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居住文化图典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居住文化图典](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773918.jpg)
- 杨鸿勋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4948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222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居住-文化-中国-古代-图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居住文化图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巢穴与宫室3
一、母系氏族的对偶住房3
(一)原始巢居——从“构木为巢”到“干阑”4
1.金文所反映的巢居形象4
2.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干阑长屋5
3.生活水源的保护——原始木构水井与井亭9
(二)原始穴居——从“覆穴”到“宫室”14
1.横穴(窑洞)16
2.竖穴(深袋穴)20
3.半穴居——“陶?陶穴”21
4.原始地面建筑——“宫”(?)25
5.火塘、炉灶30
6.松明子扦插“壁灯”与陶制油灯照明32
二、家族单元长屋——淅川下王岗遗址和蒙城尉迟寺遗址33
(一)浙川下王冈遗址F1-435
(二)蒙城尉迟寺史前文化遗址36
1.F9复原37
2.F1复原39
3.F2复原41
三、父系氏族的家庭住房——河南龙山文化遗址43
四、炙地采暖与火墙采暖的原始住房45
(一)炙地45
(二)火墙46
五、奥、窔、宦、屋漏——室内四隅使用习俗的形成47
六、体现团结向心原则的母系氏族公社的聚落49
(一)半坡遗址49
1.聚落选址和总体布局49
2.居住区50
(二)姜寨遗址51
1.聚落总体布局51
2.居住区52
七、最早的公共福利建筑——氏族聚落的“大房子”54
(一)氏族社会的“大房子”54
(二)氏族公社向酋邦转化导致“大房子”的质变57
八、宫殿的始祖“黄帝合宫”——部落联盟酋长的驻所59
(一)大地湾F901的原状与性质60
(二)“黄帝合宫”的形制62
第二章 王国的夯土文明67
一、前朝后寝的大房子——夏后氏世室67
(一)二里头夏都遗址概况67
(二)夏王宫主体宫殿“夏后氏世室”——F169
1.大夯土台高度的复原69
2.廊庑复原71
3.大门复原71
4.主体殿堂复原72
二、商王的驻所78
(一)偃师商城的“四阿重屋”殿堂78
1.偃师商城遗址78
2.偃师商城的“四阿重屋”殿堂78
(二)中国最早的自然趣味的休闲环境——苑囿80
1.商中期的宫廷园林——偃师商城的池沼遗迹80
2.殷都近畿地方的离宫——小屯“殷墟”82
三、 “前朝后寝”的方国宫殿建筑群——盘龙城遗址88
(一)遗址概况89
(二)F1复原91
1.台基原状的考证——“土阶”91
2.四室寝宫92
3.“四阿重屋”93
(三)F2复原96
1.“土阶”复原96
2.殿堂形制——初期的朝廷前殿98
3.庭98
4.门、塾99
(四)F3复原99
四、周朝贵族建筑与居住习俗100
(一)带有“堂涂”反映礼仪的贵族宅第——云塘三合院遗址100
1.总体——有U形“陈”的三合院100
2.堂屋103
3.两厢104
4.门塾104
5.院墙105
(二)周原邦君祖先灵魂的住所——宗庙105
1.遗址所反映的建筑形制106
2.遗址所反映的结构及构造情况111
五、享乐的居住形式——东周列国的“高台榭,美宫室”116
(一)天下第一台——楚灵王的“细腰宫”章华台116
1.放鹰台宫殿基址群118
2.瓦屋场夯土台基群118
3.打鼓台夯土台基群118
4.娘娘坟夯土台基群118
(二)“飞阁复道”相连的秦王咸阳宫观120
1.建筑体形——北坂上跨涧的对称台榭124
2.空间组织和功能性质——“钟鼎、美女充之”的游乐宫阙126
六、最早的给水管网——河南登封阳城遗址139
第三章 气吞山河的秦汉宫殿群落143
一、秦帝国的新朝宫前殿143
(一)文献记载中的阿房宫143
(二)阿房前殿遗址的田野考古144
(三)不可一世的新朝宫前殿——“阿房”146
二、“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汉朝宫殿148
(一)未央宫149
1.皇帝视朝和居住的前殿150
2.皇后住的椒房殿与嫔妃住的掖庭153
(二)“反宇”的创造——凹曲屋盖的先声156
三、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澜——与中原相通的南越宫苑158
(一)太液蓬莱景区158
(二)曲溪沙洲景区159
(三)王宫“东苑”里的殿堂161
四、汉代的庄园宅邸164
(一)形象材料所反映的民间居住建筑概况164
1.规模较小的住宅165
2.庄园167
3.坞壁170
4.住宅的附属建筑171
(二)汉代居住建筑遗址173
第四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设防的居住方式177
一、明器所反映的坞壁庄园177
(一)坞壁(坞堡)177
1.坞壁建筑形制177
2.坞壁建制类型179
(二)明器中的坞壁庄园形象179
二、铜雀台183
(一)曹魏邺城183
(二)平战结合的铜雀台184
三、最早的冷气设备188
(一)遗迹现象188
(二)复原考察193
四、宅邸概况和“寄情山水”的园居文化199
(一)宅邸概况199
(二)寄情山水的庄园别业203
第五章 经典意蕴的隋唐帝王家211
一、长安“东内”——大明宫211
(一)大明宫概况211
(二)便朝宴乐的“三殿”——麟德殿212
二、长安“南内”——兴庆宫215
(一)表达亲民思想的“勤政务本楼”217
(二)服务于友悌之情的“花萼相辉楼”220
(三)替代“勤政务本”与“花萼相挥”的角楼223
三、骊山华清宫225
(一)皇帝御汤——九龙殿227
(二)杨贵妃浴殿227
四、隋仁寿宫·唐九成宫229
(一)仁寿宫229
1.仁寿宫兴建和使用概况229
2.仁寿宫概况231
(二)独孤皇后的寝宫——永安殿234
(三)隋御用生活水源——精致的井亭236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元的居住文化241
一、地炕取暖的寝殿241
(一)历史背景241
(二)上京龙泉府城遗址242
(三)宫城西路的一座寝宫243
1.寝殿干阑基座244
2.特殊的寝殿平面244
3.火道采暖设备246
二、《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东京城的人居环境248
(一)饮食建筑249
(二)其他服务业建筑251
(三)商业与手工业建筑251
(四)娱乐性建筑253
三、北宋皇帝的离宫别馆255
(一)城市山林的汴梁艮岳255
(二)龙舟竞标的金明池257
四、北宋洛阳的私家园林259
(一)宅园259
1.富郑公园259
2.环溪260
3.湖园260
4.苗帅园261
5.赵韩王园261
6.大宇寺园261
(二)游憩园261
1.董氏西园与东园261
2.独乐园261
3.刘氏园262
4.丛春园262
5.松岛263
6.水北与胡氏二园263
7.东园263
8.吕文穆园263
(三)花园264
1.归仁园264
2.李氏仁丰园264
3.天王院花园子264
五、南宋临安的市居特色265
(一)居住区建制265
(二)住宅分区267
1.府邸区267
2.一般居住区267
六、墓葬砖雕所反映的宋、辽、金的世俗生活269
七、元大都的平民住宅271
(一)元大都的街坊271
(二)后英房遗址272
第七章 明清帝王居住277
一、明清北京紫禁城277
(一)皇城278
(二)宫城——紫禁城278
(三)帝、后居住的寝宫——乾清宫280
1.皇帝居住的乾清宫280
2.交泰殿282
3.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满清萨满教的祭祀场所282
(四)清朝皇帝居住的养心殿284
(五)储秀宫286
二、清朝帝王的园居生活288
(一)西苑三海289
(二)宫城里的御花园290
(三)“三山五园”292
1.玉泉静明园292
2.香山静宜园292
3.清漪园(颐和园)293
4.畅春园296
5.“万园之园”——圆明园297
(四)避暑山庄299
(五)王府花园304
1.恭王府及花园302
2.摄政王府花园304
第八章 宗法规制的明清四合院民居307
一、北京四合院307
(一)胡同位置决定四合院的布局307
(二)中等四合院——典型代表309
(三)宗法家族规定四合院的形式312
(四)小家小户的三合、二合院312
二、浙江天井院313
(一)浙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巨宅——卢宅313
(二)杭州“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豪宅315
1.中部316
2.东部317
3.西部——芝园318
三、晋商豪宅320
(一)乔家大院320
(二)王家大院321
四、皖南府第323
五、两湖天井院326
(一)湖北抚河民居326
(二)湘西民居326
六、两广天井院328
(一)潮汕天井院民居328
(二)粤中天井院民居330
七、福建天井院民居333
(一)闽北福州天井院333
(二)闽南泉州天井院334
八、四川天井院336
九、云南“一颗印”338
第九章 乡土风情的民居343
一、北京爨底下村的山居343
二、缠绵悱恻的江南水乡346
(一)苏州河街346
(二)周庄河街346
(三)同里河街349
(四)血缘聚居的诸葛村350
三、浙江山水之间的民居354
(一)黄岩县黄土岭的山地大宅354
(二)浙江自由布局的楠溪江民居356
四、福建永定客家土楼358
(一)方形土楼359
(二)圆形土楼360
五、广东开平中西结合的碉楼363
六、黄土地带的窑洞366
第十章 少数民族的乡土建筑371
一、云南景洪县傣族干阑竹楼371
二、广西龙胜县僮族吊脚楼374
三、西南少数民族的鼓楼377
四、西藏拉萨藏族井干式住房379
五、四川马尔康县藏族碉房380
六、新疆和田县维吾尔族住房382
七、蒙古族毡包384
第十一章 诗情画意的江南园林391
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391
二、苏州园林393
(一)拙政园393
(二)留园395
(三)网师园397
(四)狮子林399
(五)沧浪亭401
(六)怡园402
后记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