机制299

(一)反腐保廉教育299

(二)纪律教育学习月:打造廉政文化精品300

(三)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301

四、多元惩治:反腐行动举隅302

(一)开放初期的举措——打击走私贩私302

(二)改革深入时的惩治——查处干部以权谋房304

(三)新时期的出击——整顿商业贿赂307

小结309

第九章 基层群众自治311

引言311

一、乡村村民自治313

(一)广东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314

(二)广东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决策317

(三)广东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320

(四)广东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323

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325

(一)居委会民主选举:选出社区的“当家人”326

(二)社区与政府的关系变革:“盐田模式”探析328

(三)社区公共服务的共同治理模式:逢源街安老服务330

(四)居委会与业委会的权力分界:社区物业管理难题332

三、企业职工民主参与334

(一)直选企业工会领导人335

(二)探索职代会制度的新形式338

(三)创新厂务公开制度340

(四)推行经济民主试验342

小结344

第十章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346

引言346

(一)广东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背景与动力347

(二)广东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几个阶段349

(三)广东公民政治参与的几个基本面350

一、公民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351

(一)农民工的政治参与351

(二)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358

(三)律师的政治参与363

(四)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368

二、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扩展372

(一)通过政务电话反映民生问题373

(二)通过公共电台表达利益呼声375

(三)通过网络媒体实现快速互动377

三、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演进380

(一)公众论坛:参与决策381

(二)听证:参与立法383

(三)竞选:参与选举386

四、公民政治有序参与的机制建设390

(一)创设“参与引导机制”390

(二)建设“参与规范机制”393

(三)探索“民智吸纳机制”398

小结403

第十一章 媒体舆论空间的扩展406

引言406

一、媒体舆论空间的复苏407

(一)为思想解放鸣锣开道408

(二)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411

(三)为舆论批评开辟空间413

二、媒体舆论空间的扩张416

(一)直面市场经济416

(二)维护消费者权益417

(三)揭露权力腐败419

三、媒体舆论空间的跃升421

(一)报道“孙志刚案”:推动法治进步422

(二)打造“时评盛宴”:广开议政言路423

(三)还原“非典”真相:捍卫公民知情权424

小结426

后记4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