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方治理创新的样本研究 以宁波地区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方治理创新的样本研究 以宁波地区为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1928327.jpg)
- 何永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314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方治理创新的样本研究 以宁波地区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北仑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空间与创新路径1
一 北仑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2
(一)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权力边界渐趋清晰3
(二)行政权力的规范化行使程度大幅提升4
(三)行政权力监督体系日趋严密7
(四)依法行政的考核和问责基本落实7
二 北仑区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8
(一)政府治理和服务方式转变任务艰巨8
(二)行政决策程序有待完善9
(三)行政执法改革仍需突破9
(四)行政复议作为矛盾化解主渠道的功能尚未体现9
(五)法制工作人才队伍亟待充实10
三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0
(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制度保障10
(二)实现国家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战略的及时回应11
(三)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位于“全国第一方阵”的内在要求11
(四)规范和协调多元复杂利益关系的必然选择12
四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创新路径12
(一)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依法明确权力职责12
(二)规范权力行使过程,建立健全权力规程18
(三)建立行政权力监督网络,齐力防控权力异化25
(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落实纠错问责27
(五)加强法治队伍和法治文化建设29
第二章 宁波市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创新及其示范价值31
一 宁波试点地区的主要创新实践32
(一)延伸监管网络,夯实基层工作基础32
(二)动员社会力量,突出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34
(三)建立责任体系,落实公共安全监管责任35
(四)健全工作制度,提高监管运行效能36
二 创新实践取得的初步绩效37
(一)安全生产事故率明显降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37
(二)基层执法能力有了改观,行政效率不断提高38
(三)新型的工作关系正在形成,行政成本呈降低趋势39
(四)民间力量被吸纳整合,社会治理能力得到了锻炼39
三 创新实践的示范价值40
(一)因地制宜地选择监管模式40
(二)健全公共安全监管的基层组织41
(三)建立政府—社会的合作关系42
(四)明确各级各线的工作职责42
(五)完善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43
四 进一步推进的空间44
(一)法律制度的跟进44
(二)工作制度的健全46
(三)社会参与范围的拓展47
第三章 宁波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机制建设研究49
一 政府决策咨询与政府决策咨询机制50
(一)政府决策咨询的内涵及范围50
(二)政府决策咨询机制的内容框架50
(三)政府决策咨询机制建设的必要性53
二 宁波政府决策咨询的主要问题54
(一)领导决策咨询意识淡薄54
(二)决策咨询机构分散和职能交错54
(三)民情民意反馈机制功能不强56
(四)决策的民主、监督机制尚未形成56
三 宁波政府决策咨询机制建设的具体对策57
(一)整合现有力量,建立政府决策咨询的组织机构57
(二)界定重大决策事项范围,将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化59
(三)拓宽民意征集渠道,建立民情反映制度62
(四)建立和健全决策的监督和纠错机制63
第四章 镇海区人才开发与政策创新研究65
一 镇海区人才开发的基础66
(一)镇海区人才开发现状67
(二)镇海区人才发展的经验69
二 镇海区人才开发问题和原因70
(一)镇海区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70
(二)原因分析72
三 镇海区人才开发面临的新形势74
(一)镇海区人才开发的优势74
(二)镇海区人才开发的劣势75
(三)镇海区人才开发的机遇76
(四)镇海区人才开发的挑战77
四 人才开发的国内外经验比较77
(一)国内人才发展的经验77
(二)国外人才开发的经验82
五 镇海区人才开发的政策创新对策87
(一)优化人才结构,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的升级87
(二)健全人才投入机制,保障人才优先发展89
(三)创新激励机制,留住高层次优秀人才91
(四)突出企业人才优先地位,拓展高层次人才的开发渠道92
(五)根据实际需求,培养中、高技能人才95
(六)重视党政人才开发,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96
(七)培育和引进社会管理人才,提升公共服务质量97
(八)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区98
第五章 镇海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101
一 “十二五”镇海区创新能力建设的成效与问题102
(一)主要成效102
(二)存在的问题109
二 “十三五”镇海区创新能力建设的环境分析111
(一)面临的机遇111
(二)面对的挑战113
三 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内外经验比较114
(一)国内创新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114
(二)国外创新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118
四 镇海区提升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121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引领“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122
(二)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23
(三)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合作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25
(四)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127
(五)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28
(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129
(七)发挥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科技惠民131
第六章 宁波市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34
一 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概述134
(一)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历程回顾135
(二)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的体系构成145
二 宁波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分析150
(一)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实践与经验150
(二)文化事业发展中面对的挑战和问题155
三 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159
(一)以追求社会公平和自身效率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价值目标159
(二)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161
(三)建立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162
四 宁波市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163
(一)服务主体创新:鼓励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民营化163
(二)服务制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市场化165
(三)资金投入机制和运作方式创新167
(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市场化运作169
(五)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机制的科学化170
第七章 宁波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研究172
一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界定173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涵173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依据175
(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模式178
二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形势与需求180
(一)落实公民文化权利的主要途径180
(二)应对社会文化发展失衡的客观要求181
(三)培育共同文明准则和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182
三 宁波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经验与问题182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主要实践与经验182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与挑战188
四 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政策建议191
(一)多方统筹,完善资金保障机制191
(二)提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服务192
(三)培育文化专才和发挥群众办文化的积极性193
(四)继续优化供给机制,提高供给效益194
(五)实现信息化平台服务,全面整合文化服务资源194
第八章 宁波市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196
一 宁波各地区的养老服务实践196
(一)宁波市养老服务的背景196
(二)宁波市养老服务的运行模式及其效果199
(三)宁波市养老服务实践的效果209
二 宁波市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210
(一)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多层次的需求210
(二)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211
(三)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212
(四)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仍然偏低213
(五)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缺位213
三 比较研究:国外养老服务的实践与经验213
(一)英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福利模式213
(二)美国:市场主导的社会化模式215
(三)日本:家庭自助、社会互助与社会福利结合的模式216
(四)借鉴和启示218
四 宁波市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路径220
(一)明确养老服务的重点内容:“养什么?”220
(二)养老服务的责任分担:“谁来养?”223
(三)养老服务的机制创新:“怎么养?”224
第九章 江东区“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示范意义230
一 人大票决“实事工程”制产生的背景230
二 地方人大代表票决制的规范基础232
(一)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232
(二)地方性法规的依据233
三 江东区人大代表票决“实事工程”的基本做法235
(一)先广泛征集遴选,再由党、政会议确定备选项目236
(二)人大代表公开票决,确定实事工程项目237
(三)人大代表全程参与,跟踪监督实事工程的进展237
(四)先由各方评议,再由人大代表测评项目完成质量237
(五)人大代表参与项目成效检验,督促政府整改不足238
四 人大代表票决“实事工程”的制度价值238
(一)找到了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切入点238
(二)填补了地方人大在公共治理中缺位的体制性短板239
(三)标示了地方重大决策民主化的发展方向240
(四)促进了民众对政府重大决策的信任和支持241
(五)推进了政府权力运行的公开化和规范化241
五 “实事工程”人大票决制的发展空间242
(一)人大实事工程决定权行使程序被动化242
(二)人大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范围仍不明确242
(三)人大实事工程票决欠缺理性交涉的程序243
(四)人大监督项目实施过程的手段偏少偏软243
六 地方人大票决制进一步创新的路径244
(一)确立地方人大主动界定重大事项的审议程序244
(二)界分人大决定的重大事项范围之类型245
(三)健全地方人大票决的讨论、决定程序247
(四)完善票决后项目实施的监督机制248
第十章 江东区大市场监管体系下的执法机制建设250
一 江东区大市场监管执法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250
(一)过程与背景250
(二)主要做法251
(三)取得的成效254
二 江东区大市场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255
(一)执法程序和文书要求不一,监管执法很难统255
(二)执法力量配置不足,专业人员匮乏256
(三)体制改革不彻底,机构职能上下不一256
(四)人心尚未融合,工作缺乏积极性257
三 浦东新区大市场监管执法改革的经验与启示257
(一)基本做法257
(二)启示259
四 江东区大市场监管执法机制建设的对策260
(一)力量下沉,充实基层执法力量261
(二)实行“人事匹配”的事权配置261
(三)营造促进融合的文化氛围261
(四)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系262
(五)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262
(六)完善社会化监管手段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