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花卉瓜果蔬菜文史考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花卉瓜果蔬菜文史考论
  • 程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6153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25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639页
  • 主题词:作物-农业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花卉瓜果蔬菜文史考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花卉文化综论3

论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3

一、花、花木、花卉3

二、花卉美7

三、花卉文化14

论中国花卉文化的繁荣状况、发展进程、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24

一、中国花卉文化的繁荣状况25

二、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29

三、中国花卉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37

四、中国花卉文化的民族特色42

论花文化及其中国传统——兼及我国当代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50

一、花的自然特性及其文化意义50

二、花文化的概念和内容体系58

三、我国花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民族特色64

四、我国当代花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文化困境75

“花卉审美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丛书》前言80

“二十四番花信风”考86

一、“花信风”之说不出《荆楚岁时记》86

二、“花信风”与“二十四番花信风”88

三、江南“二十四番花信风”90

四、明人“二十四番花信风”93

五、“二十四番花信风”名目验证95

六、清人的“花信风”新说100

七、总结101

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102

一、我国国花的历史选择102

二、对当今国花评选的借鉴意义113

南京国民政府确定梅花为国花之史实考124

一、国民政府拟选国花前的民间舆情125

二、国民政府拟选、确定国花之过程126

三、各界对国花的反应及后续情况133

四、有关经验和教训135

第二编 梅花文化与文学考论139

论中国梅文化139

一、梅文化的历史发展140

二、梅文化的丰富表现143

三、梅花的审美特色和象征意义153

四、现代梅文化159

梅花的历史文化意义论略163

一、生物性163

二、历史性165

三、普遍性165

四、思想性166

五、民族性167

论梅花的“清气”“骨气”和“生气”168

一、“清气”之美168

二、“骨气”之美170

三、“生气”之美172

四、“三气”认识之演进174

五、“三气”之美的思想文化价值175

杜甫与梅花177

一、杜甫诗歌中的梅花177

二、杜甫咏梅的影响180

苏轼与罗浮梅花仙事184

一、罗浮梦仙故事的文献问题184

二、苏轼松风亭梅花诗非用赵师雄梦仙事185

三、《龙城录》赵师雄故事本身的漏洞189

四、赵师雄罗浮梦仙之事的另一种版本191

五、罗浮梅仙之事的流传与罗浮梅花村的出现192

《梅苑》编者黄大舆籍贯考194

古代五大梅花名胜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196

一、五大名胜的确认196

二、庾岭、罗浮、孤山的文化意义199

三、邓尉、西溪的历史地位202

南京梅花名胜考206

一、六朝南京梅花206

二、南朝梁芳林苑梅花208

三、隋唐、宋元时期的梅花209

四、明清时期公私园林、佛寺道观等梅花景观211

五、南京的蟠梅22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处考228

第三编 杏花、水仙、芦苇文化与文学考论235

杏及杏花的自然分布、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235

一、杏的栽培起源与分布235

二、杏的实用价值及其人文意义237

三、杏花的观赏价值及其文化意义241

四、当代杏产业与杏花旅游文化245

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248

一、杏花的文学地位248

二、杏花题材创作的历程250

三、杏花的物色美感253

四、杏花的节令情韵263

五、杏花的文化意蕴269

朱陈村的地理信息和文化意义280

一、朱陈村应在徐州丰县280

二、朱陈村在萧县的说法或出苏轼一时意兴283

三、清人始指朱陈村在丰县赵庄286

四、杏花村与朱陈村应是一地291

五、朱陈村的文化意义292

“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意蕴与历史渊源298

一、“杏花春雨江南”的原创意蕴299

二、“杏花春雨江南”的历史渊源300

三、“杏花春雨江南”的经典意蕴304

中国水仙起源考309

一、中国水仙五代时由外国传入310

二、北宋水仙花的分布中心在荆襄地区315

三、关于水仙命名的臆测321

论宋代水仙花事及其文化奠基意义324

一、南宋水仙花的传播及其主产区324

二、水仙的名称、品种与种植技术328

三、宋人水仙花观赏方式与情趣335

四、文学、艺术家的贡献340

论中国水仙文化345

一、中国水仙的起源、栽培分布与传播346

二、水仙的种植、观赏及其文艺创作351

三、水仙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意义358

四、现代的水仙文化361

周密《声声慢》所咏扬补之“三香”有山矾无瑞香考364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杨柳题材创作繁盛的原因与意义366

一、繁盛的状况366

二、繁盛的原因368

三、繁盛的意义377

论中国古代芦苇资源的自然分布、社会利用和文化反映384

一、芦苇的自然分布384

二、芦苇的社会利用391

三、芦苇的文化意义399

第四编 瓜果、蔬菜文史考论411

论梅子的社会应用和文化意义411

一、梅子的社会应用412

二、梅子的文化意义421

论青梅的文学意义430

一、梅酸之喻431

二、食梅之趣433

三、梅果之娱437

“青梅煮酒”事实和语义演变考440

一、宋代“青梅”与“煮酒”,两种食物440

二、何谓煮酒442

三、“青梅煮酒斗时新”,时令与风味444

四、元人“煮酒”,从名词到动词446

五、变化的原因447

六、曹操“青梅煮酒”的时代451

七、明清以来,从“青梅煮酒”到以青梅煮酒、“煮青梅之酒”452

八、总结455

当代梅花景观建设应注意花、果并重457

一、梅实应用文化是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57

二、产业种植梅景是梅文化最具活力的历史场景459

三、发扬梅子消费传统,重振我国青梅产业461

四、乡村经济林景的特殊社会文化价值462

三道吴中风物,千年历史误会——西晋张翰秋风所思菰菜、莼羹、鲈鱼考465

一、张翰秋风所思只菰菜羹、鲈鱼脍两种而非三种465

二、莼菜不是秋令风物467

三、菰菜不是茭白475

四、松江鲈鱼不是松江鲈482

五、总结491

菰菜、茭白与茭儿菜494

《乐府补题》赋莼词旨说497

我国黄瓜、丝瓜起源考499

一、我国黄瓜的起源及食用演变499

二、丝瓜的起源503

西瓜传入我国的时间、来源和途径考509

一、我国唐以前没有西瓜种植、食用的迹象509

二、契丹人是从漠北回纥故都而非新疆浮图城获得西瓜515

三、我国西瓜始传新疆的说法于史无征521

四、西瓜当由摩尼传教士从中亚带至漠北回纥525

五、恩施西瓜碑所说“回回瓜”也应从蒙古高原传入529

我国南瓜的传入与早期分布考532

一、我国明中叶以前的南瓜记载均不可信533

二、明中叶以前阴瓜、金瓜等疑似南瓜均不宜视作南瓜538

三、明代本草、农书等文献中的南瓜资料542

四、明代地方志的有关记载545

五、我国南瓜当是明正德末年由葡萄牙使者传来549

六、明朝南瓜分布中心在南、北两京之间553

七、南、北瓜的称呼反映了南瓜传来之初不同的品种源头556

第五编 类书、农书杂考563

《全芳备祖》编者陈景沂生平和作品考563

一、陈景沂的名、号和里籍563

二、陈景沂的诗文作品565

三、陈景沂的行迹572

《全芳备祖》编者陈景沂姓名、籍贯考576

一、有关歧说及由来576

二、陈、吴两家谱有关内容的真伪579

三、温岭陈咏说的错误由来589

四、结论598

日藏《全芳备祖》刻本时代考601

一、宋刻、元刻分歧的由来601

二、《全芳备祖》刻本与宋末同类建本版式、字体如出一辙603

三、刻本避讳不严,不能作为否定宋本的依据606

四、刻本的简字、俗字与宋本《事类备要》相同607

五、刻本出于宋代的其他证据607

六、刊刻时间的推测608

《全芳备祖》的抄本问题610

一、现存抄本情况610

二、抄本的价值614

三、原丁丙八千卷楼藏抄本最近刻本615

四、其他重要抄本619

《稼圃辑》纂者王芷籍贯和时代考622

元贾铭与清朱本中《饮食须知》真伪考6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