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 滕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9421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供应学派-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来龙去脉1

第一章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1

第一节 供给与需求关系中的主导地位2

一、经济学思想史上的供给与需求关系2

二、供给在与需求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4

三、“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等量需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7

第二节 新供给创造新需求9

一、新供给9

二、新供给形成的影响因素10

三、新供给创造新需求12

四、供给升级引领消费升级15

第二章 新供给经济周期19

第一节 新供给经济周期理论20

一、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到新供给经济周期理论20

二、新供给经济周期21

第二节 新供给形成24

一、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25

二、新供给形成的市场条件28

三、供给和需求的关系30

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6

第三节 供给扩张38

一、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39

二、供给扩张的“量能”40

三、供给扩张阶段的竞争格局和厂商决策41

四、供给和需求的关系43

五、对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46

第四节 供给成熟48

一、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49

二、供给成熟阶段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特征50

三、供给和需求的关系51

四、供给成熟阶段的经济增长:潜在增速下降55

第五节 供给老化57

一、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58

二、供给老化阶段的竞争格局和厂商决策60

三、供给和需求的关系61

四、供给老化阶段的经济增长63

第三章 经济增长动力与模式65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五大财富源泉66

一、从二维的生产要素理论到三维的财富增长源泉66

二、从新古典增长方程到“新供给剩余”73

第二节 从供给侧划分的31种经济增长模式76

一、从供给侧划分的31种经济增长模式76

二、经济学说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79

三、如何看待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及未来增长的潜力83

第三节 经济长期增长的供给扩张原理86

一、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本质: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供给扩张长周期86

二、新供给长周期的供给扩张时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纯粹是偶然巧合88

第四章 行政性供给约束91

第一节 直接供给约束与间接供给约束92

一、直接供给约束93

二、间接供给约束94

第二节 行政管制96

一、供给数量的管制对有效供给的影响97

二、供给价格管制对有效供给的影响101

第三节 行政垄断105

一、产品垄断对有效供给的影响105

二、交易垄断对有效供给的影响107

三、价格垄断对有效供给的影响108

第四节 高税收成本约束110

一、税收的必要性和合理限度110

二、过度征税易致“双输”111

三、减税的效果——供给曲线弹性越大,减税效果越明显113

第五节 高融资成本约束116

一、有效供给的融资成本约束曲线116

二、融资成本对于新供给和老供给的影响117

第五章 要素供给条件与供给抑制121

第一节 人口与劳动的供给抑制122

一、劳动供给条件的三要素分析123

二、劳动存在供给抑制时的产出变化127

第二节 土地与资源的供给抑制133

一、土地与资源供给的三要素分析133

二、土地与资源存在供给抑制时对产出的影响137

第三节 金融与资本的供给抑制142

一、资本供给的三要素分析142

二、金融抑制资本供给时的产出分析146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供给抑制152

一、技术创新的三个要素152

二、技术对产出的影响156

三、技术创新存在供给抑制时的情景分析158

第五节 制度与管理的供给抑制163

一、制度的效率163

二、制度与管理对有效供给的作用原理164

三、制度与管理存在供给抑制时的情景分析166

第六章 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升级171

第一节 供给结构老化的影响172

一、供给老化会降低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172

二、供给老化经济vS新供给扩张经济173

三、供给结构老化与供给升级175

第二节 供给升级过程中的新旧转换178

一、供给升级是一个“破坏性创造”的过程178

二、培育新供给、新动能与推动老供给退出的关系179

第三节 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181

一、政府干预供给结构调整应避免两个误区181

二、结构性改革的六个政府角色182

第七章 放松行政性供给约束187

第一节 放松行政管制188

一、哪些土壤滋生行政管制——以中国为例188

二、放松行政管制,增加有效供给194

三、放松管制的一般性操作模式——以中国出租车牌照限制为例195

第二节 放松行政垄断198

一、行政垄断的形成和影响198

二、放松行政垄断的政策选择199

第三节 放松高税收成本约束204

一、中国高税收成本约束的现状204

二、减税促增长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206

三、减税政策的可选组合210

第四节 放松高融资成本约束213

一、中国高融资成本的现状213

二、高融资成本的形成原理214

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和政策组合217

第八章 解除要素供给抑制,释放供给潜力221

第一节 解除人口与劳动的供给抑制222

一、从人口控制政策到人力资本战略223

二、促进人口流动,提高供给效率227

三、建立完善的用工法律环境,降低劳动供给成本233

第二节 解除土地与资源的供给抑制235

一、拓展用地空间,盘活存量用地235

二、改革土地审批制度,提高土地的供给效率237

三、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有利于降低企业用地成本239

四、优化农业土地供给结构,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土地合理流转241

第三节 解除金融与资本的抑制246

一、拓宽金融供给渠道,增加资本的有效供给量246

二、改革金融制度,优化资本供给结构,提高资本供给效率247

三、有效降低资金供给成本249

第四节 解除技术创新的供给抑制250

一、以创新导向,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改革250

二、营造良好环境,提高科技与创新成果供给量252

三、提高技术创新的转化效率253

第五节 解除制度与管理的供给抑制255

一、解除制度供给抑制,保障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255

二、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和管理的供给效率256

第九章 影响物价波动的供给冲击模型259

第一节 供给成本冲击——原材料成本对物价的影响260

一、原材料成本的价格传导系数262

二、生产率提升会对冲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265

三、下游过度竞争挤压厂商利润,抑制终端消费品价格涨幅267

第二节 供给成本冲击——劳动成本对物价的影响269

一、劳动供给成本变化对不同行业的价格影响269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过滤部分劳动成本上涨压力271

三、竞争格局对劳动成本上升的过滤272

第三节 供给周期的影响——以农产品价格变化为例274

一、生长期决定价格波动周期274

二、供求缺口决定价格波动方向276

三、价格弹性决定价格波动幅度277

四、供给结构决定了物价稳定性281

第四节 供给升级及其他因素对物价的影响284

一、供给升级的物价影响284

二、商业环节成本对物价的影响286

三、税收和融资成本对物价的影响288

四、预期对物价的影响一289

五、货币对物价的影响——从单位GDP货币供应量到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291

第五节 新供给经济学的物价管理思想294

一、新供给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物价波动本质一294

二、降低供给成本是稳定物价的根本出路295

三、调整供给结构,降低供给周期对物价的影响297

四、正确认识货币对物价的影响,管理好预期298

五、摆脱凯恩斯主义关于控物价和稳增长的矛盾——增加有效供给299

六、兼论中国的房价管理:限制需求vs增加有效供给301

第十章 以“供给要素贡献”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303

第一节 按供给要素贡献分配的原理304

一、按五大要素分配的原则304

二、劳动、土地、资本的边际生产率305

三、新供给剩余——技术与管理的附加价值307

四、要素成本的影响309

第二节 市场按照要素稀缺性分配的原理310

一、要素稀缺性对收入分配的影响310

二、稀缺性要素报酬311

三、稀缺性超额报酬312

第三节 兼顾效率与平等的收入分配模式314

一、效率与平等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314

二、效率与平等的收入分配模型316

三、兼顾效率与平等的收入分配模式320

四、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中国为例322

后记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与其他学派的区别325

参考文献3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