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与行为测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理与行为测量](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2373955.jpg)
- 凌文辁,方俐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1791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心理测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理与行为测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3
第1章 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研究方法3
1.1 科学研究概念3
1.1.1 科学概念界定3
1.1.2 行为科学研究的目标与分类5
1.2 科学研究的过程6
1.2.1 选题6
1.2.2 文献研究8
1.2.3 进行研究设计9
1.2.4 实验设计与实验实施12
1.2.5 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解释12
1.2.6 研究报告的撰写12
1.3 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14
1.3.1 观察法14
1.3.2 实验法16
1.3.3 测验法17
1.3.4 调查研究法18
1.3.5 其他方法19
1.4 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20
1.4.1 实验设计中的几个概念20
1.4.2 独立组设计25
1.4.3 重复测量设计及平衡法28
1.4.4 复杂实验设计30
1.4.5 准实验设计33
1.4.6 单一被试研究设计35
1.5 测量量尺与抽样37
1.5.1 四种测量量尺37
1.5.2 测量样本抽取39
第2章 心理测验法43
2.1 心理测验概说43
2.1.1 心理测量43
2.1.2 心理测验的定义44
2.1.3 心理测定的特性44
2.1.4 心理测验的机能45
2.2 心理测验的编制46
2.2.1 一个标准化测验必须满足的条件46
2.2.2 标准化测验的编制过程47
2.3 信度、效度、项目分析49
2.3.1 信度49
2.3.2 效度53
2.3.3 项目分析57
2.4 问卷法59
认知测验篇69
第3章 智力测定法69
3.1 智力的定义与智力测验69
3.2 智力量表70
3.2.1 实足年龄70
3.2.2 心理年龄70
3.2.3 智商(IQ)72
3.2.4 智力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72
3.2.5 智商等级73
3.3 比纳式智力测验概况74
3.4 田中-比纳式智力测验法75
3.4.1 概况75
3.4.2 实施法76
3.4.3 记分法76
3.4.4 结果表示法77
3.5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诊断测验法77
3.5.1 概况77
3.5.2 实施法78
3.5.3 各类问题的给分标准78
3.5.4 记分法81
3.5.5 结果的表示法81
3.6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诊断测验法82
3.6.1 概况82
3.6.2 测验的构成82
3.6.3 测验的实施法和记分法83
3.6.4 结果的处理法91
3.6.5 应用91
第4章 斯特鲁色词测验95
4.1 斯特鲁色词测验概述95
4.1.1 斯特鲁色词测验的内容95
4.1.2 斯特鲁色词测验的应用研究方向96
4.2 斯特鲁色词测验的实施法97
4.2.1 斯特鲁色词测验的施行法97
4.2.2 斯特鲁色词测验的记分法98
4.3 斯特鲁色词测验的诊断102
人格测验篇105
第5章 人格理论105
5.1 什么是人格105
5.2 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106
5.2.1 人格定义与分类106
5.2.2 动机的机能自主107
5.2.3 健康人格的特点108
5.2.4 人格倾向与价值观108
5.3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09
5.3.1 卡氏的人格特质分类109
5.3.2 人格的动力特质111
5.4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111
5.4.1 人格的层次模型111
5.4.2 人格维度112
5.4.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112
5.5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113
5.5.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13
5.5.2 荣格的人格理论116
5.6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117
5.6.1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117
5.6.2 自我实现与顶峰体验118
5.7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119
5.7.1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119
5.7.2 社会学习人格理论119
5.8 人格测验的方法120
5.8.1 人格测验方法的类型120
5.8.2 问卷法人格测验分类120
5.8.3 问卷法人格测验的长处与短处121
5.9 小结122
第6章 投射法人格测验——罗夏测验123
6.1 投射法概论123
6.2 罗夏墨迹测验124
6.2.1 简述124
6.2.2 罗夏测验的四个阶段127
6.2.3 记号化与反应的定义129
6.3 记号化134
6.3.1 反应领域的记号化134
6.3.2 形态反映和运动反应记号化142
6.3.3 浓淡反应记号化146
6.3.4 色彩反应记号化153
6.4 形态水平的评价162
6.5 各图版中易产生的反应及反应内容166
6.6 内容分析176
6.6.1 常见的反应范围176
6.6.2 始发反应时间和反应用时179
6.6.3 色彩动力学179
6.6.4 浓淡动力学181
第7章 詹金斯活动性调查184
7.1 A型行为及其测量184
7.1.1 A型行为模式184
7.1.2 A型行为模式与心脏病的关系184
7.1.3 A型行为的测定量表——JAS185
7.2 JAS的实施法186
7.2.1 JAS的构成186
7.2.2 测验的施行186
7.2.3 取分法187
7.2.4 测验基础和解释191
7.2.5 JAS的适用范围192
7.3 个案研究实例192
7.4 JAS活动性调查用于探讨组织管理195
7.4.1 研究目的195
7.4.2 方法195
7.4.3 结果196
7.4.4 讨论198
7.4.5 小结199
第8章 MBTI与CVPS职业人格类型测验200
8.1 MBTI简介200
8.1.1 MBTI的发展历程200
8.1.2 MBTI的应用201
8.2 中国人职业个性测量工具(CVPS)的研制202
8.2.1 研究目的202
8.2.2 预试研究202
8.2.3 CVPS模型设计204
8.2.4 CVPS量表的设计204
8.2.5 结论206
8.2.6 应用前景及展望206
第9章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208
9.1 概况208
9.2 MMPI测验211
9.2.1 测验的目的、内容及形式211
9.2.2 测验的记分方法及结果的判定213
9.3 效度量表214
9.3.1 疑问量表214
9.3.2 说谎量表215
9.3.3 效度量表216
9.3.4 修正量表217
9.3.5 无效度的剖析图218
9.4 临床量表221
9.4.1 量表1 疑病症222
9.4.2 量表2 抑郁症223
9.4.3 量表3 歇斯底里224
9.4.4 量表4 精神病态性偏倚225
9.4.5 量表5 性度227
9.4.6 量表6 偏执狂或妄想229
9.4.7 量表7 精神衰弱230
9.4.8 量表8 精神分裂231
9.4.9 量表9 轻躁狂233
9.4.10 量表0 社会内向性格234
9.5 两个高得分的组合类型235
职业测验篇247
第10章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247
10.1 能力倾向的概述247
10.1.1 能力倾向的概念247
10.1.2 能力结构理论248
10.2 能力倾向测验的内容、编制及用途249
10.3 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250
10.3.1 测验目的与测验项目251
10.3.2 GATB测验的功能254
10.3.3 测验方法255
10.3.4 记分方法255
10.3.5 测验结果的应用258
10.4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中国城市版的建构260
10.4.1 测验的建构261
10.4.2 常模的建立266
10.5 一般能力因素结构的理论探讨268
10.5.1 我国中学生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的构成268
10.5.2 中国的一般能力结构理论模型268
第11章 职业兴趣测验及职业价值观研究271
11.1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271
11.1.1 职业类型的四个假说271
11.1.2 六种职业兴趣的人格类型特征271
11.2 霍兰德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273
11.2.1 问题的提出273
11.2.2 量表的建构:方法与结果273
11.2.3 小结278
11.3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278
11.3.1 前言278
11.3.2 方法279
11.3.3 结果280
11.3.4 讨论282
第12章 司机安全驾驶测验284
12.1 交通事故与安全驾驶284
12.1.1 交通事故概述284
12.1.2 人的因素在事故因素中的重要性287
12.1.3 事故者的特征290
12.1.4 事故者的性别特征293
12.1.5 驾驶行动中的紧急事态295
12.1.6 驾驶行为的心理过程297
12.2 汽车司机安全驾驶性向测验的建构297
12.2.1 引言297
12.2.2 方法298
12.2.3 结果299
12.2.4 小结302
第13章 罪犯改造成效评估量表303
13.1 心理测验与罪犯改造303
13.2 方法303
13.2.1 原始量表项目收集303
13.2.2 量表项目筛选304
13.2.3 量表的检验305
13.3 结果305
13.3.1 信度检验305
13.3.2 效度检验305
13.4 讨论308
组织行为测量篇313
第14章 中国领导行为评测313
14.1 领导的基本概念313
14.1.1 西方领导科学的形成313
14.1.2 领导的定义314
14.1.3 领导的影响力315
14.1.4 领导的选拔与培训315
14.2 领导行为研究的中国化问题318
14.2.1 何谓“中国特色”318
14.2.2 领导理论的文化差异318
14.3 CPM领导行为及其测量319
14.3.1 CPM理论319
14.3.2 CPM模式的领导概念323
14.3.3 CPM概念的动力学323
14.3.4 CPM模式的实际应用325
14.4 中国人的内隐领导理论及其测量326
14.4.1 领导理论的文化角色326
14.4.2 “内隐”领导特质量表的研制326
14.4.3 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的内容327
14.4.4 内隐领导理论的中美差异328
14.4.5 内隐领导理论与外显领导理论的联系329
14.5 小结329
第15章 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研究331
15.1 国外关于组织承诺研究概述331
15.1.1 组织承诺定义与承诺类型331
15.1.2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332
15.1.3 组织承诺对工作表现的影响333
15.2 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的结构模型研究335
15.2.1 方法335
15.2.2 承诺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336
15.2.3 研究结果338
15.3 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结构模型检验339
15.3.1 问题的提出339
15.3.2 研究假设339
15.3.3 结果与分析340
15.3.4 承诺结构的二阶因子模型分析341
15.3.5 组织承诺的组合类型341
15.4 组织承诺类型与员工行为表现343
15.4.1 研究方法343
15.4.2 数据分析与结果344
15.4.3 各种承诺类型的绩效行为表现的概括346
15.5 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分析347
15.5.1 人口特征与承诺类型关系的分析347
15.5.2 影响承诺的组织因素的测量349
15.5.3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模型350
15.6 结论352
第16章 自我效能感测量353
16.1 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和测量353
16.1.1 自我效能感定义353
16.1.2 自我效能感测量353
16.1.3 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354
16.1.4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355
16.1.5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357
16.1.6 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360
16.2 保险推销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建构360
16.2.1 前言360
16.2.2 方法361
16.2.3 结果363
16.2.4 讨论364
16.3 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建构365
16.3.1 建构管理者管理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意义365
16.3.2 管理自我效能感结构的探索性研究367
16.3.3 管理自我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研究372
16.3.4 信度和效度检验374
16.3.5 结论375
第17章 失业(下岗)人员“成功求职策略培训”的干预研究377
17.1 失业研究的重要性及项目来源377
17.1.1 工作对人的意义及失业对人的影响377
17.1.2 项目的来源378
17.2 “成功求职”干预培训的内容与方法378
17.2.1 内容378
17.2.2 方法379
17.2.3 “成功求职”干预项目研究的总体方案379
17.3 需求分析380
17.3.1 需求分析的目的和内容380
17.3.2 中国和美国样本的需求分析的结果比较381
17.3.3 中国和美国样本量表信度比较382
17.4 “成功求职”干预实验的实施及效果382
17.4.1 调查样本382
17.4.2 实验设计385
17.4.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再就业率比较386
17.4.4 培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指标的影响387
17.4.5 干预对参加培训的失业者配偶的影响387
17.4.6 下岗失业者对培训实施的评价388
17.5 研究的结论与意义388
第18章 中日合资企业的组织行为学研究391
18.1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391
18.2 中日合资企业中国员工对日本管理者的评价392
18.2.1 中国员工对日本管理者的印象392
18.2.2 对日本人印象的主成分分析395
18.2.3 交往频度与对日本管理者印象的关系396
18.3 中日合资企业中国员工对所在企业的评价397
18.3.1 中日合资企业中国职工的满意度397
18.3.2 中方管理人员对所在企业的评价398
18.3.3 中方一般工人与管理人员评价的差异399
18.4 中日合资企业中国员工的转职意愿400
18.4.1 中日合资企业中国员工的转职意愿400
18.4.2 转职意愿与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401
18.4.3 转职意愿与对日本管理者的印象402
18.5 中日合资企业中国员工对各国企业的选好度404
18.6 几点思考405
附录407
附录A 量表、问卷、测验名称一览表407
附录B 美、英、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杂志一览表424
参考文献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