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研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研究 上
  • 黄松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257968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87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905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研究;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重要文献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22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37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习近平41

第一篇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51

第一章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51

第一节 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51

一、方向问题至关重要51

二、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1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52

四、必须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52

第二节 落实领导责任,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53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落实领导责任53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总揽全局53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55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55

第三节 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59

一、突出领导核心,在推进改革中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59

二、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60

三、良好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60

第四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61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61

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61

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人才支撑62

第五节 公平正义是评判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和成功的重要标准62

一、公平正义62

二、公平正义的经济方面的内容63

三、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64

第六节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5

一、人民是改革的主体65

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66

三、反对“四风”是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任务67

第二章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70

第一节 充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的重要意义70

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70

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71

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71

第二节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71

一、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71

二、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72

三、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72

第三节 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73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73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73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73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74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74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74

七、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75

八、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75

第三章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统筹规划全方位改革76

第一节 如何认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的引领作用76

一、全方位改革范围之广,需要党的领导和统筹77

二、改革机构变迁的启示:全方位改革需要超越部门利益的领导机构77

三、改革机构的设置对于全方位改革至关重要79

第二节 如何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80

一、干部人事制度是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的制度基础80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81

三、优化干部人事制度的相关举措82

第三节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中的主体作用85

一、新时期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紧迫性85

二、好传统:“群众路线”的历史实践86

三、新空间: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落实人民的主体地位87

第四章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90

第一节 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90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90

二、要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机制91

第二节 加强反腐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92

一、反腐倡廉可以说是治国理政的生命线92

二、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制度92

三、创新制度反腐机制93

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93

五、完善党风廉政制度建设94

六、强化干部监督制度建设94

第三节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要性94

一、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本次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95

二、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使本次深化改革更具权威性、系统性95

三、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反映了改革的决心和魄力96

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99

第一章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个不平凡的议题99

第一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历程99

第二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100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总体框架101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101

第三节 关于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议题的思想原则107

一、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107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07

三、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107

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109

第一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09

第二节 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110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110

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111

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111

四、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12

五、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112

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112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113

一、通过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113

二、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我国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114

三、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114

四、通过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114

第四节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是“三个进一步解放”115

第五节 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机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篇章116

一、时间节点特殊116

二、思想条件具备116

三、改革基础扎实116

四、国际环境总体有利116

五、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17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118

第一节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118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118

二、坚定信心,凝聚共识118

三、统筹谋划,协同推进119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119

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19

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20

七、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120

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120

九、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120

第二节 必须做到“六个紧紧围绕”121

一、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121

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作用121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121

四、充分注意改进民生问题121

五、充分注意建设美丽中国问题122

六、充分注意科学执政问题122

第三节 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22

第四节 必须重视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提供的重要经验123

一、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123

二、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124

三、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24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124

第五节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解读全面深化改革125

一、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125

二、怎样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126

三、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129

第四章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31

第一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31

一、世界范围内四种类型的国家制度131

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重点应该做到五点132

第二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135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为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深厚基础135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为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经验135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划时代要求136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137

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注重解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137

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下功夫138

第五章 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140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0

一、为什么要把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核心呢?140

二、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141

第二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142

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144

第四节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146

第三篇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解读151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51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151

第二节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52

第三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4

第四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155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158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158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客观上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58

二、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59

三、经济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的重点,对其他各项改革起到牵引作用159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60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60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161

第三节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61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到“决定”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162

二、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需要培育现代市场体系163

三、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样需要发挥政府作用164

第三章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165

第一节 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和完善的历史轨迹165

第二节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性阐述166

一、突出了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地位166

二、强调更加公平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突出了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167

三、提出了改革新要求169

第三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169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70

第五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172

第六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174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排除市场准入歧视,扩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174

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为非公有资本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174

三、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完善企业组织制度175

四、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拓展其政策法律空间175

第四章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若干问题176

第一节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176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176

二、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177

三、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发展的现状177

四、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178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边界划分180

一、政府配置资源的边界180

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181

第三节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途径182

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182

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183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184

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185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186

第五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187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界定187

一、对政府职能的再明晰187

二、对“转变”的认识188

第二节 转变政府职能紧迫性189

一、政府在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着越位现象189

二、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存在着缺位现象189

三、转变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189

第三节 转变政府职能做法190

一、强化宏观调控职能191

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192

三、政府机构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结果195

第六章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197

第一节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197

一、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197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198

第二节 完善税收制度198

一、改革税制、稳定税负199

二、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200

三、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201

第三节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201

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202

二、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责任202

三、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202

第七章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04

第一节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4

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204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205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把握的重点205

第二节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207

第三节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08

第四节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210

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212

第一节 构建新体制是新形势的要求212

一、国际新形势是构建新体制的外在要求212

二、国内经济的新形势是构建新体制的内在动力214

第二节 放宽投资准入215

一、加强保障,宽松投资环境215

二、确立试点,逐步推进制度创新216

三、有序开放,大幅度增加外资准入领域216

四、明确主体和责任,创新走出去的方式217

第三节 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18

一、坚持全方位的开放,重点推进自贸区建设218

二、改革管理体制,保障自贸区建设219

三、加快新议题的谈判,扩大自贸区内容220

第四节 加快扩大内陆沿边开放221

一、加快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刻不容缓221

二、加快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22

第九章 政治体制改革保障各项改革的推进225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作用与保障225

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225

二、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实质性进展更要依靠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持226

三、缩小贫富差距、振兴民生同样要靠政治体制改革开辟道路226

四、长治久安更要依靠政治体制改革226

五、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226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准备227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228

第四节 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229

一、继续肃清封建残余的影响229

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229

第五节 率先发展党内民主230

第六节 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231

一、原有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特点231

二、改革完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关键231

三、改革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原则232

第七节 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233

一、逐步推行高层人大代表专职化233

二、缩小人大的规模234

三、完善选举制度234

四、细化、法治化重大事项决定权234

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235

六、建立健全宪法监督制度235

第十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236

第一节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236

第二节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37

一、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237

二、继续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237

三、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238

四、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238

第三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38

一、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238

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39

三、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239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239

五、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评估体系239

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240

第四节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240

一、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40

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41

三、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41

第十一章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243

第一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43

一、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43

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43

三、加快完善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44

四、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44

五、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244

第二节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245

一、健全就业制度,完善创业政策245

二、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245

三、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46

第三节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246

一、完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246

二、加大分配调节力度247

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247

第四节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247

一、坚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47

二、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248

三、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248

四、加强基金监管,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48

五、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248

第五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49

一、深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改革249

二、完善医药卫生体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249

三、支持、鼓励社会办医249

四、完善计划生育政策250

第十二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美丽中国251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251

一、人类对工业化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251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战略措施253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254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规律255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255

二、生态文明建设及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256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257

第三节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路径259

一、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259

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260

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60

第十三章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264

第一节 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264

一、领导管理体制改革264

二、联合作战指挥、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265

三、完善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265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265

第二节 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266

一、健全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266

二、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266

三、健全军费管理制度267

四、健全军事法规制度体系267

第三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68

一、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机制268

二、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268

三、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269

四、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269

第四篇 走群众路线,改进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273

第一章 群众路线教育给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保证273

第一节 搞好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保证273

一、在攻坚克难的中国道路上,改革仍是2014年最激荡人心的时代强音274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党274

三、夯实改革发展大业的群众根基274

四、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党的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275

第二节 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275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275

二、贯彻群众路线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276

三、把践行群众路线同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统一起来276

第三节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成功的核心软实力277

一、认识全面改革成功的软实力277

二、群众路线这一核心软实力需要从“四风”上入手278

第四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吹响群众路线的号角278

一、牢记宗旨、群众至上、勤政廉政279

二、植根人民、依靠群众、重视评价279

三、风清气正、求真务实、迎难而上279

四、更新理念、创新驱动、积极攻坚280

五、凝心聚力、上下同心、久久为功280

第二章 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全面深化改革281

第一节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281

一、坚持正确导向不动摇,着力打牢全面深化改革的共同思想基础281

二、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追求282

三、坚持文化根基不动摇,深人挖掘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丰厚资源282

四、坚持服务大局不动摇,努力营造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氛围282

五、坚持全面创新不动摇,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动力和活力283

六、坚持科学方法不动摇,全面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283

第二节 践行群众路线让深化改革迸发活力284

一、让群众路线为开放崛起凝聚“民智”284

二、让群众路线为开放崛起凝聚“民心”285

三、让群众路线为开放崛起凝聚“民力”285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285

一、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目的286

二、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指向286

三、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287

第四节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287

一、培养选拔好干部,改进考核“指挥棒”287

二、驰而不息反“四风”,改进作风常态化288

三、制约监督权力运行,改进创新反腐机制289

第三章 作风建设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91

第一节 作风建设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291

一、贯彻落实“四风”问题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291

二、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292

第二节 改进作风走群众路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293

一、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就要沉下去294

二、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294

三、群众路线贵在小处着手方显实在295

第三节 思想纯洁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296

一、思想纯洁,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坚定信仰信念296

二、思想纯洁,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96

三、思想纯洁,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增强党性、经受考验297

四、思想纯洁,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深化改革297

第四节 深化改革离不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97

一、改革需要“顶层设计”298

二、群众路线是改革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298

三、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298

第五节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锤炼作风299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99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300

三、全面深化改革给党员干部锤炼作风提供了机遇300

第六节 “三严三实”既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301

一、从严要求,干部要正心、修身、律己301

二、实干兴邦,以实际行动深化改革302

三、建章立制,“三严三实”贯穿教育实践活动302

第四章 以坚强的党性、党风、党纪保证新形势下党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304

第一节 坚强的党性、优良的党风、严明的党纪是我们党的重要标志304

一、党性、党风、党纪是政党创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304

二、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统一的整体307

三、坚强的党性、优良的党风、严明的党纪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309

第二节 当前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313

一、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政策理论水平313

二、加强政治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315

三、加强思想修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17

四、加强纪律修养,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318

五、加强作风修养,塑造党员干部崇高的品格形象319

第三节 注重纪律建设是我们党的鲜明政治特色322

一、无产阶级政党创始人系统阐述了党的纪律的重要性,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322

二、我们党不断制定和完善纪律规定,为严明党的纪律提供了制度规范323

三、我们党建立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机构,为执行党的纪律提供了组织保证325

四、我们党着力解决违反党的纪律问题,为党的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纪律保障327

第四节 模范遵守党的各项纪律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330

一、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330

二、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的必要条件331

三、严格遵守党的经济工作纪律是每个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334

四、严格遵守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保证335

第五章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338

第一节 以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338

一、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作风建设的落脚点338

二、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340

三、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342

四、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343

五、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346

第二节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347

一、把求真务实贯穿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347

二、把求真务实贯穿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各个环节348

三、用求真务实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348

四、以求真务实作风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348

第三节 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348

一、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的必要性348

二、艰苦奋斗新的时代内涵350

三、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351

第五篇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355

第一章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355

第一节 司法概念的内涵及意义辨析355

一、“司法”一词的辞源学意义356

二、“司法”概念的实质内涵357

三、“司法”是有权国家机关依法解决具体法律争议的活动358

第二节 深刻认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360

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举措360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360

第三节 准确把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361

一、确保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361

二、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362

三、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362

四、深化司法公开363

五、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363

六、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364

第四节 始终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364

一、坚持党的领导364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364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65

四、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365

五、坚持遵循司法规律365

六、坚持依法有序365

七、坚持统筹协调365

第二章 中国社会应充分认识司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特性和重要性366

第一节 充分认识司法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366

一、必须认识到司法是现代社会进行社会控制的基本途径366

二、必须认识到司法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形式368

三、必须认识到司法是社会秩序构成的重要基础371

第二节 充分认识和尊重司法的中立性和自主性373

第三章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应做好顶层设计377

第一节 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依法治国377

一、警惕并排除人治干扰,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不动摇377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执法司法问题378

三、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加快建设法治中国380

第二节 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趋向381

一、当前中国司法体制的现状381

二、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权力分立与制衡381

三、司法体制改革的价值趋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384

第三节 司法独立的本质是依法办案384

一、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385

二、司法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关系问题387

三、司法独立与信访388

第四节 司法改革必须整体推进389

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司法改革具有整体性389

二、司法体制内部的逻辑性决定了司法改革的整体性390

三、我国司法改革的政治性决定了司法改革的整体性391

第五节 司法体制改革中的权力配置问题392

一、问题的提出392

二、权力配置须遵循三大原则:公平、效率与节约393

三、公正的两个标准:利益无涉与权力制衡394

四、高效的两个标准:异质权力分化和同质权力集中396

五、节约的主要标准:精简机构397

六、三大原则的基本位阶:公平—高效—节约398

七、以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为例399

第四章 改进和规范各级党委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402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的司法工作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03

第二节 党的领导与司法工作的规范关系405

第三节 改进和规范各级党委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406

第四节 完善执政党领导司法工作的制度配置408

第五章 完善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关系411

第一节 人大监督权与司法权的规范关系411

第二节 提升人大影响司法过程基本制度的有效性414

一、明确审议“两院”工作报告相关责任的约束机制414

二、落实人大人事任免权中的约束机制416

第三节 强化人大影响司法过程一般监督方式的规范性417

第四节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19

一、我国司法公开特点420

二、我国司法公开存在的问题422

三、我国司法公开的完善路径423

第六章 平衡行政与司法之间的关系426

第一节 正确处理司法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是建构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426

第二节 进一步拓展司法审查制度的作用429

一、抽象行政行为中的“漏斗现象”429

二、建立立法监督与司法审查相结合的二元监督机制430

第三节 司法资源供给关系的法制化433

第四节 落实法院的宪法地位436

第五节 应祛除法院工作“行政化”439

第七章 完善司法官管理制度441

第一节 确立司法官管理制度的优先地位441

第二节 严格司法官的职业标准和录用程序444

第三节 重视司法官保障制度建设447

第八章 司法宪制关系综合改革方案450

第一节 综合改革方案应适应司法权独立行使的要求450

第二节 综合改革方案应适应司法统一的要求451

第三节 综合改革方案453

第六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59

第一章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459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459

一、依法治国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459

二、依法治国的现实与长远意义460

三、依法治国的国际影响461

第二节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462

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62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能够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463

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是深化改革最有力的保障464

第三节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465

一、依法治国不是“去中共化”465

二、党的领导与法治465

三、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保障466

四、必须在法治的道路上坚持党的领导467

第四节 推动依法治国是中国政治发展的转折点468

第五节 以法治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7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471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472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473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474

第二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476

第一节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476

第二节 深化改革开放与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479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落实宪法483

第四节 让法治融入治国理政485

一、法治是治理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485

二、法治在治国理政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486

三、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86

四、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统一的487

五、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488

第五节 让法治在中国落地生根489

第三章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493

第一节 加强宪法法律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93

一、加强宪法法律实施的现实必要性493

二、宪法法律实施缘何成为一个问题?495

三、加强宪法法律实施的路径选择497

第二节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499

一、什么是法治政府500

二、建设法治政府的解读500

第三节 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503

一、什么是公共法律服务503

二、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504

三、如何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505

第四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506

一、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十大基础性治理能力506

二、依法治国是保障508

三、增强国家法治实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08

第五节 依法严厉打击腐败现象510

一、反腐败成效显著但形势依然严峻510

二、加强反腐败法治建设511

第六节 依法治国对企业家的重要意义512

第七节 论法治与反腐斗争516

一、四中全会精神指引反腐斗争516

二、依法治国是反腐败斗争的必由之路517

三、让反腐法制刚性运行是反腐斗争的有力保障518

第八节 推进依法治国 启动违宪审查519

一、现今世界上的四种违宪审查制度519

二、构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521

第四章 完善立法体制,提高司法公信力523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法治中国建设523

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哲学基础523

二、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525

三、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信法、守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推进526

第二节 以法治中国为目标全力推进依法治国526

一、法治中国和法治国家526

二、法治中国是我国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527

三、法治中国需要所有公民共同努力528

第三节 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529

第四节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权依法治官532

第五节 用法治给市场经济注入新活力535

一、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535

二、市场经济下法治的地位536

三、市场经济下我国的法治现状536

四、健全市场经济的法治措施537

第六节 以公正司法来构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538

一、程序正义538

二、审判权的独立538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监督539

四、司法职权配置优化下的便民高效539

五、尊重和保障人权540

第七节 依法治国,任重道远541

一、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首要核心541

二、依法治国要求有效规范和制约权力542

三、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543

第七篇 以党章为镜,学习新党章547

第一章 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547

第一节 党章的基本问题547

一、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547

二、与时俱进的党章548

三、学习贯彻党章的重要性550

四、学习贯彻党章的基本要求551

第二节 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大党章的新内容552

一、十八大党章更具理论底蕴、开阔思路和务实精神552

二、十八大党章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553

第二章 总纲558

第一节 党的性质、地位和宗旨558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558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560

三、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562

第二节 党的指导思想564

一、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发展564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568

第三节 党的纲领569

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570

二、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71

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576

四、全面贯彻党在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578

第四节 党的建设的新要求580

一、坚持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总目标581

二、进一步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583

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85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588

第三章 党员591

第一节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591

一、党员先进性纯洁性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关系591

二、党员队伍建设的成绩和问题591

第二节 坚持共产党员标准592

一、入党资格592

二、党员的基本条件594

三、党员的具体条件595

第三节 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597

一、发展党员的原则和基本方针597

二、发展党员的程序597

第四节 积极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598

一、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598

二、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599

三、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599

第四章 党的组织制度601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601

一、民主集中制的提出和发展601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601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602

一、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关系602

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604

第三节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604

一、充分发展党内民主604

二、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605

三、建立健全各项具体制度607

第五章 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610

第一节 党的中央组织610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610

二、党的中央领导机关612

第二节 党的地方组织615

一、党的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615

二、党的地方组织领导机关的产生及其职权617

第六章 党的基层组织620

第一节 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与作用620

一、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620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621

第二节 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和基本任务622

一、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原则622

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产生和任期623

三、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623

第三节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624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624

二、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625

三、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626

第七章 党的干部628

第一节 党的干部的本质和作用628

一、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628

二、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629

三、党的干部要始终坚持对党和人民负责630

第二节 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原则630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630

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631

三、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632

第三节 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633

第四节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635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636

二、重点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636

三、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636

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637

第八章 党的纪律639

第一节 党的纪律的重要性639

一、党的纪律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必要条件639

二、党的纪律是党团结统一的保证640

三、党的纪律是党完成任务的保证640

四、党的纪律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条件640

第二节 党的纪律的特征和内容641

一、党的纪律的特征641

二、党的纪律的内容642

第三节 正确实施党纪处分643

一、党纪处分的种类643

二、实施党纪处分的方针原则644

三、实施党纪处分的程序和要求645

第四节 从严治党、严肃党纪646

第九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648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设置和领导体制648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设置648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体制648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职能和工作方针649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649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职能650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工作方针651

第十章 党组653

第一节 党组的设置与性质653

一、党组的建立和发展653

二、党组的性质和特点654

第二节 党组的任务和工作原则654

一、党组的主要任务654

二、党组的工作原则655

第十一章 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657

第一节 共青团的性质、作用和组织系统657

一、共青团的性质657

二、共青团的作用658

三、共青团的组织系统661

第二节 加强和改善党对共青团的领导662

一、各级党委要充分重视团的工作662

二、认真选拔和培养团的干部662

三、积极支持共青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663

四、帮助共青团做好“推优”工作663

第十二章 党徽党旗664

第一节 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664

一、党徽党旗规定的由来664

二、党徽党旗的象征意义和作用665

第二节 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665

一、正确使用党徽党旗665

二、规范管理党徽党旗666

第八篇 加强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669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669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九三九年七月八日)674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980年2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709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通知719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719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通知726

党员廉洁自律规范727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727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通知728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729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5号2009年6月30日)746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74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通知750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75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通知755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755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759

附件775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7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16年3月16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793

论“四个全面”864

奋力推进“四个全面”864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867

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869

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871

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873

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8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