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比较与创新 基于分工维度的制度经济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罗必良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5704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农业(学科: 产业结构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农业 产业结构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比较与创新 基于分工维度的制度经济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导论1
0.1 背景与问题1
O.2 逻辑思路与研究重点4
0.3 内容安排、主要结论及理论成果6
O.3.1 内容安排与主要结论6
0.3.2 理论贡献14
1.1.1 斯密的观点21
1.1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以斯密和杨格为代表21
1.分工与专业化:一些主要解释21
第一部分 理论与框架21
1.1.2 古典经济学的终结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建立:马歇尔的观点25
1.1.3 杨格的观点27
1.2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36
1.2.1 新兴古典经济学及其特征37
1.2.2 专业化、迂回生产与产业深化40
1.3 演化经济学的解释47
1.3.1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48
1.3.2 分工的起源与社会分化57
1.4.1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与解释范围62
1.4 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62
1.4.2 市场、企业与分工:静态分析69
l.4.3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分工演化:动态分析70
1.5 小结:分析框架的选择86
1.5.1 分析框架选择的标准86
1.5.2 分析框架的选择91
2. “技术一制度—分工”:产业深化的逻辑96
2.1 技术、制度与分工:文献述评96
2.1.1 技术、分工与经济增长97
2.1.2 制度、分工与经济增长101
2.1.3 技术、制度与分工105
2.1.4 小结109
2.2 “技术—制度—分工”关系的静态分析110
2.2.1 技术的分工含义与制度含义110
2.2.2 “技术—制度—分工”的静态均衡116
2.3 “技术—制度—分工”的动态演化逻辑119
2.3.1 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分工演化119
2.3.2 分工、产业发展阶段和垂直一体化124
2.3.3 分工与产业深化:分工动态均衡的演进126
3. 农业特性、分工与专业化130
3.1 分工、交易与交易效率130
3.2.1 生产(技术)属性与交易效率136
3.2 农业生产(技术)属性与交易效率136
3.2.2 农业生产(技术)属性与交易效率140
3.3 农业的市场属性与技术创新142
3.3.1 市场属性与技术创新142
3.3.2 农业的市场属性与技术创新145
3.4 农产品属性与分工空间148
3.5 小结:农业特性、分工途径与组织形式选择152
3.6 进一步的讨论:技术进步、产业属性与分工空间的扩展161
3.6.1 技术进步与物品特性161
3.6.2 技术进步与核心技术165
4.1 重新理解市场:市场的真实含义166
4.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动因与生成机理166
4.1.1 对市场的理解(1):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运行机制167
4.1.2 对市场的理解(Ⅱ):“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170
4.1.3 对市场的理解(Ⅲ):一种信念体系173
4.1.4 对市场的动态理解176
4.2 农业产业化的动因:基于分工理论的分析178
4.2.1 市场制度对内生交易费用的节约178
4.2.2 农业产业化的缘起: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分析183
4.3 农业产业化组织(I):协调农业分工188
4.3.2 分工、交易与规制结构选择192
4.3.3 农业产业化组织:协调农业分工197
4.4 农业产业化组织(Ⅱ):分享分工收益200
4.5 小结:农业产业组织的生成机理208
第二部分 描述与比较215
5.农业产业组织的演化及其效率表现:历史与趋势215
5.1 一个分析维度:超边际分析215
5.1.1 专业化的含义及其特点216
5.1.2 农户专业化生产决策模型219
5.1.3 农业生产组织演化的分析模型222
5.2 政府控制价格、限制择业: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225
5.2.2 人民公社体制形成的原因探讨227
5.2.3 人民公社体制低效率的根源230
5.3 政府放松价格及择业管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形成原因之一241
5.3.1 家庭承包制形成的过程241
5.3.2 家庭承包制形成的原因242
5.3.3家庭承包制的效率评价246
5.4 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发展趋势253
5.5 结论254
6.家庭承包制下农业的产业深化:程度描述255
6.1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业产业深化:对分工主体与客体的考察256
6.1.1 分工主体的分化:从专业户到专业化组织258
6.1.2 分工客体的分化:农业延伸产业的形成266
6.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差异269
6.2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业产业深化:横向比较269
6.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产业部门和行业间的差异272
6.2.3 农村市场的发育274
6.3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深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77
6.3.1 农户经营的非专业化倾向:多样化与兼业化278
6.3.2 农业产业深化不足的若干表现284
6.4 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业产业深化程度偏低的根源分析289
6.4.1 预期与市场规模限制290
6.4.2 生产成本刚性约束291
6.4.3 风险和不确定性制约农户专业化经营292
6.4.4 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弱化293
6.4.5 “路径依赖”:根源反思294
6.4.6 一个简评:通往农户经营专业化之路295
7.家庭承包制下的农业产业组织:区域特性与创新实践297
7.1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发展的现状:一个简要的描述297
7.1.1 组织类型分布的区域特征298
7.1.2 组织类型分布的产业特征298
7.1.3 补充性评述300
7.2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典型经验301
7.2.1 契约(合同)型农业产业组织301
7.2.2 合作服务主导型农业产业组织303
7.2.3 垂直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组织305
7.2.4 复合型农业产业组织310
7.3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路径:简单比较311
7.3.1 专业市场十农户312
7.3.2 从农村经济联合体到“公司十农户”314
7.3.3 专业合作服务组织的兴起:横向一体化组织316
7.3.4 垂直一体化农业产业组织:企业的出现318
7.3.5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基本路径:简要总结320
7.4 家庭承包制下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动因321
7.4.1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生成的市场前提与需求诱因323
7.4.2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供给动因327
8.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差异:经济绩效比较330
8.1 解释模型:“产权结构—计量能力—环境特性—经济绩效”330
8.1.1 一般模型330
8.1.2 模型的进一步说明337
8.2 不同制度安排条件下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差异:制度根源338
8.2.1 比较分析(I):市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农业产业组织339
8.2.2 比较分析(Ⅱ):专业化、契约型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农业产业组织345
8.2.3 案例分析:长青水果场与温氏集团的比较351
8.3 不同经营环境条件下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差异:环境影响358
8.3.1 基于时间因素的分析:不同时期的农业产业组织358
8.3.2 基于空间因素的分析:东、中、西部的农业产业组织360
8.3.3 案例分析:土地承包制与林地承包制的效率差异363
8.3.4 结论365
第三部分 创新与发展373
9.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选择:相对优势与基准373
9.1 不同农业产业组织的相对优势:治理机制的分析374
9.2 不同农业产业组织的功能边界与适用范围382
9.2.1 不同农业产业组织:功能边界与适用范围382
9.2.2 生产型组织结构向产业型组织形式的转化387
9.3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基准(I):企业制度随分工发展而加速多样化391
9.4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基准(Ⅱ):交易技术结构与环境特性的相容性395
9.5 农业产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基准(Ⅲ):提高交易效率397
10.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创新:机制设计399
10.1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线索及内在机制:总结与分析399
10.1.1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线索399
lO.1.2 组织知识与分工水平405
10.1.3 组织制度创新:分工协调机制替代的交易过程408
10.1.4 组织创新的内在机制410
10.2 组织创新与激励机制设计:基于“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415
10.2.1 公共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415
10.2.2 激励问题的提出416
10.2.3 机制设计与激励制度417
10.2.4 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418
10.2.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419
lO.3 选择性激励与隐性激励机制423
10.3.1 选择性激励与隐性激励机制423
10.3.2 对企业家(经理)的隐性激励426
11.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431
11.1 构建政策框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431
11.2 政府政策选择的基准:基于农民济理性的阐释436
11.3 政策选择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制度服务441
11.3.1 政府的作用:提供制度服务441
11.3.2 政府在农民经济组织中的作用:以农业合作社为例443
11.4.1 政府、市场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中的作用446
11.4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模式446
11.4.2 市场内部化、市场联结与利益保护451
11.4.3 “布吉模式”及其启示455
11.4.4 目标模式的选择:以农产品流通为核心的市场企业化468
11.5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政策实施方案471
11.5.1 市场企业化的设计思路471
11.5.2 组织创新的核心因素474
11.5.3 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477
参考文献480
后记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