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 2002年卷·首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秉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7148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 2002年卷·首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严打”中刑法适用若干问题研讨/赵秉志1
一、前言1
二、“严打”的正确定位2
(一)“严打”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关系2
(二)“严打”与刑罚的功能和效益3
三、“严打”中刑法基本原则的贯彻5
(一)“严打”中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5
(二)“严打”中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贯彻7
(三)“严打”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9
四、“严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法律界限的把握11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本质特征12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基本特征14
(三)司法解释、立法解释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规定14
(四)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的适用问题17
(五)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相关概念的区分20
五、结语24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法律对策/赵秉志王秀梅25
一、引言25
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与外延25
(一)恐怖主义犯罪概述26
(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28
(三)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容30
三、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性质32
(一)犯罪性质的特殊性32
(二)犯罪性质的非政治性34
(三)国际惩治的普遍性36
四、预防与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对策38
(一)国际法原则的惩治与防范39
(二)国家、区域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惩治与防范41
(三)惩治与防范的重要法律措施43
五、我国刑法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完善45
(一)我国刑法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完善46
(二)我国刑法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方面的缺憾48
制定《反洗钱法》加强对洗钱犯罪的惩治与防范/卢建平赵骏50
一、洗钱的含义与性质50
(一)洗钱的含义50
(二)洗钱的性质51
二、洗钱的发展趋势53
(一)洗钱分子将会更多地利用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54
(二)洗钱分子将会更为广泛地利用非金融机构为自己的洗钱提供屏障54
(三)洗钱分子将会更多地利用新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产品洗钱54
(四)洗钱分子将会加强洗钱手段和洗钱技术的现代化54
(五)洗钱分子将会利用国际金融系统的一体化,更为全面、频繁地把洗钱的网络铺设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55
(八)洗钱将更加紧密地与国际有组织犯罪相互结合56
(七)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与地区将会成为洗钱的重点发案区域56
(六)洗钱分子将会更多地将“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发展洗钱网络的终端56
三、反洗钱的意义57
(一)有利于打击国内犯罪活动,特别是那些牟取暴利的经济犯罪活动57
(二)有利于打击跨国越境犯罪活动57
(三)使得我国法律制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并为国际反洗钱的司法合作奠定法律基础58
(四)有助于吸引外资和金融改革的健康发展,避免洗钱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不良影响58
四、我国刑法中的洗钱罪解析59
(一)洗钱罪的客观要件59
(二)洗钱罪的客体68
(三)洗钱罪的主观要件70
(四)洗钱罪的主体要件73
五、构建科学的防范洗钱犯罪的法律规范体系74
(一)总则75
(二)具体制度75
六、完善相关司法程序与制度79
(一)反洗钱的主管机关与其他相应机关的配合79
(二)刑事司法调查与保密原则的协调80
(三)有效地开展洗钱犯罪的侦查工作81
(四)反洗钱查询、冻结、扣划账户存款规则84
七、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85
(一)加强国际间的情报信息交流85
(五)对洗钱所涉及的赃款赃物的没收85
(二)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协助与合作86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制/赵秉志许成磊87
一、前言87
二、应当重视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刑法抗制87
(一)中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现状87
(二)中国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法律调整状况89
(三)重视用刑罚手段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必要性89
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研讨92
(一)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犯罪对象之界定92
(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主观特征的认定105
(三)“销售金额”的理解及其认定112
(四)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理解与认定117
(五)危险犯的认定122
(六)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与相关犯罪的法条关系、罪数关系认定128
四、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研讨132
(一)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主观罪过的认定132
(二)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客观行为的认定138
(三)侵犯注册商标权犯罪的犯罪形态147
五、结语151
金融诈骗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赵秉志许成磊154
一、金融诈骗罪认定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54
(一)金融诈骗罪诈骗故意的认定154
(二)单位实施金融诈骗罪的处理161
(三)金融诈骗罪与相关犯罪的法条关系处理163
二、集资诈骗罪166
(一)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166
(二)集资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的界限认定168
(三)“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本罪与相关犯罪界限中的意义169
(四)利用民间“会”、“社”形式进行非法集资行为的定性171
三、贷款诈骗罪172
(一)贷款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173
(二)贷款诈骗罪与高利转贷罪的界限认定174
(三)贷款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的界限认定175
四、票据诈骗罪176
(一)票据诈骗罪是否以“非法占有目的”为主观要件176
(二)“明知是伪造、变造的票据而使用”的认定178
(三)“冒用他人票据”的认定180
(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进行诈骗”的认定181
(五)票据诈骗罪与刑法典第280条规定的几类伪造、变造罪的关系处理182
五、信用证诈骗罪183
(一)信用证诈骗罪具体行为方式的认定184
(二)信用证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界限认定187
(三)信用证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界限认定189
六、信用卡诈骗罪190
(四)信用证诈骗罪一罪与数罪的关系界定190
(一)使用伪卡、废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实施诈骗罪的具体认定191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196
(三)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及其适用201
(四)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与侵占罪的界限认定205
(五)“盗划信用卡”的定性206
七、保险诈骗罪208
(一)“虚构保险标的”的表现形式209
(二)故意蔓延保险损失索赔行为性质的类属211
(三)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211
(四)保险诈骗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形态212
(六)内外勾结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行为的定性214
(五)虚假理赔的定性214
(七)冒名骗赔行为的定性216
(八)中介组织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与保险诈骗罪的界限认定217
贿赂罪共同犯罪问题研究/赵秉志姜伟许成磊侯亚辉220
一、前言220
二、自然人受贿犯罪的共同犯罪221
(一)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共犯的研讨221
(二)自然人共同受贿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形式225
(三)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228
(四)国家工作人员与其家属共同受贿的认定228
(五)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230
(六)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人共同受贿的认定235
(七)自然人共同受贿犯罪的处罚原则239
三、单位贿赂犯罪中的共同犯罪241
(一)关于单位能否作为共同犯罪主体的研讨242
(二)单位贿赂共同犯罪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244
(三)单位贿赂共同犯罪几种特殊情形的处理246
(四)单位贿赂共同犯罪之犯罪数额的认定256
律师刑事责任问题研究/赵秉志时延安258
一、律师刑事责任的涵义与基本特征258
(一)律师刑事责任的涵义259
(二)律师刑事责任的基本特征261
(一)妨害司法之犯罪263
二、形成律师刑事责任的犯罪的基本分类及适用263
(二)侵犯委托人利益之犯罪267
(三)侵犯司法工作人员廉洁性之犯罪270
(四)侵犯公众利益之犯罪271
(五)违反保守国家秘密的犯罪273
三、对刑法典第306条第1款的法理分析274
(一)从规范层面进行分析276
(二)从立法价值上分析277
四、律师刑事责任的豁免问题280
(一)律师刑事责任豁免的概念与法律根据281
(二)律师刑事责任豁免的内容282
一、前言284
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问题/黄京平284
二、外来人口犯罪概述287
(一)外来人口犯罪的概念287
(二)外来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293
(三)考察外来人口犯罪的视角或方法295
三、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297
(一)外来人口的现状与特点297
(二)外来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点301
(三)外来人口犯罪比较分析307
四、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的原因309
(一)社会原因309
(二)文化、制度原因321
(三)生理原因335
(四)心理原因340
(五)其他原因346
五、北京地区外来人口犯罪的预防对策349
(一)溯本清源、完善人口流动制度350
(二)加强宣传教育,发挥社会预防作用351
(三)健全管理体制,避免漏管失控353
(四)坚决打击,发挥专门机关和法律的震慑力356
六、结语357
参考文献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