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分层与流动 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分层与流动 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0162816.jpg)
- 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9562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社会-阶层-研究-中国-现代;社会流动-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分层与流动 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述评与展望1
一、学术争论的继续2
二、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最新进展7
三、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最新进展15
四、比较理论视角与研究展望21
第一部分 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进展33
后社会主义的不平等:其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原因33
一、引言33
二、为什么市场转型理论不是同义反复35
三、起因列表、数据变化和正确的因果比较36
四、中国城市的市场转型和职业获得48
五、讨论与结论59
中国城市的经济转型和收入不平等:来自时间序列数据的证据62
一、引言62
二、解释中国的制度变迁:理论问题64
三、数据72
四、变量74
五、模型和方法78
六、结果80
七、讨论91
附录96
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100
一、西方社会学文献中关于市场化及其后果的主要观点101
二、市场化与政府职能转型的互动:我们的观点103
三、研究假设和分析步骤105
四、1988年到1995年的趋势分析108
五、地区差别分析:层级线性模型分析113
六、结论和启示116
附录119
市场真的有回报吗?——对中国城市社会中教育与收入关系的研究120
一、中国转型经济中的收入不平等和对教育的回报122
二、劳动力在市场上的流动:分类和假设127
三、数据、变量、模型129
四、结果133
五、讨论140
六、结论141
市场与中国农村的收入不平等:经济扩展中的政治优势144
一、引言145
二、变化的机制:市场化还是经济扩展?146
三、一项对经济扩展的分析151
四、来自1996年一项全国调查的证据154
五、1996年干部和企业家的收入158
六、收入决定机制的分析159
七、对研究发现的解释166
八、结论168
附录172
第二部分 社会流动研究的新进展175
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精英生成的二元职业路径(1949—1996)175
一、政治与人生机遇:研究问题的路径176
二、欧洲“新阶级”理论传统的贡献179
三、二元路径模型180
四、以往研究的局限181
五、数据与测量182
六、研究方法183
七、对职业路径的事件史分析184
八、政治统合再探191
九、职业路径的分野及维继192
十、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市场的影响?195
十一、结论196
政党庇护下的职位升迁:通向中国管理精英的庇护性流动之路(1949一1996)200
一、引言200
二、政党庇护下的庇护性流动203
三、政党庇护的过程分析205
四、数据和研究设计210
五、结论226
共产党党员身份与中国的变迁231
一、引言232
二、政治审核持续性的动态模型234
三、中国政治审核的程序238
四、研究设计241
五、模型246
六、结论和讨论257
大学文凭和中共党龄在政治精英选拔中的作用264
一、西方关于政治精英选拔的主要理论观点264
二、四个假设268
三、数据和变量269
四、分析与解释271
五、总结及讨论276
干部和市场机会:中国进入自雇职业的模式(1978—1996)279
一、干部和转型经济中的市场280
二、中国进入自雇职业的路径及其收入分配的结果284
三、数据、变量和方法287
四、结果分析292
五、总结和讨论300
第三部分 国际比较视野中的新理论307
转型经济中的精英机会307
一、引言308
二、精英机会论309
三、体制变迁的广度310
四、对资产挪用的制约311
五、转型经济的类型315
六、精英机会的模式317
七、资产结构的影响320
八、总结323
九、结论324
不靠资本家而创造资本主义329
一、引言329
二、后共产主义时期的文化资本与阶级331
三、第四波的“新阶级”计划?333
参考文献339
中文文献339
英文文献340
后记371
作者简介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