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风雨征程 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 第2集 1978-200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英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4406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44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857页
- 主题词:气象-工作-史料-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风雨征程 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 第2集 1978-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关怀与期望1
江泽民总书记关心天气预报&温克刚1
江泽民总书记和我们讨论1998年特大洪水&丁一汇4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中国气象局片断&刘英金9
温家宝总理关心气象工作&温克刚11
老一辈中央领导对气象工作的关怀与期望&朱振全16
省委书记的气象情怀&高时彦23
气象探测28
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的发展&董超华28
引进泰勒斯—N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的招标经过&王守慧38
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的建立与使用&黄德印43
我国卫星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李士斌45
卫星云图接收业务的建立与发展&骆继宾51
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气象预警中心&曾凡喜55
我国第一部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追记&刘志澄59
我国高空气象探测的回顾&梁奇先67
中芬高空探测对比实验&庞天荷72
黄河项目河南自动气象站建设&庞天荷74
我国自动气象站的发展过程&曾书儿76
倡导测报工作“百班无错情”竞赛活动起因&王殿会81
一次难忘的测报技术表演赛&邓振华83
一次难忘的考核&杨必仁85
战斗在气象基本业务建设岗位上&鲍家栋88
探测技术表演赛回顾&袁良赞91
忆《“‘97’基础业务质量年”活动》&傅大同93
气象温度表的研制过程&张焯96
天气预报99
忆农七师气象站开展天气预报的历程&赵秉香 姚丽花99
陵水单站补充预报的历史功绩&李尝君102
中心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的建立过程&夏建平104
国家气象中心填图变迁史&于福新 蓝孝葵108
MICAPS的发展初期阶级&李泽椿111
1991年江淮梅雨结束预报的回忆与联想&任泽君113
国家气象中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建立&杨学胜117
20世纪后期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业务的建立与发展&李泽椿120
经历大连气象事业信息化的时刻&窦章振130
上海率先发布天气概率预报&陆亚龙133
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董立清136
竞争中崛起的气象导航&余鹤书139
中美西太平洋海洋大气科学考察纪事&韩玺山145
民航北京气象中心的建立及其发展&陆瀛洲151
武汉民航气象台的创建与发展&游天池157
利用日元贷款加速民航气象现代化建设&石彬159
回顾我国导弹气象事业的发展&楼汉大163
为星箭寻找明净的“天窗”&李建云 任雪丽166
气象警报服务系统在上海诞生&陆亚龙173
气象通信175
北京气象通信自动化系统(BQS)诞生记&刘泽175
记我国第一个气象通信和天气预报计算机网络系统&赵西峰179
引进高性能计算机二三事&姚奇文 赵连钜181
我们是如何开发气象警报的&孙志德188
气象通信工作的40年&阮祖俊190
一次地方外汇申请使用的追忆&王沛194
甚高频气象通信网的组建&阮祖俊196
我国天气警报系统的建立与发展&阮祖俊197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气象通信工作大发展&阮祖俊200
值得铭记十九年&乔效贤203
新中国第一个气象传真广播台的诞生和成长&孙修贵206
“七五”后气象通信的发展&蔡道法 李昌明208
回忆承德气象通信现代化的发展&王桂龄216
全国气象系统微机开发应用展览会始末&骆继宾219
气候与气候变化222
建立国家气候中心的始末&丁一汇222
我省第一个基准气候站的建立&崔桂兰227
两次应用气候会议&张家诚229
中国的分区气候研究&张家诚231
山西省气候资料工作回顾&刘九林233
中国第一本《气候》蓝皮书&朱瑞兆236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诞生记&张家诚239
太阳能、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朱瑞兆242
气候工作业务化转轨前后&黄文堂245
河南的气候普查工作&庞天荷248
建立省级气候资料处理系统的回顾&王静文250
我们所知道的国家气象档案资料后库的建设和变迁&吴增祥253
两次世界气候大会与亚太气候会议&张家诚259
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回顾&张家宝262
忆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工作&朱鸣益264
我国农业气候区划始末&朱振全267
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郝春光270
忆天气谚语在长期预报中的应用&朱振全273
南靖县高港村适度利用闽南山区气候资源&黄文堂 蔡金禄277
连江县长龙乡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蔡金禄 黄文堂281
充分挖掘闽东山区光热资源&蔡金禄 黄文堂285
记陕西省第一次县级农业气候综合考察试点&杨必仁289
忆乾县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傅大同292
科研、教育295
忆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专业30年&冯秀藻295
研究所一室与天气气候研究所&张家诚300
百年温度预报与树木年轮研究&张家诚303
新中国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梁景华305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朱福康 赵卫307
追逐青藏高原云的人&宛正颐309
国际台风业务试验概述&方维模311
忆我国第一座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在吉林落成&武立志315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的几项重大活动的回忆&陈君寒318
人工消雨在上海&陆亚龙322
“4·22”特强沙尘暴会战的历史意义&徐国昌325
干旱气候学术会议与农业&张家诚327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建立&徐国昌330
一次灾害性洪水的回忆&邓子风333
飞进飓风中心&王继志335
“拐子出国了!”&朱福康337
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前领导的嘱托与期望&陈善敏340
开创南极气象科学考察研究事业的回忆&陈善敏343
我在气象科研工作中引为自豪的三个“亮点”&李曾中348
40年旱涝趋势预报研究和实践&徐群352
气象软科学研究在新疆开花结果&张家宝356
从大学教授到省科研所长&王玉玺359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的成长与西北高等气象教育与科研机构诞生经历&王玉玺365
冯秀藻先生为发展农业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郝春光369
气象服务374
一面耕云播雨为人民的锦旗来历&翁立生374
为大亚湾核电站“求雨”&陈桂樵376
一次难忘的决策气象服务&翁立生383
三战洪水&陆国璋386
艰难的抉择&张深毅391
1998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暴雨预报服务纪事&陈光明394
1998年湖南省防汛抗洪气象服务回顾&曾庆华399
香港回归庆典活动的气象保障&温克刚403
回顾浙江省台风预报服务工作&朱鸣益406
第11届亚运会气象服务回顾&吴高任409
开幕式那一天&胡辛陵413
关于开展中期旱涝气候预测咨询服务的回忆&杨洪昌415
专项气象服务 突显经济效益&吴高任417
回顾汛期天气预报服务工作&陈美兰420
参加南海石油开发气象服务国际竞争纪事&吕伯钦422
一段打开气象服务局面的史实&周正立426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设中的气候服务&李砚华429
真诚合作 深化服务&刘耀武432
在为服务宗旨奋斗的日子里&肇裕福435
回忆当年的气象服务工作&武存生438
安徽农网的创建及其在全国的影响&刘志澄440
蔡金禄同志科技扶贫先进事迹&黄文堂446
航危报西北率先实行有偿服务&叶传元451
重庆市专业气象有偿服务的开拓&段绪铮453
回忆彩球服务引入陕西气象服务领域&王汝祥456
湖南气象服务工作回顾&靳云峰459
廊坊气象服务工作回眸&冯浩志462
内蒙古人工增雨协助扑灭森林火灾纪事&夏彭年464
云南干季人工增雨预防森林火灾纪事&巫隆志467
人工增雨消雹工作的回忆&朱聿来468
潍坊市人工降雨防雹纪事&赵学业472
新闻、出版、影视476
气象新闻事业方兴未艾&朱振全476
气象出版工作与两位局长&毛耀顺481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的诞生&郝春光491
编采忆往&朱振全493
《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编写回忆&王志学497
《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编纂记&杨武圣499
宁夏气象科技影视工作回顾&齐鸿炳503
编纂《山西通志·气象志》纪事&刘庆桐507
发挥余热修志编史为辽宁气象事业增光&韩玺山512
回忆编写“大书”的日日夜夜&王奉安513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气象科普工作发展历史的片段回忆&斯迪517
电视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秦祥士521
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回顾&陈联寿526
我和电视天气预报的缘分&崔淑萍520
国家气象中心声像室的诞生&李庆533
制作参展片的经过&李庆536
记首次招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吴尚538
积极传播气象文化纪事&齐鸿炳540
忆我国彩色气象科教电影的摄制&鲍宝堂544
北京“气象预报电话”的诞生与发展&曹冀鲁547
政务与管理549
我国第一部气象行政法规的诞生&郑锦 王国增 江彦文549
国务院[1992]25号文件出台前后&赵同进555
《发布天气预报管理暂行办法》的制定发布与贯彻实施&王国增560
《福建省气象条例》的诞生&高时彦564
记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气象法(草案)》&温克刚569
气象工作方针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赵同进572
气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出台前后&刘英金575
有幸亲历“冷门”变“热门”&李鸿杰577
忆吉林省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郭树森580
80年代人才策略实施的回顾&叶传元586
开创有偿服务适应社会需要&吴高任588
气象向有偿服务迈进&陆亚龙 黄雁飞589
顾问办公室纪事&朱振全591
80—90年代的四次机构改革&刘英金596
对北京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几点体会&沙昌煦599
湖北气象事业发展的二三事&翁立生602
“的”字前后位移影响不可小视&阎栋608
浙江省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朱鸣益610
记福建中尺度天气“二级基地”的形成&高时彦613
宁波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回顾&陈德霖618
一份重要文件的下发前后&翁立生621
砸向“大锅饭”的第一锤&辜再声624
国务院气象信息光缆传输系统建设纪事&赵同进626
廊坊气象工作现代化建设纪事&冯浩志629
精神文明建设632
山西气象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纪事&赵亮632
争创首批省级文明系统&翁立生635
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徐松庆637
宁夏气象部门创建文明行业的回顾&聂树勋640
走一条适合气象行业特点的文明(系统)行业创建之路&李士斌648
吉林省气象部门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系统回眸&冯贵良654
友好交往与两岸交流662
艰巨的使命 难忘的友情&汪永钦662
回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署&骆继宾668
第一个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中担任主席的中国人&王才芳677
十年动乱后我国出访的与接待的第一个气象代表团&洪世年679
比格博士及夫人在华10天之我见&尹道声681
学习比格&徐建伟687
闽台气象科技交流回眸&高时彦 颜家蔚691
台湾纪行&彭光宜695
海峡两岸气象人员交流的一个高潮&彭光宜704
怀念海峡对岸的同行朋友张领孝先生&骆继宾714
往事追忆718
中国大气科学工程进展回顾&李黄718
初期的农业气象预报研究工作&郝春光729
黑龙江垦区农业气象工作回顾&翟裕宗 李德明 鲍文东733
气象科技扶贫深入持续发展&佘万明738
举办“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电视讲座”的始末&杨洪昌743
内蒙古“畜牧气象”成长之路&夏彭年746
我经历的陕西农气业务建设&叶传元750
浙江省农业气象工作50年回顾&黄寿波 汤昌本 裘鹏霄 周子康 刘宝枢754
1980年邹竞蒙局长率工作组赴西藏调研追记&韩通武760
回忆在同心站的一些往事&刘秀桐765
国家人事部、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调研艰苦气象台站实录&丁秉翰768
上井冈山大井建气象站&张志忠771
戈壁滩上测风云&郭守钧773
别了,梧桐沟气象站&林健775
我对“气象”的深刻体验&郑新武780
青海省首批林业气象站建站纪事&王景珠783
夫妻同走风雨路&袁良赞784
我走过的路&章基嘉786
几点回忆与联想&李宪之790
北极阁情结&胡辛陵799
回忆江爱良先生&程延年 于沪宁 尹燕芳801
农民气象员张启才&杨逢甲 冷战方805
扎根山区,为贵州气象事业奋斗一辈子&贾泽喜807
我所接触到的理事长选举&彭光宜814
从事学会活动的回顾&翟裕宗823
兼任气象学会秘书长工作纪事&王福志830
往事烟云&朱福康834
我的气象情怀&徐乃安835
敦煌纪行&刘子臣837
排除“炸弹”险情&王汝祥840
情洒齐鲁大地的气象兵&张嘉声842
编后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