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肝胆病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肝胆病证学
  • 李正全,庞佑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334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3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肝胆病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部 肝胆学术理论3

肝胆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

一、战国时期3

二、秦汉时期10

三、隋唐时期12

四、宋元时期13

五、明清时期14

六、民国时期16

七、现代研究18

肝胆系统形态结构21

一、肝脏形态结构21

(一) 中医形态结构21

1.中医古籍记载21

2.肝脏形质结构22

3.肝经经脉循行23

(二) 现代形态结构24

1.肝脏形态24

2.肝脏位置26

3.肝脏分区27

4.肝脏结构28

5.肝脏血供31

6.肝脏淋巴34

7.肝脏神经35

(三) 肝经经脉循行36

二、胆腑形态结构37

(一) 中医形态结构37

1.中医古籍记载37

2.胆腑形质结构37

(二) 现代形态结构39

1.胆囊形态39

2.输胆管道40

3.胆道结构41

4.胆囊血供42

5.淋巴流向42

6.胆道神经42

(三) 胆经经脉循行42

肝胆系统生理功能45

一、肝脏生理功能45

(一) 主生发阳气45

(二) 主藏血调血46

1.肝主藏血46

2.肝能调血47

3.生血摄血48

(三) 肝主疏泄49

1.疏泄阴精49

2.疏泄胆汁56

3.疏调气机63

(四) 肝濡筋营爪64

(五) 肝开窍于目65

(六) 肝脏生理特性66

1.体阴用阳66

2.肝气主升67

3.肝气忌郁67

4.肝胆相调68

5.肝脏自衰68

二、胆腑生理功能69

(一) 贮利胆汁69

(二) 浓缩胆汁69

(三) 分泌功能70

(四) 调节功能70

三、肝胆经脉功能71

(一) 联络功能71

(二) 运行经气72

(三) 传递信息72

四、肝胆与相关脏腑73

(一) 肝胆与心系73

(二) 肝胆与肺系74

(三) 肝胆与脾胃74

(四) 肝胆与肾系75

肝胆病证致病因素77

一、先天致病因素77

(一) 禀赋不足77

(二) 妊娠失养78

(三) 疾病遗传78

二、外邪致病因素79

(一) 外感邪毒79

(二) 毒物因素79

(三) 饮食因素80

(四) 气侯因素80

三、情志致病因素81

四、劳逸致病因素82

五、内生致病因素83

(一) 浊毒犯肝83

(二) 瘀血积聚83

(三) 经脉失调84

六、自衰致病因素85

七、其他致病因素87

(一) 脏腑相累87

(二) 肝胆手术88

(三) 化疗放疗88

(四) 用药失当89

肝胆病证发病与转归91

一、肝脏病证发病与转归91

(一) 肝气郁滞91

(二) 湿热壅滞92

(三) 热毒损肝93

(四) 胆汁淤肝94

(五) 肝血失调95

(六) 肝血瘀阻95

(七) 气结血瘀96

(八) 肝血虚损97

(九) 肝阴虚损98

(十) 肝气虚衰99

(十一) 肝阳虚衰100

(十二) 肝脏自衰100

二、胆腑病证发病与转归101

(一) 胆腑郁滞101

(二) 寒邪犯胆102

(三) 胆腑郁热103

(四) 湿热犯胆103

(五) 热毒犯胆104

(六) 胆汁淤滞105

(七) 胆腑结石105

(八) 蛔虫犯胆106

(九) 胆腑痿变107

(十) 胆腑积聚108

(十一) 胆腑气虚109

三、肝胆经脉发病与转归109

(一) 邪犯少阳109

(二) 邪犯厥阴110

(三) 湿郁经脉111

(四) 经脉失养111

(五) 肝阳亢害112

(六) 肝风致害113

(七) 肝火致害114

四、脏腑相累发病与转归114

(一) 肝病累肺115

(二) 肝病累心115

(三) 肝病累脾116

(四) 肝病累肾117

五、肝胆病证与相关转归118

(一) 肝胆转归118

(二) 虚实转归119

(三) 气血转归121

(四) 阴阳转归122

肝胆病证诊查内容与方法124

一、病史内容与收集124

(一) 自觉症候124

(二) 发病经过125

(三) 既往病史126

(四) 患者经历126

(五) 家族病史127

(六) 相关病史128

二、诊查内容与方法128

(一)整体诊法128

1.形态诊法128

2.神态诊法129

3.动态诊法130

4.语音诊法131

5.肌肤诊法131

(二) 头面诊法133

1.头部诊法133

2.面色诊法133

3.眼部诊法134

4.耳部诊法136

5.口部诊法136

(三) 颈胸诊法137

(四) 腹部诊法137

1.腹诊范围137

2.定位标志137

3.腹部分区138

4.肝胆位置142

5.肝胆望诊144

6.肝胆触诊150

7.肝胆叩诊160

8.肝胆听诊163

(五) 经脉诊法165

1.胁部经脉诊法165

2.头部经脉诊法166

3.腰背经脉诊法167

4.肢体经脉诊法167

(六) 浊物诊法169

1.口气诊法169

2.汗液诊法170

3.吐物诊法170

4.小便诊法170

5.大便诊法171

(七)舌脉诊法172

1.舌象诊法172

2.脉象诊法174

(八) 症候鉴别176

1.抑郁易怒176

2.肝胆发热177

3.肝胆疼痛178

4.肝胆黄疸181

5.肝胆腹胀182

6.恶心呕吐183

7.倦怠乏力184

8.头痛眩晕185

9.抽搐阴缩186

三、肝胆病证实验检测187

(一) 肝炎病毒类型检测188

(二) 胆红素代谢检测190

(三) 蛋白质代谢检测192

(四) 脂类代谢检测194

(五) 肝胆酶类检测196

(六) 微量元素检测198

四、肝胆病证仪器检测199

(一) B超检测199

1.肝脏检测199

2.胆道检测201

(二) 核素扫描202

(三) CT检测202

(四) 造影检测203

1.口服造影203

2.静脉造影204

(五) 病理检查204

(六) 经络探测205

(七) 检查选择205

1.探查病证205

2.肝病辨别206

3.胆病辨别207

4.经络探测207

肝胆病证治则与治法208

一、肝脏病证治则209

(一) 疏肝法209

1.理气疏肝法209

2.益气疏肝法210

3.理血疏肝法210

4.养阴疏肝法211

5.助阳疏肝法211

6.降逆疏肝法212

(二) 清肝法213

1.解郁清肝法213

2.利湿清肝法214

3.利胆清肝法214

4.解毒消痈法215

5.通腑泻毒法215

6.清肝醒脑法216

7.消结清肝法217

8.扶正清肝法217

(三) 化瘀法218

1.理气化瘀法218

2.养血化瘀法219

3.养阴化瘀法219

4.助阳化瘀法220

5.消脂化瘀法220

6.利胆化瘀法221

7.软坚消结法222

(四) 补肝法222

1.益气补肝法223

2.养血补肝法223

3.养阴补肝法224

4.扶阳补肝法224

5.补肝缓衰法225

二、胆腑病证治则226

(一) 利胆法226

1.解郁利胆法226

2.行气利胆法226

3.化湿利胆法227

4.化瘀利胆法228

(二) 清胆法228

1.和解少阳法228

2.除湿清胆法229

3.解毒清胆法230

4.通腑泻胆法230

(三) 排石法231

1.利胆排石法231

2.行气排石法231

3.益气排石法232

4.化淤排石法232

(四) 驱虫法233

1.调中安蛔法233

2.安蛔止痛法234

3.理气驱虫法234

4.消淤驱虫法235

(五) 补胆法236

1.益气补胆法236

2.扶阳补胆法236

三、肝阳经脉病证治则237

(一) 清经法237

1.清解少阳法237

2.利湿清经法238

3.解郁清经法239

4.养阴清经法239

(二) 养经法240

1.养营调经法240

2.养阴疏经法240

3.助阳营经法241

4.养肝强筋法242

(三) 温经法242

1.温经散寒法243

2.益气温经法243

3.养血温经法244

4.助阳温经法244

(四) 敛肝法245

1.敛肝和阳法245

2.养血敛肝法246

3.滋阴敛肝法246

4.潜阳敛肝法247

(五) 泻肝法248

1.解郁清肝法248

2.泻热清肝法248

3.泻火清肝法249

4.养肝泻热法250

(六) 熄风法250

1.清热熄风法250

2.镇肝熄风法251

3.养血熄风法252

4.滋阴熄风法252

5.扶阳熄风法253

6.补精熄风法254

四、肝胆兼病治则254

(一) 肝肺兼病治法254

1.疏肝理肺法254

2.清肝宁肺法255

3.养肝润肺法256

4.温肝益肺法256

(二) 肝心兼病治法257

1.疏肝宁心法257

2.清肝宁心法258

3.降逆宁心法258

4.养肝宁心法259

5.疏胆宁心法259

6.化瘀宁心法260

(三) 肝脾兼病治法261

1.疏肝理脾法261

2.疏肝和胃法261

3.利胆和胃法262

4.抑肝扶脾法262

5.养肝扶脾法263

6.温肝扶脾法263

(四)肝肾兼病治法264

1.疏肝益肾法264

2.养肝益肾法265

3.温肝益肾法265

4.化瘀固肾法266

5.温肝利水法267

6.补肝宣痹法267

(五)肝病血证治法268

1.泻肝止血法268

2.泻肝通腑法269

3.养肝止血法269

4.清肝固经法270

5.养肝调经法270

6.养肝固肾法271

五、肝胆病证其他疗法271

下部 肝胆病证论治275

肝胆病证命名与分类275

肝脏病证论治276

肝瘟276

急性肝瘟278

慢性肝瘟291

肝痈302

肝黄312

肝胀320

肝积328

臌胀339

肝性腹水343

肝性出血349

肝性泄泻356

浊毒泛溢361

肝癌367

肝厥381

肝郁391

肝虚397

胆腑病证论治404

结胸404

胆胀411

胆石417

蛔厥426

胆黄432

胆痿439

胆瘤447

胆衄454

胆郁463

胆瘅470

肝胆经脉病证论治477

肝胆头痛477

肝性眩晕483

肝胆眼病490

肝胆鼻病497

肝胆耳病502

肝胆口病507

肝胆咽病512

肝胆瘿病517

肝胆乳病522

肝胆胁痛528

肝胆心病533

肝胆肺病538

肝胆脾病543

肝胆肾病549

肝胆气病554

肝胆血病558

肝性风动562

肝胆病证病案示例567

病例1 肝瘟567

病例2 肝瘟570

病例3 肝瘟574

病例4 肝瘟577

病例5 肝黄581

病例6 肝积584

病例7 臌胀588

病例8 臌胀592

病例9 肝癌596

病例10 结胸599

病例11 胆胀603

病例12 胆石605

病例13 蛔厥608

病例14 胆郁611

病例15 胆瘅614

病例16 肝性眩晕617

病例17 肝性眼病620

病例18 肝性鼻衄622

病例19 胆性心痛625

病例20 肝性风动628

主要参考文献6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