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创造未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技创造未来](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2302343.jpg)
- 徐冠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5951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01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2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技创造未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500年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1
一、文艺复兴运动与16—17世纪的科学2
(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思潮2
(二)16—17世纪的科学5
二、17—18世纪的技术革命15
(一)英国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5
(二)蒸汽机的连锁反应16
三、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和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17
(一)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7
(三)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17
(二)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26
四、19世纪的技术革命39
(一)内燃机39
(二)电机40
(三)电的应用40
(四)美国工业跃居世界前列42
五、20世纪的人文思潮42
(一)哲学中的非理性43
(二)关注社会问题的社会学45
(三)20世纪的文学46
(四)20世纪的艺术55
(五)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62
六、20世纪的科学革命63
(一)物理学的革命63
(二)和物理学相交叉的化学67
(三)宇宙与恒星的起源研究68
(四)地壳变化的研究69
(五)遗传学和生态学70
(六)数学的逻辑主义和形式主义75
(七)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和系统方法76
(八)中国科学的贡献79
七、20世纪的技术革命80
(一)通讯技术80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81
(三)空间技术89
(四)原子能技术90
(五)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90
(六)生物技术91
附:工程技术百年颂94
八、从思想启蒙到产业革命的三个循环97
(一)第一个循环(15—18世纪)98
(二)第二个循环(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99
(三)第三个循环(19世纪末至今)100
(四)小结102
第二章 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106
一、古代的文化含义和现代的文化科学106
(一)西方古代的文化含义106
(二)中国古代的文化含义107
(三)近现代的文化科学108
(一)文化是人化109
二、文化概念109
(二)文化是适应环境的方式110
(三)文化是满足需求的方式110
(四)文化是指导自己评价别人的准则110
(五)文化是一定人群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111
(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111
三、文化系统111
(一)思想模式112
(二)知识体系113
(三)象征符号113
(五)行为方式114
(四)行为准则114
(六)文化形态115
四、从文化特质到文化类型115
(一)文化特质115
(二)文化丛116
(三)文化圈116
(四)文化类型116
五、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分离与融合117
(一)以人文科学为母体的古代理论形态的文化117
(三)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对立118
(二)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并驾齐驱118
(四)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融合趋势119
六、科技文化及其特点、价值119
(一)科技文化的含义120
(二)科技文化的特点121
(三)科技文化的价值123
七、人文文化及其特点、价值127
(一)人文文化的含义127
(二)人文文化的特点129
(三)人文文化的价值130
(四)人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31
八、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相互作用134
(一)科技文化对人文文化的作用134
(二)人文文化对科技文化的作用135
(三)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结合136
附:风雨纵横好题诗——寄语学理工的青年136
第三章 科学与艺术139
一、原始的“完人”与原始的“技艺”139
(一)工具和器物上的实用和审美、技术和艺术的统一139
(一)分化不充分的科学与艺术142
二、科学与技术的分离和融合趋势142
(二)劳动中技术和艺术的统一142
(二)科学和艺术的分离143
(三)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趋势144
三、科学与艺术的区别与统一145
(一)科学和艺术的区别145
(二)科学和艺术的统一146
四、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作用147
(一)艺术对科学的作用147
(二)科学技术对艺术的作用148
(二)人的追求:真、善、美150
(一)人的素质:德、智、体、美150
五、科学、艺术、人生150
(三)人的生存方式:艺术人生151
附151
1.艺术与科学: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151
2.从不同角度展示人的存在方式155
第四章 思维科学与认识的复杂性157
一、思维及与思维有关的科学157
(一)思维科学157
(二)与思维有关的科学158
(一)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和思维的建构理论160
二、思维建构论和信息理论160
(二)思维的信息理论161
三、思维结构与思维定势162
(一)思维结构162
(二)思维的动力163
(三)思维定势163
(四)思维趋向163
四、思维能力164
(一)思考问题的能力164
(三)知识、见识、实现165
(二)解决问题的能力165
(一)抽象思维166
五、思维形式166
(二)形象思维167
(三)灵感(直觉、顿悟)思维168
六、思维的历史形态169
(一)拟人化思维169
(四)形式思维170
(五)辩证思维170
(三)经验思维170
(二)直觉思维170
七、潜意识思维171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潜意识的研究171
(二)潜意识的产生172
(三)潜意识在思维中的作用173
八、现代思维的复杂性174
(一)思维对象的复杂性174
(二)思维主体的复杂性176
(三)复杂事物和对复杂性的研究177
附:展望脑科学研究前景178
(一)什么是全球问题182
第五章 全球问题与人类文化观念的转变182
一、全球问题的出现182
(二)全球问题产生的背景183
(三)全球问题的实质183
二、全球问题的表现184
(一)人口膨胀问题184
(二)资源短缺问题186
(三)环境退化问题186
(四)贫困问题188
附:中国反贫困斗争189
(五)军备竞赛问题191
(六)国际恐怖活动192
三、对全球问题的研究194
(一)罗马俱乐部从增长的极限到学习无极限194
(二)乐观主义的发展观197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199
四、文化观念的转变201
(一)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201
(二)文化观念的转变204
后记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