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波兰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波兰通史
  • 刘祖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4490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波兰-通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波兰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波兰国家的建立和早期封建社会(从远古到1138年)1

第一节 波兰土地上的原始公社制度1

波兰境内的早期人类社会1

古代斯拉夫人2

第二节 封建关系的产生和国家雏形的出现5

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关系的产生5

国家雏形的出现8

第三节 波兰国家的建立10

梅什科—世统—波兰10

接受基督教12

鲍莱斯瓦夫一世13

第四节 封建早期的波兰国家15

经济的发展15

最早的农民起义17

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18

早期封建君主制21

10—12世纪的波兰文化23

第二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波兰(1138—1333)25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变化25

移民运动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5

城市的发展27

等级社会的开始形成30

第二节 政治分裂局面的加深和外敌的入侵32

国家制度的变化32

争夺克拉科夫王位的斗争33

政治分裂局面的加深34

条顿骑士团的引进和鞑靼蒙古的入侵36

走向统一38

第三节 波兰王国的建立41

波兰王国的建立41

瓦迪斯瓦夫一世继续为统一事业而斗争43

第四节 13世纪的波兰文化45

第三章 波兰的等级君主制(1333—1505)47

第一节 波兰王国的国际环境和对外政策47

波兰王国的版图47

卡齐米日三世的对外政策48

波兰和匈牙利的王朝联合51

第二节 波兰和立陶宛的王朝联合52

联合前的立陶宛52

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54

格伦瓦尔德战役56

第三节 波兰和捷克的胡斯运动58

波兰和胡斯运动58

波兰和捷克、匈牙利的王朝联合59

第四节 13年战争和东波莫瑞的收复62

卡齐米日四世加强王权的努力62

十三年战争(1454—1466)63

托伦和约和东波莫瑞的收复65

卡齐米日四世的王朝政策65

第五节 等级君主制67

等级君主制67

两院制议会的形成70

1505年宪法71

第六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72

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72

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73

第七节 14至15世纪的波兰文化75

第四章 波兰贵族共和国(1505—1618)79

第一节 16世纪的欧洲和波兰79

16世纪欧洲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79

“黄金时代”的波兰81

波兰的领土和人口82

第二节 贵族民主制的发展82

贵族权力的增长和“执行法律”运动82

自由选王制的确立85

第三节 宗教改革87

宗教改革的原因87

路德宗89

加尔文宗90

阿里安宗(波兰兄弟会)91

反宗教改革的胜利92

第四节 劳役制庄园经济的形成和发展94

劳役制庄园的产生及其实质94

劳役制庄园经济的发展97

劳役制庄园经济发展时期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100

第五节 波兰的对外政策和多民族的波兰贵族共和国的建立105

16世纪初波兰的国际环境和对外政策105

波兰和立陶宛的合并107

立沃尼亚战争108

齐格蒙特三世的对外政策110

第六节16世纪的波兰文化112

第五章 大贵族统治下的波兰贵族共和国(1618—1733)117

第一节 17世纪的欧洲和波兰117

17世纪的欧洲形势117

波兰国际地位的削弱119

第二节 波兰的对外战争119

乌克兰问题和波俄战争(1654—1667)119

波瑞战争(1655—1660)122

波土战争(1672—1699)125

波兰和第三次北方战争(1700—1721)126

第三节 大贵族统治下的波兰129

自由否决权129

地方议会权力的增长130

第四节 波兰经济的衰退131

农业生产的下降131

城市的衰落133

第五节 17世纪的波兰文化134

第六章 启蒙和改革时期的波兰(1733—1795)139

第一节 18世纪的欧洲和波兰139

18世纪的欧洲形势139

受三个强国包围的波兰140

第二节 第一次瓜分(1772)142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5)142

最初的革新运动143

第一次瓜分(1772)145

第三节 波兰经济的发展148

农业生产的发展148

手工工场的发展151

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153

第四节 革新运动和第二次瓜分(1793)155

革新运动155

《五·三宪法》159

第二次瓜分(1793)160

第五节 科希秋什科起义和第三次瓜分(1795)163

科希秋什科起义163

第三次瓜分(1795)168

第六节 18世纪的波兰文化169

第七章 拿破仑时期的波兰(1795—1815)173

第一节 瓜分国的政策173

瓜分的后果173

瓜分国的政策174

第二节 波兰人民恢复独立的尝试177

最早的秘密组织177

波兰军团178

第三节 华沙公国182

华沙公国的建立182

华沙公国的经济状况186

1809年对奥战争188

1812年对俄战争和华沙公国的覆灭189

第八章 波兰王国和1830年十一月起义(1815—1831)195

第一节 波兰王国的建立195

维也纳会议上的波兰问题195

波兰王国宪法198

波兰王国的政治199

第二节 波兰王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03

农业生产的发展203

工业的发展207

第三节 1830年十一月起义212

秘密组织212

十一月起义的爆发214

波俄战争216

起义中的农民问题217

欧洲各国政府对起义的态度219

起义的失败221

第九章 革命年代(1832—1849)225

第一节 伟大的流亡运动225

流亡运动的规模和政治派别225

“波兰民主协会”和“波兰人民村社”229

“朗贝尔旅馆派”231

第二节 国内的革命运动232

瓜分国的政策和波兰社会232

30年代的革命运动234

40年代的革命运动235

第三节 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238

克拉科夫起义的爆发238

克拉科夫起义的失败242

加里西亚农民起义243

第四节 1848年革命244

欧洲革命运动中的波兰问题244

1848年波兹南起义247

1848年加里西亚的革命运动250

欧洲革命运动中的波兰革命者252

第十章 1863年起义时期(1850—1864)257

第一节 封建社会末期的农民问题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257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问题257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259

第二节 1863年一月起义261

起义前夕欧洲的革命运动261

“红党”和“白党”263

起义的爆发和起义初期的战况266

“白党”和起义270

欧洲各国政府和人民对起义的态度271

起义的失败275

第三节 19世纪30—50年代的波兰文化278

浪漫主义诗歌279

音乐和戏剧281

历史学和哲学282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864—1900)285

第一节 国际形势和瓜分国的民族压迫政策285

国际形势285

瓜分国的民族压迫政策290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92

俄占区292

普占区296

奥占区298

第三节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工人政党的建立299

最初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宣传299

“无产阶级党”的建立及其活动302

“第二无产阶级党”和波兰工人联合会304

波兰工人运动的分裂: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和波兰社会党的建立306

普占区波兰社会党、加里西亚和切欣西里西亚波兰社会民主党和“崩得”309

第四节 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农民政党的建立310

最初的农民运动310

农民党的建立311

第五节 19世纪后半期的波兰文化312

文化发展的条件和思想倾向312

自然科学的发展313

社会科学的发展313

文学艺术的发展314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和政治。1905—1907年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01—1918)319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波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319

社会经济的变化319

波兰王国的政治状况322

第二节 波兰王国的1905—1907年革命326

革命的开始326

罗兹工人的武装起义329

革命高潮332

1906—1907年的革命退却334

革命对奥占区和普占区的影响337

革命的意义339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问题341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波兰问题341

1916年11月5日宣言343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波兰问题345

十月革命为波兰独立创造前提347

波兰国家的重建350

第十三章 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26)353

第一节 边界的形成353

波苏战争和东部边界353

西部边界的划定359

第二节 社会经济和民族结构362

领土与人口362

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府的政策362

格拉布斯基政府的财政改革365

第三节 1921年宪法和议会民主制度366

1921年宪法366

1922年的总统选举368

第四节 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农民党371

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的建立及其早期活动371

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374

统一的波兰社会党的建立及其活动379

波兰农民党381

第五节 波兰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382

波兰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的任务382

波德关系和波苏关系384

波兰同其他邻国的关系387

洛迦诺会议及其对波兰的影响388

第十四章 波兰第二共和国(1926—1939)391

第一节 “五月政变”的原因、过程和性质391

第二节 修改1921年宪法和镇压反对派395

修改1921年宪法395

1928年的国民议会选举397

上校政府和反对派的集结——中左联盟的形成398

镇压反对派和1930年的选举399

第三节 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1935年宪法400

经济危机400

工人运动402

农民运动408

1935年宪法409

第四节 国际形势和波兰的对外政策412

波苏互不侵犯条约和波德互不侵犯宣言412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会议期间的波兰对外政策4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波兰的对外政策419

第五节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文化423

教育423

文学424

自然科学428

第十五章 波兰人民反对法西斯德国占领者的民族解放战争(1939—1945)431

第一节 1939年的卫国战争。法西斯德国的占领政策和最初的抵抗运动431

1939年的卫国战争431

法西斯德国的占领政策435

最初的抵抗运动436

第二节 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波苏关系438

“两个敌人”的政策438

波苏外交关系的建立441

波苏关系的破裂443

第三节 波兰工人党的建立和抵抗运动的壮大。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的建立444

波兰工人党的建立444

波兰爱国者联盟和人民军队的诞生446

国内抵抗运动的壮大447

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的建立451

第四节 波兰东部的解放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建立。华沙起义。全国的解放454

波兰东部的解放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建立454

华沙起义456

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458

全国的解放460

第十六章 波兰人民共和国(1945—1955)461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1945—1949)461

民族统一临时政府的建立和边界的最后确定461

土地改革和工业国有化463

波兰工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466

1946年的全民投票和1947年的立法议会选举468

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471

1948年的转折和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建立474

大清洗479

第二节 发展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六年计划(1950—1955)481

六年计划及其执行情况481

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的政治生活485

波兰的对外政策488

第十七章 波兰人民共和国(1956—1970)491

第一节 1956年的转折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1960)491

1956年的政治形势和波兹南事件491

二届八中全会494

第二届议会的选举和国家的政治生活498

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502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1960)及其执行情况504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505

第二节 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和政治(1961—1970)506

国民经济的发展506

1968年三月事件512

1970年十二月事件514

第十八章 波兰人民共和国(1971—1989)519

第一节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第六届议会的选举519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党的新方针519

第六届议会的选举522

第二节 1971—1980年经济和政治的变化522

新方针的成就522

新方针的失败和1976年6月事件524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八次代表大会529

第三节 1980年危机531

危机的爆发531

“团结”工会533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九次非常代表大会535

协商路线的失败536

波兰进入战时状态538

人民波兰的最后岁月540

第四节 人民波兰的文化548

第十九章 波兰第三共和国(1989—2001)553

第一节 马佐维耶茨基政府553

政府的组成553

巴尔采罗维奇的改革计划554

政治制度的变革556

新的政治舞台556

团结工会阵营的分裂558

第一任总统选举:瓦文萨当选559

外交政策560

第二节 别莱茨基政府561

政府的组成561

经济衰退563

政党的演变563

天主教会的扩张565

第一届议会选举566

外交政策567

第三节 从奥尔谢夫斯基政府到苏霍茨卡政府568

少数派联合政府568

组阁未成的帕夫拉克总理571

苏霍茨卡政府571

1992年小宪法573

反堕胎法574

解散议会574

通向西方的道路575

第四节 民主左翼联盟和波兰农民党执掌政权576

第二届议会选举576

帕夫拉克联合政府的组成577

政府内部的冲突和政府同总统的冲突579

奥莱克西政府581

经济增长583

第二任总统选举:克瓦希涅夫斯基当选584

齐莫谢维奇政府586

第五节 波兰共和国宪法。从布泽克右翼政府到米莱尔左翼政府588

波兰共和国宪法588

第三届议会选举592

布泽克右翼联合政府和行政区改革593

第三任总统选举:克瓦希涅夫斯基连任597

第四届议会选举597

左翼重新掌权——米莱尔政府598

大事年表603

附录一 彼雅斯特王朝世系表615

附录二 雅盖洛王朝世系表616

附录三 自由选王名单617

附录四 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总统和总理名单(1918—1939)618

附录五 波兰第二共和国流亡政府总统和总理名单(1939—1945—1990)620

附录六 波兰人民共和国总统、国务委员会主席和总理名单(1944—1989)621

附录七 波兰第三共和国总统和总理名单(1989—2001)623

人名译名对照表6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