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1505786.jpg)
- 南征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020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19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6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概述1
1.1 糖尿病的定义1
1.1.1 糖尿病的西医定义或概念1
1.1.2 糖尿病的中医定义或概念1
1.2 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范围1
1.2.1 糖尿病的临床特点1
1.2.2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2
1.2.3.2 1980年WHO糖尿病分型方案3
1.2.3.1 1965年WHO糖尿病分型方案3
1.2.3 WHO对糖尿病的分类及各型的临床特点3
1.2.3.3 1985年WHO糖尿病分型方案4
1.2.3.4 1997、1999年ADA、WHO糖尿病分型方案7
1.2.4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及病证范围11
1.2.4.1 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11
1.2.4.2 中医病证范围12
1.2.5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治则与治法12
1.2.5.1 治则12
1.2.5.2 治法13
1.3.1 糖尿病并发症的西医概念22
1.3.2 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概念22
1.3 糖尿病并发症的定义22
1.4 糖尿病并发症概况23
1.4.1 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23
1.4.2 糖尿病并发症的分类25
1.4.2.1 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分类法25
1.4.2.2 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分类法25
1.4.3.1 现代医学认识27
1.4.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27
1.4.3.2 中医学认识29
1.4.4 糖尿病并发症综合防治对策31
1.4.4.1 西医防治对策31
1.4.4.2 中医防治对策33
1.5 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38
1.5.1 中国临床糖尿病流行病学概况38
1.5.1.1 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38
1.5.2.1 发病率的变化39
1.5.2 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39
1.5.1.2 正式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创始于20世纪70年代39
1.5.1.3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糖尿病患病情况39
1.5.1.4 90年代中期糖尿病患病情况39
1.5.2.2 地区差别40
1.5.2.3 年龄变化40
1.5.2.4 季节和1型糖尿病的关系40
1.5.2.5 遗传与1型糖尿病发病率40
1.5.3.1 发病率41
1.5.3.2 患病率及其特点41
1.5.3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41
1.5.3.3 遗传与2型糖尿病42
1.5.3.4 糖尿病的病死率42
1.5.4 WHO Diamond计划42
1.5.4.1 背景42
1.5.4.2 WHO儿童糖尿病多国计划的内容43
1.5.5 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及人群预防44
1.5.5.1 人群筛查所见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44
1.5.6 中国儿童糖尿病流行病学进展45
1.5.5.2 医院病例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45
1.5.5.3 糖尿病并发症人群预防45
1.5.7 中国老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进展46
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52
2.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西医病因52
2.1.1 1型糖尿病病因52
2.1.1.1 遗传易感性52
2.1.1.2 环境病因53
2.1.1.3 免疫因素54
2.1.2 2型糖尿病病因55
2.1.2.1 遗传因素56
2.1.2.2 环境因素57
2.1.2.3 胰岛素抵抗61
2.1.2.4 胰岛素分泌受损62
2.1.3 特异性糖尿病病因67
2.1.3.1 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67
2.1.3.2.1 成人型糖尿病69
2.1.3.2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69
2.1.3.2.2 线粒体基因突变性糖尿病71
2.1.3.3 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糖尿病72
2.1.4 胰腺外分泌病糖尿病病因73
2.1.4.1 胰腺炎所致的糖尿病73
2.1.4.2 胰腺肿瘤与糖尿病74
2.1.4.3 胰腺切除与糖尿病74
2.1.4.4 血色病与糖尿病75
2.1.4.5 其他胰腺疾病与糖尿病75
2.1.5 糖尿病并发症病因76
2.1.5.1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因76
2.1.5.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因79
2.1.5.3 糖尿病危险因素80
2.2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83
2.2.1 禀赋不足83
2.2.3 饮食不节84
2.2.4 形体肥胖84
2.2.2 情志不舒84
2.2.5 外感六淫85
2.2.6 乱用补品85
2.2.7 疲劳过度85
2.2.8 医源病因85
3.1.1 1型糖尿病病机88
3.1.1.1 病毒感染抑制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引起糖尿病88
3.1 糖尿病的西医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8
3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88
3.1.1.2 毒性药物和化学物质摄入损伤胰岛β细胞引起糖尿病89
3.1.1.3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91
3.1.2 2型糖尿病病机91
3.1.2.1 2型糖尿病的亚型与HLA有关91
3.1.2.2 2型糖尿病与遗传有关92
3.1.2.3 肥胖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93
3.1.2.4 脂质代谢异常94
3.1.2.5 胰岛素作用抵抗96
3.1.2.6 胰淀素与胰岛淀粉样多肽100
3.1.2.7 基因突变102
3.2.1 阴虚燥热说105
3.2 消渴病中医病机105
3.2.2 气阴两虚说106
3.2.2.1 气虚致消渴106
3.2.2.2 阴虚致消渴107
3.2.2.3 气阴两虚致消渴107
3.2.3 瘀血致渴说107
3.2.4 脾肾阳虚说109
3.2.5 肝肾阴虚说110
3.2.6 肝郁气滞说110
3.2.7 脾虚致消说111
3.2.8 痰浊阻络说112
3.2.9 毒邪伤络说112
3.3 糖尿病并发症的西医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15
3.3.1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15
3.3.1.1 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115
3.2.11 阴绝阳亡说115
3.2.10 阴阳两虚说115
3.3.1.2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16
3.3.1.3 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病机制119
3.3.1.4 糖尿病易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机制120
3.3.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20
3.3.2.1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病理及发病机制121
3.3.2.2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理及发病机制122
3.3.2.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125
3.3.2.4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128
3.3.2.5 糖尿病脑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30
3.3.2.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特点132
3.4 糖尿病合并症的西医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137
3.4.1 合并高血压137
3.4.2 合并感染139
3.4.3 合并脂类代谢异常141
3.4.4 合并肝脏疾病142
3.4.5 合并皮肤病变144
3.4.6 合并口腔疾病144
3.5.1 消渴病酮症酸中毒145
3.5 消渴病并发症的中医病机145
3.5.2 消渴病高渗性昏迷146
3.5.3 消渴病乳酸性酸中毒146
3.5.4 消渴病性心脏病147
3.5.5 消渴病与高血压148
3.5.6 消渴病与高脂蛋白血症149
3.5.7 消渴病性脑血管病150
3.5.8 消渴病性肾病151
3.5.9 消渴病性视网膜病变151
3.5.10 消渴病性神经病变152
3.5.11 消渴病合并感染154
3.5.12 消渴病与妊娠155
3.5.13 消渴病与内分泌疾病155
3.5.13.1 消渴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55
3.5.13.2 消渴病与库欣综合征155
3.5.13.3 消渴病与肢端肥大症155
3.5.13.4 消渴病与嗜铬细胞瘤156
4.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58
4.1.1 糖尿病诊断标准158
4 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断与辨证158
4.1.2 糖尿病疗效评定标准161
4.1.2.1 《实用内科学》(第10版)制定的糖尿病控制标准161
4.1.2.2 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消渴症(糖尿病)疗效评定标准162
4.1.2.3 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病(糖尿病)的疗效判定标准163
4.1.2.4 《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制定的糖尿病疗效标准163
4.2.1 非葡萄糖尿164
4.2.2 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164
4.1.2.5 糖尿病证候疗效判定标准164
4.2 糖尿病鉴别诊断164
4.3 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断、分期与鉴别诊断166
4.3.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66
4.3.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166
4.3.1.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鉴别诊断167
4.3.3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诊断170
4.3.4 糖尿病性心脏病诊断170
4.3.2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诊断170
4.3.5 糖尿病与高血压171
4.3.6 糖尿病与高脂蛋白血症172
4.3.7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72
4.3.7.1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诊断172
4.3.7.2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172
4.3.8 糖尿病肾病173
4.3.8.1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173
4.3.8.2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173
4.3.8.3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临床分期174
4.3.9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74
4.3.9.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174
4.3.9.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分型与分期174
4.3.10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176
4.3.1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176
4.3.11 妊娠糖尿病177
4.3.11.1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177
4.3.1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依据177
4.3.11.2 妊娠糖尿病分类178
4.3.12 糖尿病与内分泌疾病178
4.3.12.1 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78
4.3.12.2 糖尿病与库欣综合征179
4.3.12.3 糖尿病与肢端肥大症179
4.3.12.4 糖尿病与嗜铬细胞瘤179
4.4 糖尿病辨证方法与辨证要点179
4.4.1 辨证方法179
4.4.2 辨证要点180
5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185
5.1 西医治疗185
5.1.1 口服降糖药185
5.1.1.1 常用口服降糖药185
5.1.1.2 口服降糖药的合理应用191
5.1.2 胰岛素治疗192
5.1.2.1 胰岛素的结构和生物性192
5.1.2.2 胰岛素的适应证193
5.1.2.3 胰岛素的种类及其特点194
5.1.2.5 胰岛素制剂选择及使用原则和治疗方案195
5.1.2.4 胰岛素治疗的目的195
5.1.2.6 应用胰岛素时开始剂量的确定196
5.1.2.7 胰岛素剂量的调整196
5.1.2.8 胰岛素注射次数的调整197
5.1.2.9 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198
5.1.2.10 胰岛素治疗时并发症的处理198
5.1.2.11 胰岛素研究进展及注射工具改进199
5.1.3.1 糖尿病教育200
5.1.3 非药物治疗200
5.1.3.2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202
5.1.3.3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212
5.2 中医治疗214
5.2.1 消渴病辨证论治214
5.2.1.1 燥热内盛214
5.2.1.2 气阴两虚218
5.2.1.3 血瘀气滞221
5.2.1.4 阴阳两虚225
5.2.1.5 湿热互结229
5.2.1.6 水邪内停231
5.2.2 消渴病常用中成药233
5.2.2.1 肺肾阴虚证中成药233
5.2.2.2 气阴不足证中成药233
5.2.3 其他疗法236
5.2.3.1 饮食疗法236
5.2.3.2 针灸疗法243
5.2.3.3 推拿疗法249
5.2.3.4 气功疗法251
5.2.3.5 起居疗法252
5.2.3.6 激光疗法253
5.2.3.7 穴位贴敷疗法254
6 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258
6.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58
6.1.1 临床表现258
6.1.2 综合治疗259
6.1.2.1 西医治疗259
6.1.2.2 中医治疗261
6.2.1 临床表现262
6.2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262
6.2.2.1 西医治疗263
6.2.2 综合治疗263
6.2.2.2 中医治疗264
6.3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265
6.3.1 临床表现265
6.3.2 综合治疗265
6.3.2.1 西医治疗265
6.3.2.2 中医治疗266
6.4 糖尿病性心脏病266
6.4.1 临床表现267
6.4.2 综合治疗269
6.4.2.1 西医治疗269
6.4.2.2 中医治疗272
6.5 糖尿病与高血压277
6.5.1 分类277
6.5.3 综合治疗278
6.5.3.1 西医治疗278
6.5.2 临床表现278
6.5.3.2 中医治疗282
6.6 糖尿病与高脂蛋白血症286
6.6.1 临床表现286
6.6.2 综合治疗287
6.6.2.1 西医治疗287
6.6.2.2 中医治疗290
6.7.1 临床表现296
6.7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296
6.7.2 综合治疗298
6.7.2.1 西医治疗298
6.7.2.2 中医治疗300
6.8 糖尿病肾病307
6.8.1 临床表现307
6.8.2 综合治疗307
6.8.2.1 西医治疗307
6.8.2.2 中医治疗309
6.9.1 临床表现314
6.9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14
6.9.2.1 西医治疗316
6.9.2 综合治疗316
6.9.2.2 中医治疗317
6.10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320
6.10.1 临床表现320
6.10.1.1 周围神经病变320
6.10.1.2 脊髓神经病变321
6.10.1.3 自主神经病变321
6.10.1.5 脑部病变323
6.10.1.4 颅神经病变323
6.10.1.6 糖尿病性肌萎缩324
6.10.2 综合治疗324
6.10.2.1 西医治疗324
6.10.2.2 中医辨证论治325
6.10.2.3 中医其他疗法328
6.11 糖尿病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糖尿病性肢端坏疽343
6.11.2.1 西医治疗344
6.11.2 综合治疗344
6.11.1 临床表现344
6.11.1.2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临床表现344
6.11.1.1 糖尿病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表现344
6.11.2.2 中医治疗346
6.12 糖尿病合并感染351
6.12.1 临床表现352
6.12.2 综合治疗353
6.12.2.1 西医治疗353
6.12.2.2 中医辨证论治354
6.12.2.3 中医其他疗法363
6.13 糖尿病与妊娠365
6.13.1 西医治疗366
6.13.2 中医治疗366
6.14 糖尿病与内分泌疾病367
6.14.1.1 临床表现368
6.14.1.2 综合治疗368
6.14.1 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68
6.14.2 糖尿病与库欣综合征370
6.14.2.1 临床表现370
6.14.2.2 综合治疗370
6.14.3 糖尿病与肢端肥大症371
6.14.3.1 临床表现371
6.14.3.2 综合治疗372
6.14.4.2 综合治疗373
6.14.4.1 临床表现373
6.14.4 糖尿病与嗜铬细胞瘤373
7 糖尿病的生活调理376
7.1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376
7.1.1 运动疗法调节血糖的机制377
7.1.2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的意义377
7.1.3 糖尿病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78
7.2 糖尿病的心理疗法379
7.2.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380
7.2.3 糖尿病心理疗法的实施382
7.2.2 糖尿病心理疗法的原则382
7.2.4 糖尿病心理疗法和心理调摄可选择的方法383
7.3 糖尿病的生活调摄385
7.3.1 糖尿病日常保健的一般原则385
7.3.2 出现糖尿病合并症后的自我保健389
7.4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393
7.4.1 糖尿病患者自我症状的监测394
7.4.2 糖尿病患者体重的监测395
7.4.3 糖尿病患者尿糖、尿酮体和血糖的监测395
7.5.2 不同年龄、体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保健402
7.5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保健402
7.5.1 糖尿病患者饮食保健的一般要求402
7.5.3 糖尿病并发症的饮食保健404
7.5.4 糖尿病患者饮食保健中的几个误区406
8 糖尿病的护理409
8.1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409
8.1.1 生活调理409
8.1.1.1 讲究卫生,房事适当409
8.1.1.2 按时作息,戒除不良410
8.1.1.4 正确对待,自我总结411
8.1.1.3 注意冷暖,积极预防411
8.1.2 饮食调理412
8.1.3 心理调摄413
8.1.4 运动调理414
8.2 辨证施护415
8.2.1 辨证护理416
8.2.1.1 辨证护理的原则416
8.2.1.2.1 穴位负压吸引法418
8.2.1.2 辨证护理的基本技术418
8.2.1.2.2 经络导平法419
8.2.1.2.3 换药法421
8.2.1.2.4 溺渍法422
8.2.1.2.5 涂药法423
8.2.1.2.6 敷药法423
8.2.1.2.7 吹药法425
8.2.1.2.8 超声雾化吸入法425
8.2.1.2.9 药熨法426
8.2.1.2.10 坐药法427
8.2.1.2.11 中药保留灌肠法428
8.2.1.2.12 推拿法429
8.2.1.3 人体分部护理要点与要求432
8.2.1.3.1 头部432
8.2.1.3.2 颈项部433
8.2.1.3.3 肩部、上肢434
8.2.1.3.4 躯干434
8.2.1.3.6 下肢435
8.2.1.3.5 臀部、二阴435
8.2.2 辨病施护436
8.2.2.1 糖尿病急性期的护理436
8.2.2.1.1 体液容积缺失的护理436
8.2.2.1.2 潜在性感染的护理436
8.2.2.2 糖尿病复健期的护理437
8.2.2.3 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438
8.2.2.3.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438
8.2.2.3.3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护理439
8.2.2.3.2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护理439
8.2.2.3.4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护理440
8.2.2.3.5 糖尿病肾病的护理440
8.2.2.3.6 糖尿病性眼病的护理441
8.2.2.3.7 糖尿病足的护理442
8.2.2.3.8 低血糖症的护理443
8.2.2.3.9 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的护理443
8.2.2.3.10 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护理444
8.2.2.4 老年糖尿病的护理444
8.2.2.5 儿童期糖尿病的护理445
8.2.2.6 胰岛素应用的护理446
8.2.3 检测护理448
8.2.3.1 血糖的测定448
8.2.3.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449
8.2.3.3 胰岛素的测定450
8.2.3.4 血清C-肽浓度的测定451
8.2.3.5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451
8.2.3.10 胰升糖素的测定452
8.2.3.9 胰岛细胞抗体的测定452
8.2.3.6 血酮体的测定452
8.2.3.8 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受体抗体的测定452
8.2.3.7 血乳酸的测定452
8.2.3.11 胰多肽的测定453
8.2.3.12 血脂的测定453
8.2.3.13 尿糖的测定453
8.2.3.14 24小时尿C-肽的测定454
8.2.3.15 尿酮体的测定454
8.2.3.16 尿蛋白的测定454
9 糖尿病的转归与预后456
9.1 与糖尿病预后相关的因素456
9.1.1 糖尿病自然史456
9.1.2 转归、预后与糖尿病防治的关系457
9.1.3 转归、预后与糖尿病分型的关系457
9.2.1.1.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预后及影响因素458
9.2.1.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后可能出现的问题458
9.2.1.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58
9.2 警惕并发症的发生458
9.1.4 转归、预后与并发症的关系458
9.2.1 预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458
9.2.1.1.3 如何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59
9.2.1.2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459
9.2.1.2.1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预防措施459
9.2.1.2.2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预后459
9.2.1.4 糖尿病性低血糖460
9.2.1.4.1 糖尿病怀低血糖的预防460
9.2.1.3.1 糖尿病乳酸性中毒的预防460
9.2.1.3.2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预后460
9.2.1.3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460
9.2.1.4.2 老年糖尿病性低血糖的预防461
9.2.1.5 控制糖尿病合并感染461
9.2.2 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461
9.2.2.2.1 糖尿病性冠心病预防的措施464
9.2.2.2 糖尿病性心脏病464
9.2.2.1.2 糖尿病性高血压的预防措施464
9.2.2.1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464
9.2.2.1.1 预防糖尿病性高血压的意义464
9.2.2.2.2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预后465
9.2.2.3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465
9.2.2.3.1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时的先兆迹象465
9.2.2.3.2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预防466
9.2.2.3.3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预后466
9.2.2.4.2 糖尿病性下肢坏疽的预后467
9.2.2.5 糖尿病性肾病467
9.2.2.4.1 糖尿病性下肢坏疽的预防467
9.2.2.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467
9.2.2.6 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468
10 糖尿病的难点与对策469
10.1 对难以控制的血糖怎么办?469
10.2 对难以控制的并发症怎么办?471
10.3 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473
10.4 如何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74
11.1 祝谌予476
11 名医、专家经验476
11.2 施今墨477
11.3 关幼波480
11.4 周仲瑛480
11.5 任继学481
11.6 马骥483
11.7 赵金铎485
11.8 胡永盛486
11.9 张琪487
11.10 胡建华488
11.11 张家庆489
11.12 吕仁和490
11.13 林兰494
11.14 熊曼琪495
11.15 程益春497
11.16 粟德林499
11.17 时振声500
11.18 吕靖中500
12.1 病名论述502
12 消渴病古籍精粹502
12.2 病因病机论述504
12.2.1 禀赋不足,体质虚弱504
12.2.2 过服温燥,耗伤阴津506
12.2.3 房劳过度,肾精亏损507
12.2.4 脏腑失调,其要在肾508
12.2.5 饮食不节,积热伤津509
12.2.6 情志失调,郁热伤阴511
12.2.7 消必致瘀,瘀后更消511
12.2.8 湿聚痰凝,湿热互结512
12.3 理法方药运用512
12.3.1 春秋时期已有了消渴病治疗雏形513
12.3.2 汉代确立了消渴病辨证论治513
12.3.3 唐、宋时代发展了消渴病辨证论治513
12.3.4 金、元时期推动了消渴病辨证论治515
12.3.5 明、清时代完善了消渴病辨证论治516
12.4.3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治肾消》记消渴病人不愈而死案,以醒后人518
12.4.2 明·赵献可《医贯》验案518
12.4 医案、医话518
12.4.1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消渴第一》验案518
12.4.4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消渴证》验案519
12.4.5 明·朱?《普济方》验案519
12.4.6 明·汪机《石山医案》验案519
12.4.7 清·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评罗谦甫、汪机、张景岳、孙东宿治消渴案520
12.4.8 清·王旭高在《王旭高医案》中记 不月并消案521
12.4.9 清·张大曦《柳选四家医案》验案522
12.4.10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膏淋肾消案522
12.4.11 清·贺季衡《贺季衡医案》 三消并见案523
12.4.12 清·喻昌《医门法律》验案527
12.4.13 近代·范文甫《范文甫专辑》验案528
12.4.14 清·张璐《张氏医通·杂门·消瘴》验案528
12.4.15 清·陆以湉《冷庐医话》验案529
12.4.16 近代·张锡纯自制玉液汤、滋膵饮治疗消渴病530
12.5.2 汉·华佗《中藏经·附录》方531
12.5.3 唐·孙思邈方531
12.5.1 汉·张仲景《伤寒论》方531
12.5 古方选粹531
12.5.4 唐·王焘《外台秘要》方534
12.5.5 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第十二》方535
12.5.6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消渴门》方535
12.5.7 宋·赵佶《圣济总录》方537
12.5.8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消治法》方542
12.5.12 金·刘河间方544
12.5.11 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一二五》方544
12.5.10 宋·魏岘《魏氏家藏方·卷九》方544
12.5.9 宋·张锐《鸡峰普济方·卷十九》方544
12.5.13 元·李杲方545
12.5.14 元·朱丹溪方546
12.5.15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卷十二》方547
12.5.16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七》方547
12.5.17 明·方贤《奇效良方·卷三十三》方548
12.5.18 明·李梴《医学入门·卷七》方548
12.5.19 明·朱?《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六》方548
12.5.2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方549
12.5.20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方549
12.5.22 清·喻昌《医门法律·卷六》方551
12.5.23 清·陈士铎方552
12.5.24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方553
12.5.25 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三·三消》方554
12.5.26 清·何梦瑶《医碥·卷六》方555
12.5.27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555
13 现代科研思路557
13.1 中医现代科研概览557
13.1.1 基础理论研究557
13.1.2 基础实验研究564
13.1.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574
13.2 西医现代科研成果580
13.2.1 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580
13.2.2 糖尿病诊断技术的进展583
13.2.3 糖尿病治疗学的研究584
13.2.4 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现状588
13.2.5 糖尿病的早期防治592
13.3 21世纪糖尿病防治科研思路与方向597
13.4 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01
13.4.1 基本原则601
13.4.2 Ⅱ期临床试验603
13.4.3 Ⅲ期临床试验603
13.5 中医在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604
13.5.1 选题604
13.5.4 设立对照组605
13.5.3 观察指标的选择605
13.5.2 研究对象的选择605
13.5.5 坚持随机原则606
13.5.6 资料的统计分析606
13.5.7 体现中医特色606
13.6 中药防治糖尿病新药的疗效评价607
13.6.1 评价疗效的终点607
13.6.2 近期疗效607
13.6.3 远期疗效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