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经济思想简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希宁,张锦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0213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二十世纪中国经济思想简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1
第一章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 关于三次社会大论战中的经济学问题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的转变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入前的中国社会1
前言页1
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矛盾2
二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进步人士的经济主张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最初传入和传播9
一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最初传入10
二 十月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13
第三节 中国五四时期思想理论界的三次社会大论战17
一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大论战17
二 关于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大论战20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大论战23
一 李大钊早期经济思想及其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26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的转变26
二 陈独秀早期经济思想及其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29
三 毛泽东早期经济思想及其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31
四 蔡和森早期经济思想及其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33
五 李达早期经济思想及其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34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早期经济思想的萌芽36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36
一 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翻译出版工作的加强37
二 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宣传38
三 党的纲领和文献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宣传和阐发39
第二节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和研究45
一 对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进一步介绍与阐发45
二 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与展望46
三 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与分析48
第三节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与研究49
一 对《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阐发50
二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分析与设想52
三 对马克思主义的逐渐背离53
第四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萌芽55
一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及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萌芽55
二 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58
三 关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62
第二编66
第三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大量翻译出版和深入传播 毛泽东早期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和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 党的其他领导人对新民主义义经济理论的贡献66
第一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大量翻译出版和深入传播66
第二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孕育和形成69
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中国革命独特道路的探索 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 根据地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政策与经济建设思想的确立70
二 抗日战争时期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体系的构想及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形成 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建设和经济政策的实践75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其他领导人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补充和发展95
一 刘少奇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根据地工业建设问题的重要论述95
二 任弼时关于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论述98
三 邓小平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论述99
四 陈云对陕甘宁边区财经工作的论述102
第四章 马克思《资本论》中译本1-3卷在中国的全面出版 30年代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农村性质问题的大辩论 革命的进步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根据地经济的研究与理论补充105
第一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资本论》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105
一 30年代初马克思《资本论》早期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106
二 郭大力、王亚南《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合译本的出版 郭大力译《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出版109
第二节 30年代前后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农村性质的大论战113
一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114
二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大论战116
第三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进步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研究与探讨120
一 第一阶段 革命和进步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传播和研究120
二 第二阶段 革命和进步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深入传播和研究127
第三编135
第五章 建国前后毛泽东和党内其他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和解放初期城市经济工作的方针与政策135
第一节 建国前后毛泽东和党内其他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36
一 建国前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完善137
二 党内其他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贡献14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及其科学依据161
一 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及其伟大意义161
二 三大经济纲领的科学依据163
第三节 解放初期城市经济工作的方针与政策的提出164
第六章 建国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理论与实践167
第一节 建国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167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77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177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84
三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意义18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理论与实践189
一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0
二 对个体手工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196
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8
四 关于“一五”计划200
第七章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济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关于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202
第一节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的翻译与出版202
一 对马恩列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202
二 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206
第二节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济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208
一 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果208
二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若干基本理论进行的研究与探索209
一 问题的提出215
第三节 关于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215
二 几种不同的观点216
三 大讨论的意义、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224
第四编227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56-1966)我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的探索和失误227
第一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227
一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228
二 关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230
三 关于物质利益的思想232
四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233
五 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234
第二节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236
一 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36
二 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37
三 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238
四 关于发挥市场作用和搞活经济239
五 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和干部制度243
六 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244
七 关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245
八 经济建设是反“左”防右246
第三节 探索中的失误249
一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失误249
二 反“反冒进”的失误250
三 对“过渡时期”的错误理解252
四 “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对经济建设的冲击253
第九章 经济理论界对人口问题、生产力问题及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255
第一节 对马寅初“新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及其失误255
一 新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255
二 新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257
三 对新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263
第二节 对李平心生产力理论的错误批判及其失误264
一 李平心生产力理论产生的背景与过程264
二 李平心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266
三 对李平心生产力理论的异议和错误批判271
第三节 对价值规律的讨论和对孙冶方经济观点的错误批判274
一 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讨论的大背景275
二 孙冶方关于价值规律的基本观点283
三 对孙冶方价值规律观点的异议和错误批判286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和“四人帮”反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迫害及所造成的损失28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在理论上的严重错误289
一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289
二 “文化大革命”以经济领域的基本错误指导思想294
一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302
第二节 “四人帮”在经济问题上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302
二 关于“资产阶级法权”的理论306
三 荒谬的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观点314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残酷迫害及所造成的损失320
第五编326
第十一章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326
第一节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过程326
一 提出阶段327
二 形成阶段328
三 发展和丰富阶段330
第二节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332
一 从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33
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34
三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35
四 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336
五 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337
六 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38
七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339
八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340
九 经济建设的政治保证341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341
一 邓小平理论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结341
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43
三 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344
第十二章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二)3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实现形式346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346
二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49
三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350
四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352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357
一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358
二 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359
三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60
第十三章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362
第一节 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性质362
一 改革的必要性362
二 改革的性质366
第二节 改革的主要内容367
一 经济体制改革367
二 政治体制改革368
三 其他领域的改革369
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70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必然性370
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72
第四节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373
一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73
二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375
三 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376
第五节 对外开放的内容376
一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76
二 多种形式的对外开放377
三 有步骤地对外开放378
第十四章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四)381
第一节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开拓者381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386
一 中国经济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因386
三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是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起点387
二 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387
四 建立经济特区,进行市场经济体制试验388
五 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389
六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389
七 搞活国有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390
八 金融改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391
九 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391
第三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392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392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改革实践的科学指导394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的经济思想397
第一节 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思想397
一 国民经济调整思想的产生397
二 1979—1980年间的调整399
三 经济调整思想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401
第二节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问题403
一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404
二 建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406
第三节 关于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速度的思想408
第四节 关于经济改革的思想412
第五节 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413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418
第一节 中国经济理论界在改革开放中的探索与贡献418
一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18
二 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理论419
三 从有计划商品经济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421
四 从承包制、股份制到现代企业制度422
第二节 国有企业承包经营理论423
一 承包制出台的历史背景424
二 承包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425
三 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承包制426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28
一 关于市场经济的争论428
二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429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必然选择431
第四节 社会主义企业股份制理论432
一 关于企业改革的思路432
二 关于股份制的性质问题433
三 企业改革应从承包制向股份制转变434
四 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的途径436
后记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