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情操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德情操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2311210.jpg)
- (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著;余涌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616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87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德情操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论行为之合宜性1
第一章 论合宜感3
第一节 论同情3
第二节 论相互同情的快乐9
第三节 论根据他人的情感是否与我们的情感相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12
第四节 续前节15
第五节 论可亲和可敬的美德20
引言25
第二章 论与合宜性相一致的不同激情的程度25
第一节 论源于身体的激情26
第二节 论源于想像力的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30
第三节 论反社会的激情33
第四节 论社会的激情39
第五节 论自私的激情41
第三章 论幸运和不幸对人判断行为合宜性的影晌;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的赞同45
第一节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通常是一种比对欢乐的同情更鲜明生动的感觉,但一般来说,它远远达不到当事人所自然产生的感觉那般强烈45
第二节 论野心的根源和社会阶层的差别52
第三节 论由羡慕富人和大人物、鄙视或忽视穷人和小人物这种倾向所引起的我们道德情感的败坏62
第二卷 论功过或赏罚的对象69
第一章 论功过感71
引言71
第一节 凡被视为恰当的感激对象都应受奖赏;凡被视为恰当的怨恨对象都该被惩罚71
第二节 论感激和怨恨的恰当的对象74
第三节 对施惠者的行为不予认可,则少有对受惠者感激的同情;相反,对害人者的动机不予非难,则无有对受害者怨恨的同情76
第四节 对前几节的概述78
第五节 对功过感的分析79
第一节 两种美德的比较84
第二章 论正义和仁慈84
第二节 论正义感、悔恨感并论对功劳的意识88
第三节 论这种自然构造的效用92
第三章 就行为的功与过,论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100
引言100
第一节 论这种命运影响的原因101
第二节 论这种命运影响的程度105
第三节 论情感这种无规则性的最终原因114
第三卷 论评判我们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119
第一章 论自是和自非的原则121
第二章 论对赞扬的爱和对值得赞扬的爱,并论对谴责的恐惧和对该被谴责的恐惧125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145
第四章 论自欺的性质,及普遍准则的起源和应用168
第五章 论普遍道德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合理地被视为神之法则174
第六章 义务感在何种情况下应当是我们行为的惟一的原则,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与其他动机共同起作用185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195
第一章 论效用的外观赋予艺术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197
第二章 论效用现象赋与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感觉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赞同的基本原则之一206
第五卷 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上的赞同和非难情感的影响213
第一章 论习惯和风尚对我们美丑观念的形响215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晌223
第六卷 论美德的特征237
第一章 从对自已幸福的影响论个人的品质;或论谨慎239
引言239
第二章 从对他人幸福的影响论个人的品质246
引言246
第一节 论自然使个人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的次序247
第二节 论自然使团体成为我们善行对象的次序257
第三节 论普遍的仁慈265
第三章 论自制268
第六卷结论295
第一章 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进行考察的问题301
引言303
第二章 论对美德本性所做的各种说明303
第一节 论主张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中的体系304
第二节 论主张美德存在于谨慎中的体系332
第三节 论主张美德存在于仁慈中的体系338
第四节 论无视规则的体系345
第三章 论形成赞同原理的各种体系356
引言356
第一节 论从自爱中演绎出赞同原理的体系357
第二节 论把理性作为赞同原理的根据的体系360
第三节 论把情感作为赞同原理的根据的体系363
第四章 论不同的著作家论及道德实践准则的方法371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