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 新版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 新版 下
  • 范伯群,朱栋霖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8060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94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比较文学-文学史-中国、外国-1898~194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 新版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编 三十年代文学时期3

第一章 国际左翼文艺思想在中国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3

李大钊与早期共产党人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10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10

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与鲁迅的译介10

瞿秋白的工作10

第二节 “拉普”、“纳普”和中国“普罗文学”主张10

蒋光慈、郭沫若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3

茅盾、鲁迅与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23

创造社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23

太阳社与前苏联“岗位派”、日本“纳普”23

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23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与左联的态度23

第二章 英美式自由主义美学思想在中国23

第一节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23

梁实秋的“五四”文学观33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33

崇尚古典美学思想33

内在的纪律与攻击卢梭33

艺术的伦理原则33

局限性:审美原则33

新人文主义与儒家学说33

个体自身完善与内省自制33

“人性论”与阶级性33

第二节 西方美学的传入与朱光潜、宗白华33

朱光潜:从康德、克罗齐到布洛41

叔本华、尼采“悲剧论”41

《文艺心理学》与直觉论41

宗白华的“诗意人生”说41

宗白华与康德“形而上心”41

叔本华“意志论”视角41

静观论与“宇宙意识”41

歌德“生命意识”41

第三节 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阐释41

梁宗岱与瓦莱里51

象征主义的阐释与中国古典诗学51

从象征表层到象征深层的无限升华过程51

佛学的影响51

象征主义的双重审美感应:形骸俱释的陶醉和一念常醒的彻悟思考的宁静抽象与形式纯诗与美第三章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和三十年代的社会小说51

第一节 西方现实主义与中国社会剖析派51

西方现实主义作品在三十年代61

“现实主义”观念在三十年代的演化61

社会剖析的视野61

人与环境61

批判意识的介入61

具体真实的细节描写61

《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精神61

第二节 法国自然主义与李劼人的小说创作61

法国自然主义72

李劼人的长篇三部曲72

自然主义的人物真实性72

叙述的客观性72

内容的文献性72

《死水微澜》与《包法利夫人》72

第四章 现实主义走向成熟72

第一节 迈向现实主义之路72

茅盾的早期译介78

“为人生的艺术”及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78

巴金:从社会革命到文学之路78

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78

《蚀》与《灭亡》:经验人生与倾诉情感78

第二节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与《子夜》78

艺术构思:《人间喜剧》与《子夜》83

金钱与金钱世界的英雄83

环境变化作用于心理刻画83

托尔斯泰的结构艺术83

“心灵辩证法”83

第三节 巴金:从模仿到创造83

模仿的模式与作家主观的印记92

《爱情三部曲》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92

爱情、革命、妇女、革命家92

周如水形象与屠格涅夫《罗亭》的影响92

第四节 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与《激流三部曲》92

左拉主题的吸引力101

对《复活》的兴趣101

创造之路:从玛丝洛娃到鸣凤形象101

“忏悔的贵族青年”心态101

“中国的屠格涅夫”101

屠格涅夫的主题:父与子的冲突101

屠格涅夫式的叙述与抒情101

第五章 倾向于抒情与浪漫的文学101

第一节 屠格涅夫与三十年代小说101

屠格涅夫作品在中国113

沈从文的人性观、乡村与都市的对立113

柔石作品的爱情观113

屠格涅夫的人性美与沈从文对生命力的崇拜113

情感的表现113

抒情性与永恒之美113

地域文化中的自然美113

屠格涅夫与中国抒情小说113

第二节 莫泊桑与三十年代小说113

莫泊桑作品在中国119

莫泊桑对“文明人”的剥露119

沈从文、张天翼、丁玲的批评笔触119

描摹虚伪心态119

短篇小说的杰出艺术119

第三节 高尔基与三十年代小说119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128

艾芜与高尔基:人的尊严128

张扬理想的人128

流浪汉与浪漫主义精神128

创作主体意识的渗透128

超常性与浪漫主义艺术128

第六章 中国的英俄式讽刺派锋芒128

第一节 果戈理、契诃夫与三十年代讽刺小说128

果戈理作品在中国139

张天翼与果戈理、契诃夫:鞭笞的笑与辛辣幽默139

潜在结构与不协调机制139

周文的戏剧化小说与果戈理讽刺剧139

尚钺、巴金与《钦差大臣》139

第二节 狄更斯与老舍小说的讽刺幽默139

狄更斯作品在中国150

老舍对狄更斯的偏爱150

社会观:温情主义及其他150

幽默观:愉快精神与宽厚心态150

《老张的哲学》的模仿性150

老舍早期小说的取材、结构、人物150

变形与癖性150

老舍小说的讽刺情境150

笑的基质:哀惋与怜惜150

第三节 《堂·吉诃德》与《莫须有先生传》150

《堂·吉诃德》在中国159

鲁迅与《堂·吉诃德》159

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与塞万提斯的“吉诃德骑士”159

正反两副笔墨159

絮语式叙述159

两个不同的典型159

废名的语言艺术159

第七章 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派小说159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三十年代159

在两代作家之间165

新生代的追求165

发展概貌:从《无轨列车》到《现代》165

第二节 日本新感觉派、法国都会文学与三十年代都会主义小说165

刘呐鸥与都会主义176

法国都市文学与日本新感觉派176

穆抗的影响:从创作到对于“恶”的审美观念176

新感觉派的感觉方式176

第三节 象征派、未来派、意识流文学、普罗文学的光环176

“战慄”与“沉醉”的艺术190

感觉交恍190

未来主义的“力”与“速度”、语言形式感190

意识流、普罗文学、“蒙太奇”手法的采用190

第四节 心理小说与施蛰存190

施蜇存的接收200

以两重人格为艺术描绘的中心200

病态心理200

心理分析法200

个人的创造200

第八章 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诗缪斯200

第一节 向着现代西方诗坛200

象征派、意象派、未来派诗205

中国诗坛的接收: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205

第二节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205

中国诗坛的走向:从李金发到戴望舒215

与晚唐诗传统的结合215

诗意朦胧215

意象繁复215

情调感伤215

第三节 法国象征派与戴望舒215

中西结合、“开径自行”226

《雨巷》时期:波德莱尔与魏尔兰的影响226

《我的记忆》时期:对法国后期象征主义的热情226

在融合中寻求创造226

诗论中的个人见解226

第四节 象征派、意象派与卞之琳等诗人226

从卞之琳到林庚233

对于中西诗歌的融合233

诗歌的智性233

《现代》与意象派诗233

第九章 戏剧:写实话剧样式的成熟233

第一节 外国戏剧在中国233

外国戏剧翻译介绍的历史回顾241

王尔德的影响及中国剧坛对其《莎乐美》的接受241

外国戏剧理论的引进241

中国舞台上的外国戏剧241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241

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形态251

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251

以“人”为核心251

心灵的艺术251

现实主义诗化形态251

第三节 从易卜生走向奥尼尔251

奥尼尔戏剧在中国268

中国戏剧界的接收“热点”:对生活的热望、独特的艺术、悲剧观念《赵阎王》对《琼斯皇》的模仿曹禺的悲剧与奥尼尔的悲剧观《原野》:表现主义对人物灵魂的表现第四节 契诃夫与戏剧的现实主义观念268

契诃夫戏剧在中国290

曹禺戏剧: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叙事性与潜伏的内心冲突290

夏衍戏剧的现实主义艺术与契诃夫、高尔基290

夏衍的人道主义观与政治意识290

“契诃夫情调”与民族审美特征290

第五节 “政治宣传剧”与中国“普罗列塔利亚戏剧”290

国际“无产阶级戏剧”运动303

中国“普罗列塔利亚戏剧”运动的开展303

左翼戏剧主张303

田汉等的左翼剧作303

宣传鼓动剧的技巧与观众意识303

第十章 英法随笔与中国现代散文303

第一节 Essay在中国303

中国对Essay的青睐307

从周作人的推崇到方重的研究307

翻译与艺术趣味307

梁实秋与小品文307

“知识阶级”对绅士风度的认同307

第二节 “中国的爱利亚”307

梁遇春与流浪汉311

心灵絮语:率直谐趣311

“书卷气”311

第三节 幽默:从英国随笔到林语堂理论311

林语堂的幽默观:人生态度与风格317

国民思维与幽默317

谑而不虐、宽厚通达317

幽默与社会性317

第五编 四十年代文学时期317

第一章 驳杂的外来影响与纷争的文艺观317

第一节 胡风文艺思想的外来影响317

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中心的实践论感性来源:俄苏与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胡风理论命题的基石第二节 《苦闷的象征》与“主观战斗精神”325

主观精神燃烧与高扬作家人格331

人生苦闷的群众属性331

“精神奴役创伤”与改造国民性331

社会功利性331

文艺与劳动实践331

第三节 从别林斯基到卢卡契331

别林斯基现实主义理论与胡风的主客体观343

胡风与卢卡契的现实主义:实践论与反映论的区别343

第四节 叔本华、尼采与“战国策”派343

“战国策”派的反动性354

对叔本华、尼采理论的改头换面354

“战国策”派的三道母题与叔本华、尼采的悲观主义、超人哲学《野玫瑰》与尼采唯意志主义戏剧观第二章 现实主义的深化354

第一节 契诃夫与巴金354

巴金三读契诃夫358

《憩园》中“含着笑”向旧生活告别358

巴金《第四病室》与契诃夫《第六病室》358

《寒夜》描绘“小人物”的日常琐事的艺术358

第二节 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与路翎《财主的儿女们》358

史诗作品与中国现代小说362

托尔斯泰的史诗笔法362

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人物心灵奥秘的技巧362

“中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362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与张爱玲小说362

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与西方文化影响367

精神分析学与张爱玲的视角:心理变态367

潜意识367

通感:张爱玲创作的感觉世界367

第四节 西方文化与徐訏367

徐訏小说中的“我”:爱国精神与民主个人主义372

奇幻性与浪漫色彩372

主体心理体验、内视点与哲理性372

徐訏与现代主义文艺观372

第三章 讽刺文学的新发展372

第一节 俄国小说家与沙汀372

现实主义与同情、揭露379

荒诞、滑稽与契诃夫、果戈理的讽刺艺术379

《淘金记》与果戈理小说的异同:讽刺态度、讽刺形式、叙述模式第二节 师陀:在契诃夫、莱蒙托夫影响下379

师陀小说的感伤与契诃夫式的愤懑、哀伤、无可奈何387

讽刺模式387

《马兰》与梅里美《嘉尔曼》387

莱蒙托夫的叙述方式387

《当代英雄》的“世纪末情绪”387

第三节 幽默讽刺:菲尔丁与钱钟书之间387

叙述:“随笔与辩解风格的混合”398

《围城》的情调与嘲弄398

叔本华哲学与方鸿渐的悲喜形象、“围城”意识398

第四章 诗坛: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新的整合398

第一节 旷野上的“波希米亚人”398

忧郁:艾青与波德莱尔410

美:病态与丑恶、象征410

兰波与阿波里奈尔410

勃洛克的象征主义410

马雅可夫斯基的艺术效果410

维尔哈伦的现实性与现代性410

叶遂宁式的“田野的悲哀”与诗感受410

后期印象派绘画与艾青的“光与色的交错”410

第二节 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410

“九叶”诗人接触西诗424

“九叶”的个性与风格424

内心世界与处在世界的重迭点: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探索424

意象的空间424

戏剧化手段424

语言的弹性424

第五章 剧坛新风采424

第一节 歌德、席勒与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424

歌德、席勒作品在中国440

郭沫若早期诗剧与歌德440

浪漫主义历史剧观440

历史剧主人公与历史事实440

剧诗人与剧中人440

悲剧英雄与悲剧崇高440

第二节 莎士比亚在中国440

《澥外奇谭》、《吟边燕语》与文明戏449

二十、三十年代的翻译与演出449

丰收与活跃时期449

田汉的倾慕449

郭沫若的“性格悲剧”观449

曹禺的向往449

第三节 英国世态喜剧、俄国讽刺剧与四十年代喜剧449

世态喜剧风貌458

杨绛与世态喜剧458

《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的中国都市世态画458

世态喜剧的情节结构458

轻松温和宽厚的讽刺458

果戈理《钦差大臣》在中国458

陈白尘与果戈理458

《升官图》与《钦差大臣》的喜剧性情境458

结构与形象的独创性458

独特的讽刺艺术458

第六章 时代报告:来自欧美的新文体458

第一节 从基希到邹韬奋458

左联:最早的倡导者462

译介“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462

中国报告文学的初兴462

通信报告的流向462

第二节 新闻文学:作为一种新文体462

报告文学与通信报告的价值取向467

重大题材与具体事例的结合467

真实性与文学化467

新闻文学467

第七章 解放区文学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467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467

中国作家看苏联文学470

翻译苏联文学470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470

对苏联文学的学习、模仿470

第二节 《被开垦的处女地》与《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470

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从《顿河》到《处女地》478

解放区作家的革命使命感与革命现实主义理论478

周立波、丁玲对生活的把握478

生活真实与政治倾向的关系478

对生活的革命热情478

第三节 选择与回归:解放区文学的民族风格478

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485

赵树理创作的现实政治色彩与大众化485

中国农民一分子的视角485

民间艺术形式的承传485

孙犁创作的地方色彩与清新笔致485

民族风格与艺术个性的统一485

戏剧的革新与民众审美习惯485

结语485

后记489

新版后记4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