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图书文献学论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秋桂,王国良编 著
- 出版社: 明文书店
- ISBN: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9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图书文献学论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编选例言1
第一辑 图书之形制与典藏2
壹 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 马衡2
一、材质及其兴废之时期2
二、形式及其装置之法5
贰 书册制度补考 余嘉锡21
叁 中国图书馆简史 周骏富47
一、前言47
二、先秦藏书探原48
三、汉代书藏52
四、隋、唐书藏56
五、宋代书藏58
六、元明书藏60
七、清代书藏62
八、近六十年来的图书馆事业66
本辑相关论著举要108
第二辑 目录版本学112
壹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高路明112
一、从编制看目录的种类112
二、从形成与体制看目录的种类114
三、目录的功用117
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 郭伯恭119
一、编纂之经过119
二、《总目》提要与原书提要之繁简128
叁 《四库提要补正》与《四库提要辨证》 胡楚生140
一、前言140
二、作者142
三、功用145
四、比较149
五、结论159
六、附考161
肆 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梁容若168
一、书稿来源与性质169
二、桥川时雄生平171
三、参与编辑人员174
四、原稿的错误粗疏181
五、校印的草率186
六、余论188
伍 索引漫谈191
一、查书中重要辞汇的195
二、逐字索引197
三、查传记资料的引得199
四、查书名、篇名、类名的202
五、引书引得204
六、其他206
陆 读古书为什么要讲究版本 屈万里217
一、引得217
二、欲辨图书真伪不能不讲究板本219
三、欲知图书有无残阙不能不讲究板本221
四、欲免受错字的欺骗不能不讲究板本223
五、怎样知道板本的优劣225
柒 我国历代版刻的演变 昌彼得227
捌 版本的名称250
本辑相关论著举要279
第三辑 校勘考订284
壹 校勘学方法论 胡适284
一、前言284
二、校勘学的方法与举例285
三、推介陈援庵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292
贰 校勘法四例 陈垣300
一、伪书是怎样出现的306
叁 关於辨识伪书的问题 张舜徽306
二、汉代学者替辨伪工作开辟310
三、辨识伪书的方法和我们处理伪书的态度315
肆 关於搜辑佚书的问题 张舜徽320
一、古书为什么散佚了320
二、辑佚工作的展开和取材的依据326
三、过去学者在辑佚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和我们今後应有的认识332
本辑相关论著举要341
下册346
第四辑 类书与丛书346
壹 类书简说 刘叶秋346
一、类书的性质与范围346
二、类书的起源与发展353
三、类书的体例与作用364
四、常用的类书简介386
五、类书的检查416
贰 丛书刊刻源流考 谢国祯425
一、丛书名称之由来及其分类425
二、清代丛书刊刻之派别430
三、晚清刊刻丛书之风气439
四、清季民初提倡丛书刊刻之代表人物443
五、丛书之分类449
六、刊刻丛书宜注意事项457
叁 《古今图书集成》的情况、特点及其作用 胡道静462
一、前言484
肆 《四库全书》述略 王伯祥484
二、四库全书纂修的起因485
三、四库全书的内容488
四、四库全书编纂的得失498
五、结语501
伍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吴哲夫503
一、修纂始末504
二、庋藏概况507
三、摛藻堂的陈设510
四、荟要与全书的比较513
後语526
一、前言527
陆 《宛委别藏》简介 吴哲夫527
二、《宛委别藏》现况528
三、《宛委别藏》现存书目534
四、现存《宛委别藏》提要摺片与《四库未收提要》比较547
五、《宛委别藏》与《四库全书》551
六、结论552
本辑相关论著举要554
第五辑 文献学558
壹 谈阅读古籍与实物、习俗的关系 刘兆祐558
一、绪言558
二、我国古籍的数量559
三、寻找古籍资料的四个方法560
四、结语579
贰 地下资料与书本资料的参互研究584
一、释名584
二、论治学风气的转变585
三、两项例证591
四、如何参互研究地下资料与书本资料594
叁 甲骨文的发现传播及其对学术的贡献 屈万里604
一、甲骨文的发现604
二、甲骨文的收购、发掘和传布607
三、甲骨文的研究612
四、甲骨文在学术上的贡献616
一、宋代金石学及明人石刻研究621
肆 中国金石学——绪言 刘节621
二、清初考订金石之风及乾嘉以後之彝器款识学624
三、古器物学鳞爪629
四、泉币学发达概况632
五、玺印及封泥635
六、陶器之研究638
七、近世考古学上两大发现640
八、石刻及碑志643
伍 竹简和木牍 钱存训647
一、书籍材料的演化647
二、战国汉初竹简650
三、汉晋木牍653
四、竹木的整治656
五、简牍的形式658
六、行格和书体661
七、古书的单位和种类662
八、编装的方式665
图版673
陆 谈敦煌学 苏莹辉679
一、河西走廊与敦煌的建置680
二、莫高窟的创建与石室秘藏的发现683
三、敦煌卷子的流传689
四、劫余的敦煌经卷697
五、民国三十三年新发现的六期写本702
六、国内现存敦煌卷轴概况704
七、「敦煌石室」的内容707
柒 略论历代会要710
一、唐会要711
二、五代会要717
三、宋会要稿719
四、西汉会要723
五、东汉会要725
六、春秋会要726
七、秦会要727
八、三国会要728
九、明会要729
引言733
捌 中国方志史初探 刘纬毅733
一、汉魏六朝时期734
二、隋唐时期736
三、赵宋时期739
四、元明时期742
五、清朝时期745
结语749
玖 中国谱籍之留传与保存 罗香林753
一、前言753
二、自周迄隋754
三、自唐至元756
四、明代760
五、清代与民国766
六、近年族谱之保存771
七、结论776
拾 中国年谱概说 杨殿珣784
一、年谱的起源和发展784
二、年谱的异名788
三、年谱中的合谱790
四、年谱中的专谱793
五、年谱的编著者796
六、年谱的体裁801
七、类谱和年谱汇编807
八、年谱在历代书目和艺文志中的著录和年谱专目811
拾壹 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之历史及其整理 罗福颐815
明清旧档之原委817
清末旧档之厄运836
民国初年之变卖842
先君整理计划及其结果846
中央研究院收回旧档及其整理849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藏明清旧档855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明清旧档864
审阳博物院档案处藏明清旧档868
旧档总数之统计及将来之希望875
关於清内阁旧档之书籍877
余说881
本辑相关论著举要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