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宪法学简明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郭学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4845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宪法学简明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1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1
一 宪法的定义1
二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
三 宪法的性质6
第二节 宪法的特点8
一 宪法产生的特点8
二 宪法规范的特点9
三 宪法高速的社会关系的特点13
第三节 宪法的分类14
一 宪法的传统分类14
二 新的宪法分类16
三 宪法的实质分类17
第四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18
一 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18
二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21
第五节 宪法的作用25
一 宪法确认国家的经济制度25
二 宪法巩固国家政权27
三 宪法保障法制的统一和完备27
四 宪法维护国家的统一28
第六节 宪法解释与修改29
一 宪法解释29
二 宪法修改33
第七节 宪法实施监督35
一 宪法实施监督的内容和意义35
二 现代国家的宪法监督制度37
三 我国的宪法监督体制41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45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45
一 近代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45
二 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48
三 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52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53
一 清末立宪骗局53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4
三 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55
四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56
五 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57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59
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59
二 1954年宪法60
三 1975年宪法61
四 1978年宪法62
五 1982年宪法63
第四节 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67
一 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67
二 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68
第三章 国家性质71
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述71
一 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71
二 国家性质在两类宪法中的不同体现73
三 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74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76
一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76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裨是无产阶段专政82
第三节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83
一 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述83
二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力量84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89
第四节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92
一 政治协商概述92
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职能和任务93
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结构94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述96
一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96
二 政体与国家性质的关系96
第四章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96
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97
四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101
第二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02
一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02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04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与作用105
四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109
第三节 我国的选举制度111
一 选举制度的概念111
二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112
三 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115
二 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118
一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118
第五章 国家结构形式118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述118
三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121
第二节 行政区划123
一 行政区划的概念及原则123
二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124
三 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125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127
一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127
二 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128
三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基本政策129
四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131
第四节 特别行政区133
一 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133
二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134
三 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权力的划分137
第六章 经济制度140
第一节 经济制度概述140
一 经济制度的概念140
二 我国宪法所确认的经济制度的特点1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44
一 公有制经济的建立144
二 国有经济144
三 集体经济147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149
一 非公有制经济概述149
二 个体经济151
三 私营经济152
四 外资企业154
一 坚持按劳分配155
第四节 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155
二 允许多种分配形式并存156
第五节 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政策157
一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57
二 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157
三 保护社会主义的公有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159
第一节 文化制度与精神文明建设概述162
一 文化制度概述162
第七章 文化制度与精神文明建设162
二 精神文明概述165
第二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167
一 我国宪法对文化制度的规定概述167
二 我国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1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72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述及其特征172
二 宪尖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174
三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175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176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180
一 公民与国籍180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80
二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述和特点182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84
一 平等权184
二 政治权利和自由185
三 宗教信仰和自由189
四 人身自由190
五 公民的监督权192
六 社会经济权利193
七 文化教育权利196
八 婚姻、家庭、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的保护197
九 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和利益198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98
二 遵守宪法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等199
一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199
三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200
四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201
五 依法纳税201
六 其他义务201
第四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行使原则202
一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202
二 我国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应遵循的原则204
第九章 中央国家机关207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207
一 国家机构的概念与特点207
二 我国国家机构体系及其历史沿革208
三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211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214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4
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2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26
一 国家元首的概念226
二 我国的国家元首制度226
三 国家主席的性质和地位227
四 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228
五 国家主席的职权228
六 我国现行国家主席制度的特点229
第四节 国务院230
一 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230
二 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230
三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231
四 国务院的职权232
五 国务院的机构设置233
六 新时期国务院的机构改革234
一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235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235
二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236
三 中同牵连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及责任236
第六节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236
一 最高人民法院236
二 最高人民检察院237
第十章 地方国家机关238
第一节 地方国家机关概述238
一 地方国家机关的概念238
二 我国地方国家机关的历史沿革239
三 中央国家机关与地主国家机关关系的一般原则240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41
一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241
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242
三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42
四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程序和专门委员会244
五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45
六 乡镇人大主席的性质、地位和职责247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48
一 地方各级民人政府的性质和地位248
二 地方各级民人政府的组成和任期248
三 地方各级民人政府的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249
四 地方各级民人政府的职权250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250
一 民族自治机关的概念250
二 民族自治机关的组成和任期251
三 民族自治机关的职机252
第五节 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254
一 特别行政区国家机关的概念和法律地位254
二 行政长官255
三 行政机关256
四 立法机关257
五 司法机关258
六 行政、立法、司法之间的关系259
第一节 人民法院261
一 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261
二 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和职权262
三 人民法院的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265
四 人民法院的审级制度267
五 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原则268
第二节 人民检察院271
一 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271
二 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272
三 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任期273
四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274
五 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276
一 公安机关的性质与任务277
二 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的相互关系277
第三节 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的相互关系277
第十二章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80
第一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概述280
一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概念和特点280
二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历史发展281
三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同基层政权的关系283
四 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重大意义286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288
一 居民委员会的设置288
二 居民委员会的组织289
三 居民会议和居民公约291
四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293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293
一 村民委员会的设置293
二 村民委员会的组织295
三 村民会议和村规民约297
四 村民委员会的任务299
第十三章 国家标志301
第一节 国旗301
一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301
二 我国国旗的含义301
三 我国国旗的使用办法302
第二节 国徽304
一 国徽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304
二 我国国徽的含义304
三 我国国徽的使用办法305
第三节 国歌306
一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306
二 我国国歌的含义306
第四节 首都307
一 首都的含义307
二 我国的首都308
后记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