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新制胜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创新制胜](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1799960.jpg)
- 阮汝祥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ISBN:780218183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新制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创造与创新学基础1
1.1 概述1
1.1.1 创造与创新学基本概念1
1.1.2 创造学的形成与发展8
1.1.3 创新与创造学15
1.2 生命的进化16
1.2.1 生命起源与发展16
1.2.2 生命进化过程17
1.2.3 生命进化与创造力18
1.3 创造发明20
1.3.1 发明的源泉20
1.3.2 发明的规律21
1.3.3 发明的作用22
1.3.4 发明的战略和策略23
1.3.5 发明课题水平等级24
第二章 构建个体创造力27
2.1 创造性思维27
2.1.1 思维概述27
2.1.2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28
2.1.3 创造性思维的阶段31
2.1.4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32
2.1.5 创造性思维的障碍36
2.2 创造性人才的个性品质39
2.2.1 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40
2.2.2 科学理性的独立精神41
2.2.3 热情洋溢的合作精神43
2.2.4 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44
2.2.5 致力开拓的探索精神45
2.3 知识水平47
2.3.1 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48
2.3.2 个体知识的管理49
2.3.3 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50
2.4 哲学基础理论和方法50
2.4.1 哲学与科学研究50
2.4.2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52
2.4.3 哲学与发明创造52
第三章 创造、创新技法55
3.1 概述55
3.1.1 创造、创新技法的分类55
3.1.2 TRIZ理论56
3.2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及其应用59
3.2.1 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59
3.2.2 提高理想化法则61
3.2.3 子系统不均衡进化法则64
3.2.4 动态性进化法则65
3.2.5 向超系统进化法则65
3.2.6 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66
3.2.7 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66
3.2.8 向自动化方向进化法则66
3.3 40条发明原理67
3.4 矛盾矩阵发明原理72
3.4.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73
3.4.2 矛盾矩阵表74
3.5 物理矛盾问题的求解77
3.5.1 物理矛盾77
3.5.2 分离原理77
3.5.3 物理矛盾的分离方法78
3.5.4 矛盾问题求解示例79
3.6 物-场模型分析88
3.6.1 物-场模型的概念88
3.6.2 物-场模型表达式88
3.6.3 建立物-场模型的重要意义89
3.6.4 创新原理与物-场模型分析综合应用的实例90
3.7 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91
3.7.1 概述91
3.7.2 标准解法的分布及组成92
3.7.3 标准解法的应用流程95
3.7.4 标准解法的应用实例96
3.8 物理效应和现象知识库的应用101
3.9 理想解111
3.9.1 解决发明问题的理想化和理想化水平111
3.9.2 系统理想化的设计112
3.9.3 最终理想解(IFR)113
3.9.4 寻求系统最终理想解实例113
3.10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114
3.10.1 ARIZ的理论基础115
3.10.2 ARIZ-85解题步骤115
3.11 TRIZ理论的发展116
3.11.1 TRIZ理论和QFD的结合117
3.11.2 TRIZ理论与公理化设计的融合117
3.11.3 TRIZ理论与六西格玛的融合119
3.11.4 以TRIZ理论为基础的产品设计周期120
第四章 创新体系127
4.1 国家创新体系127
4.1.1 国家创新体系的产生127
4.1.2 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和要素129
4.1.3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134
4.1.4 发达国家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面的经验142
4.1.5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45
4.2 区域创新体系146
4.2.1 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147
4.2.2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147
4.2.3 技术创新中心城市149
4.2.4 跨行政区创新体系152
4.2.5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154
4.2.6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行为主体功能156
4.2.7 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机制创新157
4.3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159
4.3.1 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159
4.3.2 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利益160
4.3.3 中小企业的创新地位163
4.3.4 技术转移163
4.3.5 企业技术创新三阶段178
4.4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184
4.4.1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184
4.4.2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186
4.4.3 国防创新实体及其功能187
4.4.4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措施188
4.4.5 部分发达国家及我国未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结构190
4.5 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196
4.5.1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196
4.5.2 发展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意义196
4.5.3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97
4.5.4 美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198
4.5.5 对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201
4.6 知识创新体系202
4.6.1 早期的科技传播202
4.6.2 现代教育加速科技传播205
4.6.3 因特网带来科技传播质的飞跃207
4.6.4 科技传播机制209
第五章 创新环境212
5.1 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212
5.1.1 环境和创新环境212
5.1.2 社会环境和创造、创新213
5.2 文化环境和文化创新215
5.2.1 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215
5.2.2 创新文化的发展219
5.2.3 创新型文化与创新型人才222
5.2.4 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223
5.3 学习环境和创新教育230
5.3.1 创新教育的历程230
5.3.2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231
5.3.3 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231
5.3.4 企业培训教育的发展234
5.3.5 国外企业培训的典型事例235
5.3.6 创新教育从儿童抓起237
5.3.7 大学应推行创新教育240
5.3.8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242
5.4 人力资源244
5.4.1 人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44
5.4.2 人力资源的开发247
5.5 基础设施248
5.5.1 基础设施的含义248
5.5.2 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249
5.6 市场环境250
5.6.1 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互动250
5.6.2 市场环境的主要方面251
5.6.3 市场策略251
5.7 政策制度环境256
5.7.1 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56
5.7.2 重视技术引进中的问题260
5.7.3 制定政府采购政策261
5.7.4 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262
5.7.5 鼓励金融创新264
5.8 法制环境266
5.8.1 创新与法制266
5.8.2 创新与法制保护266
5.8.3 创造公平竞争、宽松进取的环境267
5.9 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267
5.9.1 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的建立268
5.9.2 人人都能创新269
5.9.3 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的基本构想270
5.9.4 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271
5.9.5 企业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272
5.9.6 建立全民创新制胜保障机制的重要现实意义275
第六章 创新战略278
6.1 连续创新和突破创新278
6.1.1 连续创新278
6.1.2 突破创新279
6.1.3 创新流285
6.2 集成创新290
6.2.1 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291
6.2.2 集成创新的重要意义292
6.2.3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293
6.2.4 技术集成的形式300
6.3 模仿创新303
6.3.1 模仿创新的类型303
6.3.2 模仿创新的特征308
6.3.3 模仿创新与经济增长310
6.3.4 模仿创新的历史启示311
6.4 创新战略314
6.4.1 我国的资源状况314
6.4.2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315
6.4.3 影响创新的因素及对策317
6.4.4 正确的创新理念319
参考文献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