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宪法学 中国部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宪法学 中国部分](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2306522.jpg)
- 许崇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7323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宪法学 中国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宪法学导论1
第一节 宪法学概念、分类与研究对象1
一、 宪法学概念1
二、 宪法学分类3
三、 宪法学研究对象5
第二节 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7
一、 外国主要国家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7
二、 中国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10
第三节 宪法学体系与研究方法14
一、 宪法学体系14
二、 宪法学的研究方法17
第四节 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18
一、 宪法学是法学的首位学科19
二、 宪法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课19
三、 宪法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20
四、 宪法学为科学的决策活动提供统一的基础20
第二章 宪法基本原理21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与分类21
一、 宪法的概念21
二、 宪法的分类34
一、 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38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38
二、 宪法的发展43
第三节 宪法结构50
一、 宪法结构体系50
二、 宪法规范52
三、 宪法渊源59
第四节 宪法作用62
一、 宪法作用的前提条件62
二、 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作用65
三、 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66
四、 宪法对法制的作用68
第五节 宪法修改69
一、 宪法修改概说69
二、 宪法修改的限制73
三、 宪法修改的方式75
四、 宪法修改程序77
第六节 监督宪法实施80
一、 宪法解释80
二、 宪法监督86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史105
一、 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105
第三章 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105
二、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109
三、 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111
四、 人民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11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114
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14
二、 1954年宪法117
三、 1975年宪法120
四、 1978年宪法122
五、 1982年宪法124
一、 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35
第四章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35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135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发展136
三、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40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143
一、 人民的概念和范围143
二、 工人阶级的地位144
三、 农民阶级的地位145
四、 知识分子的地位147
五、 爱国统一战线148
一、 对人民实行民主150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150
二、 对敌人实行专政153
三、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56
第四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158
第五章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60
第一节 中国各政党160
一、 中国共产党160
二、 中国各民主党派163
三、 政党和政党制度169
一、 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174
第二节 多党合作制度174
二、 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177
三、 多党合作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179
四、 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合作中发展进步181
第三节 政治协商制度183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83
二、 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185
第四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86
一、 性质和组织186
二、 任务和作用190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1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地位191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1
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地位19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194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
二、 非公有制经济198
三、 与所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203
第七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5
第一节 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205
第二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0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09
第八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3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213
一、 政权组织形式的涵义213
二、 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215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7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20
一、 民主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20
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222
第三节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225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根本政治制度226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方式和途径229
第四节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2
一、 提高认识、保障人大代表人民依法行使职权232
二、 加强和完善人大常委夫的组织机构233
三、 加强和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234
四、 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素质235
五、 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工作236
第九章 选举制度238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理238
一、 选举制度的概念与性质238
二、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功能240
三、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244
第二节 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247
一、 选区划分247
二、 选民登记247
三、 选举投票248
四、 代表辞职249
第三节 候选人制度249
一、 候选人提名权主体249
二、 候选人提名方式252
三、 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的确定程序254
四、 候选人介绍制度256
第四节 选举管理制度257
一、 选举管理的基本原则258
二、 选举机构的设置与活动形式259
第五节 罢免制度263
一、 罢免制度的理论基础263
二、 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罢免权265
三、 人民代表对国家机关领导人的罢免权269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72
第一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72
一、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与分类272
二、 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274
三、 中国实行的单一制特点277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79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279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281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282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282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285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286
一、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286
二、 民族自治地方类型与行政区域划分288
三、 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288
一、 自治机关的性质与地位289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289
二、 民族自治机关的组成290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292
一、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292
二、 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权294
三、 财政自治权296
四、 经济建设管理权298
五、 公共事务的管理权299
六、 组织公安部队权299
一、 “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00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00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300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02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基本法的指导方针304
一、 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304
二、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基本法中的体现306
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309
第十二章 国家象征315
第一节 国旗和国徽315
一、 国旗315
二、 国徽317
第二节 国歌318
第三节 首都319
第十三章 权利义务概述321
第一节 公民与国籍321
一、 公民的概念与特征321
二、 公民的要件322
第二节 权利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24
一、 权利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24
二、 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25
第三节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326
一、 国家权力的概念和特征326
二、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27
第四节 人权与公民权328
一、 人权的概念328
二、 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329
第五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发展331
一、 共同纲领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31
二、 1954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31
三、 1975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32
四、 1978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33
五、 现行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33
一、 基本权利概念与特征336
第十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336
第一节 基本权利概述336
二、 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337
三、 基本权利的分类338
四、 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界限339
第二节 平等权341
一、 平等权概念与特征341
二、 平等权的宪法地位343
三、 平等权的内容343
一、 政治权利的概念344
第三节 政治权利344
二、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45
三、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346
第四节 宗教信仰自由351
一、 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351
二、 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352
三、 国家的基本宗教政策353
第五节 人身自由354
一、 人身自由的概念354
二、 人身自由的内容355
一、 社会经济权利的概念与特征361
第六节 社会经济权利361
二、 公民个人财产权362
三、 劳动权364
四、 休息权366
五、 退休权和获得物质帮助权367
第七节 文化教育权利369
一、 文化教育权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369
二、 受教育权369
三、 文化权利371
一、 监督权概述372
第八节 监督权372
二、 批评、建议权373
三、 检举权374
第九节 请求权375
一、 请求权概述375
二、 申诉权375
三、 控告权376
四、 取得赔偿权376
第十节 特定主体权利377
一、 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权利377
二、 残疾人权益受保护380
三、 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受保护381
四、 被告人有获得辩护的权利382
五、 犯人享有的权利383
第十五章 公民的基本义务385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概述385
一、 基本义务的概念和特征385
二、 公民基本义务分类386
第二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386
一、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386
二、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87
三、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389
四、 保险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390
五、 依法纳税的义务391
六、 其他义务392
第十六章 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395
第一节 概述395
一、 国家机构的本质特征395
二、 国家机关分类39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历史变化398
一、 建国初的国家机构体系398
二、 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04
三、 1975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05
四、 1978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06
五、 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0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409
一、 民主集中制原则409
二、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410
三、 适应经济发展原则411
四、 分工与协调原则412
五、 责任制原则413
六、 活力和效率原则414
七、 反腐倡廉原则415
八、 民族平等、团结原则416
九、 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原则417
十、 坚持共产党领导原则418
第十七章 中央国家机关420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20
一、 性质与地位420
二、 组成与任期422
三、 职权424
四、 工作程序426
五、 全国人大各委员会430
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31
一、 性质与组成433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33
二、 任期434
三、 职权435
四、 工作程序437
五、 委员会会议43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440
一、 产生和任期440
二、 职权441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法律地位441
一、 性质和组成444
第四节 国务院444
二、 领导体制446
三、 职权和会议制度448
四、 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其他行政机构450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452
一、 性质和地位452
二、 组成和任期453
三、 职权454
四、 领导体制454
第六节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455
第一节 行政区划456
一、 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原则456
第十八章 地方国家机关456
二、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457
第二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457
一、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457
二、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461
第三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464
一、 性质和地位464
二、 组成和任期464
三、 职权464
六、 派出机关465
五、 所属各工作部门465
四、 领导体制465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66
一、 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政权的历史演变466
二、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468
三、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472
四、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473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476
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476
一、 特别行政区和特别行政区政权476
二、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479
三、 特别行政区政府482
四、 特别行政区立法会483
五、 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486
六、 行政长官负责制简析488
第十九章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491
第一节 人民司法机关的建立和发展491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司法机关491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491
第二节 审判机关493
一、 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493
二、 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监督体制494
三、 人民法院的组成和任期497
四、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499
五、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宪法原则502
第三节 检察机关504
一、 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504
二、 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505
三、 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任期507
四、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508
五、 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划分509
六、 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512
七、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513
后记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