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子战与信息战系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子战与信息战系统](https://www.shukui.net/cover/4/31309596.jpg)
- (美)RICHARD A.POISEL著;兰竹,常晋聃,史小伟,徐旺,高由兵译;刘永红审校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11513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电子对抗-研究;信息战-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子战与信息战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子战和信息战系统导论1
1.1引言1
1.2全球信息栅格2
1.3网络4
1.3.1战役与战略4
1.3.2战术4
1.4信息与信息论4
1.5电子战与网络中心作战6
1.6电子战系统12
1.6.1电子战支援系统13
1.6.2电子攻击系统13
1.7结语14
参考文献14
第2章 信息和信息作战16
2.1引言16
2.2信息17
2.2.1信息对战争的重要性17
2.2.2信息来源17
2.2.3信息属性18
2.2.4电子战及其对信息的影响22
2.3OODA环和认知体系23
2.3.1OODA环模型24
2.3.2认知体系模型27
2.4信息作战28
2.4.1信息战和信息作战29
2.4.2冲突域31
2.4.3冲突域在信息作战中的应用35
2.4.4决策的有效性40
2.4.5小结41
2.5结语41
参考文献42
第3章 信息论44
3.1引言44
3.2随机变量和概率44
3.2.1矩46
3.2.2熵48
3.3信息50
3.3.1熵和信息50
3.3.2信息的度量50
3.3.3互信息51
3.4信息信道53
3.4.1信道53
3.4.2离散信道54
3.4.3编码54
3.4.4信道容量54
3.4.5香农的信道编码定理55
3.4.6信道容量和带宽58
3.4.7香农下限60
3.4.8M-QAM信号的容量61
3.4.9n进制PCM系统的容量61
3.4.10跳频码分多址信道的容量63
3.4.11数据处理定理68
3.5常用信道模型68
3.5.1编码和解码69
3.5.2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容量70
3.5.3无记忆信道71
3.5.4二元信道72
3.5.5二元对称信道72
3.5.6丢弃信道75
3.5.7突发差错信道模型(Gilbert-Elliott信道)77
3.5.8广播信道79
3.5.9通用信道模型图85
3.6结语86
参考文献86
附录3A 弱大数定理87
第4章 信息战模型89
4.1引言89
4.2信息战的定义89
4.3信息战策略91
4.3.1四个经典的信息战策略91
4.3.2小结101
4.4超博弈论和信息战101
4.4.1超博弈103
4.4.2从认知差异中获取优势109
4.4.3将典型的信息战策略映射到超博弈111
4.5结语113
参考文献113
附录4A 图灵机115
第5章 电子战系统和网络中心战118
5.1引言118
5.2网络中心战118
5.2.1网络中心战的概念119
5.2.2网络中心战的定义119
5.2.3不同看法120
5.3“胖”传感器和“瘦”传感器122
5.4电子战的作用123
5.4.1电子战对态势评估的作用123
5.4.2电子战对目标指示的作用123
5.4.3电子支援124
5.4.4电子战目标分析126
5.4.5电子战情报分析127
5.4.6通信电子战的作用128
5.4.7电子攻击134
5.4.8虚拟的通信电子战组织137
5.4.9通信电子战系统信息需求137
5.5基于效果的作战和电子战的职责139
5.5.1电子战和基于效果作战140
5.5.2实施基于效果作战的能力140
5.5.3引导其他传感器141
5.6协同142
5.6.1信息饱和144
5.6.2网络为中心的得益147
5.7数据和信息的融合147
5.7.1融合的需求148
5.7.2认知层次的再讨论150
5.7.3融合层级152
5.7.4人机交互153
5.7.5小结153
5.8结语154
参考文献154
第6章 网络157
6.1引言157
6.2计算机网络158
6.2.1互联网160
6.2.2移动计算机网络164
6.2.3互联网外的无线网络164
6.3移动自组织网络165
6.3.1自组织网络与移动自组织网络165
6.3.2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历史165
6.3.3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层166
6.3.4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166
6.4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安全170
6.4.1安全问题171
6.4.2多层安全方法172
6.4.3可信节点路由174
6.5对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电子战攻击175
6.5.1传统的攻击/移动自组织网络的信道容量175
6.5.2对移动自组织网络的非传统攻击184
6.5.3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安全挑战185
6.6移动自组织网络和电子战系统186
6.6.1指挥与控制186
6.6.2报告187
6.6.3分配/动态重新分配目标任务187
6.6.4移动中的通信187
6.6.5传感器网络188
6.6.6定位报告188
6.7结语188
参考文献189
第7章 态势评估190
7.1引言190
7.2态势感知与融合层次191
7.3态势评估策略192
7.3.1知识获取和数据库开发193
7.3.2动态储存的开发194
7.3.3小结194
7.4贝叶斯逻辑和贝叶斯认识网络195
7.4.1贝叶斯逻辑简介195
7.4.2用贝叶斯推理对知识和冲突建模196
7.4.3贝叶斯认识网络206
7.5结语217
参考文献217
第8章 电子战系统219
8.1引言219
8.2电子战系统体系架构219
8.3接收机系统224
8.4电子攻击系统架构231
8.4.1干扰技术231
8.4.2资源分配233
8.4.3干扰系统234
8.5电子战系统的作战考量236
8.5.1手段与效果236
8.5.2无线电传播问题236
8.5.3战时保留模式237
8.5.4配置考虑237
8.5.5电子支援作战考虑238
8.5.6电子攻击作战考虑242
8.6结语244
参考文献245
第9章 电子战系统性能246
9.1引言246
9.1.1窃听下的机密性247
9.1.2干扰对通信可靠性的影响248
9.2窃听信道248
9.2.1Wyner窃听信道249
9.2.2离散无记忆窃听信道250
9.2.3私密容量251
9.3任意变化信道253
9.3.1任意变化信道的概念253
9.3.2编码方式256
9.3.3任意变化信道的容量257
9.4电子支援性能259
9.5加性高斯噪声信道下的干扰性能267
9.5.1干扰机场景267
9.5.2宽带噪声干扰268
9.5.3部分带宽噪声干扰269
9.6空间双工多天线电子战系统的性能271
9.6.1主动截获信道271
9.6.2干扰波形277
9.6.3天线选择277
9.6.4自干扰对消278
9.6.5小结278
9.7同址多天线的电子攻击和电子支援性能279
9.7.1信道场景279
9.7.2私密率的近似282
9.7.3窃听博弈策略286
9.7.4扩展形式的截获博弈290
9.7.5仿真结果293
9.7.6小结295
9.8独立的电子支援和电子攻击系统的性能295
9.8.1任意变化窃听信道296
9.8.2退化的信道298
9.8.3编码方式和性能的度量299
9.8.4私密容量300
9.8.5任意变化窃听信道的性能300
9.8.6实例303
9.8.7小结306
9.9结语306
参考文献306
第10章 电子战架构仿真311
10.1引言311
10.2工程仿真311
10.2.1电子攻击312
10.2.2发射序列316
10.2.3干扰机布局317
10.2.4结果317
10.2.5工程仿真的结论320
10.3作战仿真320
10.3.1场景模型320
10.3.2电子战的方法321
10.3.3关键的假设322
10.3.4东北亚场景323
10.3.5城市巷战场景331
10.4建议338
10.5结论338
10.5.1工程仿真338
10.5.2作战仿真339
参考文献339
附录A 仿真网络340
A.1仿真网络简介340
缩略语344